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资料共2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2021 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140 周年。学校组织同学们在鲁迅博物馆开展“致敬大先生——鲁 迅”的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班级准备制作一期活动专刊。 1. 栏目一:仁者猛士。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介绍材料,请阅读后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是近代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面光 辉的旗帜。1918 年 5 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 日记》,以笔为武器打响了反抗封建文化的第一枪。从此,他以先进的思想、犀利的笔锋、 战斗的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各种反动落后势力进行斗争,( )地批判旧世界, ( )地呼唤新世界,( )地建设新文化。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承担起“启蒙”与 “救亡”的历史责任。他坚持真理,追求光明,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深知革命事业不 可能一帆风顺,但“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甲】“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他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乙】与人民血脉相连, 为人民大众呼告呐喊。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关注“不幸的 人们”,对他们给予极大的同情;他关心青年,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青年作家,常以自己的 言行鼓舞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先生坚定的人民立场、敢于 斗争的战斗品格、深沉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 宝贵财富。 (1)在文段括号内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不遗余力 ②毫不留情 ③满怀热情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2)有同学对【甲】【乙】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 一项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3)画线句作为总结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栏目二:博学多才。下面是一位同学参观鲁迅博物馆后写下的一段话,请阅读后完成小 题。 鲁迅先生在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术.。在文学创作、文艺批评、文化历史研究、古籍校.勘整 理等方面,他都有开拓性贡献;他酷爱美术,喜爱钻研汉画像和碑帖.,喜爱书籍装帧设计,
还是篆刻高手,晚年大力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成就了一批杰出的青年版画家……他一生 研习不辍.,留下 600 多万著译文字、3 万多页手稿,收藏金石拓片 6000 多张、古今中外版 画 4000 多幅。他以无限的热忱、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惊人的成绩,令人感佩!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术”应写为“树” B.“校”应读为“jiào” C.“帖”应读为“tiè” D.“辍”应写为“缀” (2)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故乡》《社戏》等作品。右图是鲁迅先生为 《呐喊》设计的封面,根据你读过的相关作品和下面的设计说明,推测他的设计意图。(2 分) 设计说明:封面采用暗红底色,书名“呐喊”和著者姓名“鲁迅”分上下两层,文字从右到 左排列,饰以阴刻框线,以印章形式镌刻在一个黑色的长方块中,位于封面正中上端。“呐 喊”二字,初版时为宋体印刷字,后来改为隶书体美术字,笔划左右参错,突显三个“口” 字。 设计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栏目三:不朽丰碑。《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在 1949 年为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创作的 一首诗。阅读这首诗的节选,根据你的积累判断诗句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A. 诗句中第一组“活”与“死”指躯体活着,但灵魂已腐朽;第二组“死”与“活”指虽 然失去了生命,但精神永存。 B. 通过“有的人”的鲜明对比,诗句突出了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及人生目的,表达 了诗人对他们命运的深切担忧。 C. 诗句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热情讴歌了那些“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他 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D.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形象地表现了先生及像他一样的人甘愿在斗争中献身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的崇敬之情。 4. 参观展览后,同学们在专刊留言区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下列四位同学的留言中,修辞方 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珍藏的连环画、“雪地捕鸟”用的竹匾、小动物的陶俑……这些物品散落在鲁迅琳琅满 目的童年世界中,让我们感受到先生温情、率性的一面。 B. 先生的手稿让我们赞叹不已:誊录的古籍工整精致、手抄的讲义条理清晰、作品的手稿 修改精当……先生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让我们饮佩。 C.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一句话,他们肝胆相照,二人之间的战 斗友谊成为中国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广为传颂的佳话。 D. 展柜中摆放的鲁迅先生逝世时覆盖在他灵柩上的白色绸帐,上面题写的“民族魂”三个 大字庄严肃穆,在我们的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5. 活动专刊需要确定刊名和配图,请你从下列书法作品和图画中各选一幅作为刊名和配图, 并说出选择的理由。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①选择:____________ ②选择: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D ③. 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 坚定的人民立场,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的宝贵财富。 2. ①. D ②. 示例:暗红底色,象征着仁人志士浴血奋战迎来希望和光明;阴刻框 线和黑色长方块,象征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放在黑色方块中,表明先生要与 广大仁人志士一起呐喊斗争;选用隶书体,古朴厚重,体现了呐喊的力量,表明了先生斗争 的决心。 3. B 4. A 5. ①. 示例 1:图一 ②. 图三 ③. 鲁迅先生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笔力苍劲 的“孺子牛”三个字是他坚定的人民立场的生动写照;鲁迅先生以文艺为灯火,关心、鼓舞 青年,照亮了青年前行之路。 示例 2:图二 图四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他以笔为武器,在唤醒民众、增强民 族自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魂”三个字端庄有力,是对先生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评 价。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成语。 不遗余力: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
毫不留情:指人丝毫不给别人留情面。 满怀热情:心中充满热情。 根据文本内容,对旧世界的批判,应当是深刻的,不留情面的,故应选“毫不留情”;对新 世界的呼唤,应当是真诚热切的,故应选“满怀热情”;建设新文化,要投入所有力量,故 应选“不遗余力”。 故选 B。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甲处“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这一引文虽然完整,但由于是整个大句子 的一部分,故句号应在引号外边;乙处“与人民站在一起”和“与人民血脉相连”是并列谓 语,并列谓语中间用逗号。 故选 D。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坚定的人民立场、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深沉的爱国情怀”不合逻辑,爱国情怀是根本, 故应修改为“深沉的爱国情怀、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坚定的人民立场”;“建设民族精神” 搭配不当,“民族精神”古已有之,无需建设,故应改为“弘扬民族精神”。 【2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D.不辍(chuò):不停止,继续不断。本处字形无误。故修改错误; 故选 D。 (2)本题推测设计意图,要结合图案和设计说明,深入发掘出深层含义。 示例:暗红黑色底色,象征着为了国人打开旧社会觉醒的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牺牲;阴刻框线 和黑色长方块,象征黑暗的旧社会,同时黑色方框又仿佛是一扇旧社会的铁窗,鲁迅先生把 自己的名字放在黑色方块中,表明先生与广大仁人志士一起呐喊斗争,一起冲破旧社会的铁 窗;采用隶书体,字形古朴厚重,体现了呐喊的力量,表明了先生斗争的决心;笔划左右参 错,三个“口”字得以突显,正是彰显“以口呐喊”的内涵。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理解。 B.“表达了诗人对他们命运的深切担忧”判断错误;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 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奉献者的赞美和对作恶者的批 判。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和修辞。 A.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
籍或工艺品)。这里用来形容珍藏的连环画、“雪地捕鸟”用的竹匾、小动物的陶俑……应 用对象错误;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栏目设计。 根据书法作品和图画内容,确定刊名和配图,因此刊名和配图需要能相互印证,彼此搭配。 因为“孺子牛”侧重于奉献,侧重于对后辈的引领,故与图三搭配恰当;“民族魂”是民族 的代表,彰显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故与图四搭配恰当。 示例:图一 图三 鲁迅先生手执明灯,象征了鲁迅先生在精神领域对人民的引领,照亮了青年人前行之路。这 种为了人民而奉献自己的精神,不正是“孺子牛”的写照吗? 示例:图二 图四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他以笔为武器,在唤醒民众、增强民族自信 心方面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民族魂”。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默写(共 4 分) 6. (1)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在学校举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86 周年系列活动中,你所在的宣传小组负责制作 以“爱国情·报国志”为主题的诗歌展板,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选择两句来丰富展板的内 容。你选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 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①. 清荣峻茂 ②. 欲辨已忘言 ③. 示例 1:王师北定中原日 ④.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例 2: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示例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 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文意的诗文 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明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要注意“辨、已、祭、 乃、携”的正确书写。 (二)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词的上片从“我欲”到“又恐”的转换中,表现了诗人①__________的心理;词的下片 用“②_____________对月发问,转入抒情悟理。整首词想象丰富,意境阔大。 8. “日月星辰”常常是古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本词中的“月”和“长河落日圆”中的 “日”,或“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星”,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7. ①. 示例:矛盾 ②. 何事长向别时圆 8. 示例 1:苏轼由对“月”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再回到对人间的留恋,对月怀人,表达 了诗人旷达的情怀;“长河落日圆”中的圆“日”西沉,写出了边塞壮阔雄浑之美,表达了 诗人的豪迈豁达之情。 示例 2:苏轼借“月”怀人,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 “星”转“帆”舞,写出了虚幻的梦境,风浪颠簸,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表达了诗人流徙 奔波之苦。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我欲乘风归去”的意思是随风而去,直上云天,是诗人超脱现实的理想;“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又担心天上的亭台楼阁,身居高处无比清寒孤独;这两者体现了诗人 既想离去又有担心的矛盾心理。词的下片,“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唯一的问句,意思是为 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这是诗人在对着月亮发问,自然引出下文的抒情悟理。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的“月”体现了对天宫仙境的向往;“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通过对月的发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旷达的胸怀。“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天下离人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描写的是大漠之中,一轮红日缓缓下落,最 终没入西山的壮阔雄浑之景,体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星河欲转千帆舞”是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诗句,意思是银河转动,像 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该句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 人流徙奔波之苦。
(三)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 成败乃.兵家常事 B. 北通.巫峡 指通.豫南 博古通.今 C. 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茅塞顿开. D. 则有去.国怀乡 乃记之而去. 一去.不返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将要兴办。 理解:滕子京被贬到岳阳,政治上失意,但他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理解:洞庭湖及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致,令观者唏嘘不已,与前人感同身受。 【丙】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气洋洋的欢乐感受。 理解: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观赏到洞庭春晴之景,就会情随景生,景美人悦。 11. 文末作者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请根据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于谦是不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