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积累·运用(共 14 分) 2021 年 10 月 16 日是第 41 个“世界粮食日”。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世界粮食日”的宣传, 准备举办“民以食为天——节粮减损我们在行动”展览。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同学们准备用一幅楷书作品作为展览的标题,下面图片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面是一位同学拟写的前言,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吃饭问题作为致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依靠 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抬头..、贸易摩擦不断,粮食安全的不 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大。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式,我国通过强化法规制度保 障,多层次推进节粮减损,减少了在粮食全产业链的损失和浪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节粮减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①________我国每 年在粮食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损失损耗的粮食大约 700 亿斤,约占全年粮 食总产量的 5%左右②________节粮减损、制止浪费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致国安邦”应写为“治国安邦” B.“给”应读为“jǐ” C.“形式”应写为“形势” D.“贮”应读为“chǔ” (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① : ② , B.① , ② , C.① , ② 。 D.① 。② 。 (3)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抬头”的意思是把头抬起来,比喻受压制的人或 事物得到伸展。你认为“抬头”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是展览中的部分文字资料,阅读文段,完成各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一度陷入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主食精细化”的饮食消费 误区。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过度加工情况较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精 米占 90%以上,细面超过 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雪花粉等产品的①_______也在不断 扩大。 过度追求精米白面,尽管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是浪费了水电 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长期食用精米白面也有可能出现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等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对居民身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可喜的是,随着消费市场不断②_______,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吃得好”向“吃得营 养”“吃得健康”转变,不再追求“精米白面”,对全谷物的消费量明显增加。适应新需求, 粮食加工企业也从过度加工向适度加工转变。 据介绍,③_______。以大米为例,若适度加工,粳米出米率约为 70%,籼米约为 68%。 据调查,目前我国粳稻出米率平均为 65%左右,籼稻为 63%左右。应用适度加工生产技术, 出米率可提高 3%至 5%,一吨稻谷可增加 30 公斤至 50 公斤大米产量。 (1)依据上下文,在横线①横线②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市场份额 ②转变 B.①市场规模 ②转变 C.①市场规模 ②升级 D.①市场份额 ②升级 (2)根据上下文,为横线③处补写一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粮食出品率。 B.实施适度加工可以提高稻谷出米率。 C.实施适度加工可以增加大米产量。 (3)文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改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是从同学们的活动感言中挑选出的几个句子,其中修辞方法或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 项是( ) A.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B. 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汗水。 C. 我们要让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扬光大,不能让铺张浪费的陋习蔚然成风。 D. 让我们一起从点滴做起,克勤克俭,厉行节约,为“节粮减损”做出自己的贡献。 【答案】1. A 2. ①. D ②. C ③. 上升、增加 3. ①. D ②. A ③. 答案示例: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 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 4.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 横平竖直。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而第一幅作品符合定特点。 故选 A。 【2 题详解】 (1)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治:治理; 自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 zì jǐ,指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 “形式”是事物的外形。也有指办事的方法。“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 展状况。“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指的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发展状况,应为“形势”; 贮存:zhù cún,意思是把必要的东西或物资提前储藏在某个地方。 故选 D。 (2)①处是间接引用,故不用冒号,用逗号停顿即可;②处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情况介绍完 毕,故用句号。后一句由说明到议论。 故选 C。 (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抬头”意为“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复 杂多变,所以地缘政治风险正在不断增加”,故可理解为:上升、增加。 【3 题详解】 (1)从“精米占 90%以上,细面超过 70%”来看,此句介绍的是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市 场升级”指的是市场从较低的等级升到较高的等级,与首段的“目前我国市场供应的精米占 90%以上,细面超过 70%,加工精度更高的麦芯粉、……不断扩大”一致。 故选 D。 (2)从“应用适度加工生产技术,出米率可提高 3%至 5%”可知,这段内容是围绕“实施适 度加工可以提高粮食出品率”说明的。 故选 A。 (3)“损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和“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 出品率”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故可改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不仅损失了大量的
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浪费了水电资源,降低了成品粮出品率。 【4 题详解】 A.物力维艰:指财物来之不易。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表意一致,恰当; B.“倒掉的是剩饭,流走的是汗水”运用对比的修辞,表达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恰当; C.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这与“铺张浪费” 的行为感情色情上是不一致的。 D.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厉行节约:严格地实行节约。表达号召节约的观念,恰 当, 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默写(共 4 分) 5.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现诗人崇高理想、美好愿望以及忧国忧民情怀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阡陌交通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 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沧、阡陌、厦、庇”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共 6 分)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①__________(填人名)。在这首诗中, 作者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②_____________的感叹;作者在他写的《陋室铭》中 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自己的居所③_____________。 7. 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称赞它“神妙”。 这一联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从情、景、理三方面简要说明。
【答案】6. ①. 刘禹锡 ②. 岁月流逝 ③. 和请葛亮和杨雄的居所一样,因居 住者“德馨”而“不陋”。 7. 情: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 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第一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第二空: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 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烂柯人”,用王质烂 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对世态的变迁、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 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 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 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 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 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空: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 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陋室铭》中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不陋是是因 为“诸葛亮和杨雄”品质高尚而推理出“我”的品德高尚,故而所居之处“不陋”的道理。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 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 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和身处逆境仍能乐观进取、 积极向上的情感。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描绘了一 幅欣欣向荣的场景,场面开阔,富有生机。 “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 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 义,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三)阅读 《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莫名.其妙 名.副其实 远近闻名. B. 日出而林霏开. 连月不开. 云开.雾散 开.源节流 C. 负.者歌于途 D. 往来而不绝.者 绝.处逢生 艰苦卓绝. 精美绝.伦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负.重前行 负.荆请罪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甲】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理解:太守被山水美景所陶醉,体会到的乐趣妙不可言,只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 【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理解:这句话是对上文所写朝暮四时景色变化的总结,告诉读者不同的景色给太守带来无穷 无尽的快乐。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理解: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游人不可能知道太守因为什么快乐。 10. “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官员与百姓共享
快乐。《醉翁亭记》写了山水之乐、宴游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阅读“链 接材料”,说说短文中的“孙公”做的哪两件事能体现“与民同乐”。 【链接材料】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①,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 驰禁②,纵民自饮。又明年,宅西山之中③,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 其乐”之义。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 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 【注释】①朝议大夫:文官散官,从四品封阶。直龙图阁: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建龙图 阁,以奉太宗赵炅御书及御制文集等物,设有学士、直学士等领荣誉衔的官。直龙图阁即龙 图阁直学士的简称。②罢榷驰禁: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③宅西山之中:寄寓于西 (节选自叶适《醉乐亭记》) 山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C 10. 答案示例:第一件,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百姓自由饮酒。第二件,修造新 9. 乙 的亭子以供休憩邀游,取名“醉乐亭”。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A.动词,取名\动词,说出\名词,名声\名词,名字; B.动词,消散\动词,放晴\动词,消散\动词,开拓; C.四项都是“动词,背”; D.动词,断\形容词,死、没有生机(路)\动词,到了极点、顶点\动词,没有。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甲:“只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表述不正确。本句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 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即“借喝酒这一形式,表现欣赏山水之乐的情趣”,并不是“只 能借宴饮来抒发快乐之情”。再从后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可知,作者也能用“述 以文”来表达快乐; 丙:“太守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比游人高,游人不可能知道太守因为什么快乐”这一理解有 误。“太守之乐”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作者以“百姓之乐”为“乐”,有自赞自己任滁州 太守的政绩的意思。并不是“认为自己比游人境界高”之意。 故选“乙”。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驰禁,纵民自饮(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 的并了解其缘故,到了清明节,开始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人民自由饮酒)” 可知,“孙公”做的第一件体现“与民同乐”的事是:停止酒类专卖制度取消禁酒令,让百 姓自由饮酒; 从“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孙公居住在西山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 遨游。取名叫‘醉乐’)”可知,第二件体现“与民同乐”的事是: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 邀游,取名“醉乐亭”。 【点睛】参考例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 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 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 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 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 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象那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 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 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 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 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 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 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 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 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 陵欧阳修吧。 【链接材料】 朝议大大、龙图阁直学士宣城孙公当初任知州时,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的,并了解其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