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北京密云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2021 年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 100 周年。学校初三年级开展以“跨越千年,赴一场文明之
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 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并整理的关于考古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
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从 1921 年仰韶遗址的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来,虽然
也曾遇到过恶劣.的条件,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新中国考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史前文化的发现
就足以 ① 奋人心:中国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最早种植稻、黍、
粟等农作物;八九千年前,中国最早开始造酒,最早制作独木舟……百年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展现了中
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 ② 全人才培
养机制,加快考古队伍建设,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领和带动下,一大批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新时代考古
事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与此同时,我国考古学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在重建古史的同时重视科
技考古的运用,古 DNA、遥感勘探技术、同位素科技分析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
新阶段。考古人的传承,为中国新时代考古事业揭开了广阔前景。
(1)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劣(lüè) 应(yìng)
B.劣(liè) 应(yìng)
C.劣(lüè) 应(yīng)
D.劣(liè) 应(yīng)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振
②建
B.①震 ②建
C.①振
②健
D.①震 ②健
(3)为理解“青蓝相继”一词,一位同学从词典中查到:青,靛青。蓝,蓼蓝,一种可以做蓝色颜料的草。
靛青从蓼蓝中提炼而出,但颜色比蓼蓝还深。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文段内容,帮他解释“青蓝相继”在此
处的意思。
(4)画线句作为这一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
2. 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三星堆网上博物馆,并在年级网站留言。阅读下面的留言,完成各题。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被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古
蜀王国,自“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一醒
惊天下”之后,便引起了人们持续性的关注①【甲】青
铜立人像、神树、纵目面具,金杖、金面具,玉琮、玉
璋……一件件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珍贵文物形
态各异,扑朔迷离。 【乙】三星堆金面罩青铜人像造
型奇特,蕴含宗教色彩,人像厚重的青绿色与面罩华贵
的金色交相辉映,威武而神秘。【丙】已成为中国文化
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圆丽似轮旋,平薄若蝉翼,
三星堆“金面罩青铜人像”
漩涡形图案充满动感,四只神鸟展翅飞翔。【丁】在参
观网上博物馆、观看纪录片②考古中华·四川篇②的过
程中,我被古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创造力、超
拔的表现力所深深地折服。
古蜀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
(1)文中①②两处填入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
B. ①:
②《》
C.①。
②“”
D. ①。
②《》
(2)上文【甲】【乙】【丙】【丁】四个画线句,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 活动中,一些同学对与考古有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创产品产生了兴趣。请你根据下面信息完成各题。
(1)一位同学发现,不少诗词中透露着作者的“考古”情愫。比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的作者
就是一位“考古爱好者”。
(2)假期里,一位同学在拆考古盲盒时,下图最上方的“宝”字破损了。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
的原则为其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
B.
C.
D.
4.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是一位同学拟写的对联,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文
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历史尘埃中,觅秦砖汉瓦,①
,守护中华瑰宝
下联:②
,寻片羽吉光①,见证辉煌成就,凝聚民族精神
注:①【片羽吉光】 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A. ①触摸古老文明 ②探文化遗存
B. ①触摸文明之源 ②探文化遗存
C. ①触摸古老文明 ②文化遗存处
D. ①触摸文明之源 ②文化遗存处
【答案】1. (1)B
(2)C
(3)青年考古人才与老一辈专家学者接续奋斗。
(4)修改为:考古人的传承与创新,为新时代考古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开辟了广阔前景)。
2. (1)D
(2)A
3. (1)杜牧 (2)C
4. C
【解析】
【1 题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字音。“劣”应读“liè”,“恶劣”意思是“很坏;极差”。“应”是一个多音字,
在这里读“yìng”,“应用”的意思是“使用”。故选 B。
(2)此题考查的是字形。注意“振”的字形区分。“振奋人心”指让人精神振作奋发。“健全”的意思是
“强健而无缺陷”。故选 C。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和词语的理解。结合题目中“靛蓝相继”的解释和材料中“考古事业的蓬
勃发展离不开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领和带动下,一大批青年人才茁壮成长”
等句子我们不难理解,这里的“靛蓝相继”指的是“青年考古人才与老一辈专家学者接续奋斗”。
(4)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和病句的辨析。结合材料,我们发现文段中不仅写到了考古人的传承,从文段
中我们还可以搜集到“与此同时,我国考古学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技术”,这是创新方面,所以画线句
表述不完整,另外“揭开了广阔前景”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揭开了新的篇章”或“开辟了广阔前景”。
【2 题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根据内容我们可以确定“便引起了人们持续性的关注”与上文构成完整的句
子,①处应该是句号。根据内容,我们可以确定“考古中华·四川篇”是一部记录片的名字,所以②处应
该是书名号。故选 D。
(2)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使用。
A.甲句中“扑朔迷离”多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用在这里与描写的对象“一件件独具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珍贵文物”搭配不当,使用有误;
B.乙句中“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与上文的“厚重的青绿色与面罩华贵的金色”表意相
符;
C.丙句中“圆丽似轮旋,平薄若蝉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好地展现了“太阳神鸟金饰”的形态特
点;
D.丁句中的“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创造力、超拔的表现力”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恰当,表现了
古蜀先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故选 A。
【3 题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古诗的积累。该句出自《赤壁》,作者是杜牧。该句意思是“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
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2)此题考查的是对字体的识别。图片中的字体属于楷书。
A.行书;
B.隶书;
C.楷书;
D.篆书;
故选 C。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联。上文中的“秦砖汉瓦”属于古老文明的象征,再结合下联中“见证辉煌成就”的句式
特点,所以①空应为“触摸古老文明”。结合上联“历史尘埃中”的句式特点,可以确定②空应为“文化
遗存处”。故选 C。
二、古诗文(共 18 分)
(一)(共 5 分)
5.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富含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中与此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征蓬出汉塞
③. 沙鸥翔集
④.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⑤. 病树
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竦峙”“蓬”“鸥”的书写,理解型默写(4)首先要明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蕴含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然后结合这一哲理去选择诗句
作答。
(二)(共 5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 以上两位诗人一擅描写,一擅抒情。《雁门太守行》中,首联用“黑云”“压”写出了_________ ,颔
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 。《登幽州台歌》末句的“独”字与其上句中的__________一
词形成对比,使作者因感慨而落泪。
7. 两诗中的“黄金台”和“幽州台”同属一地,但两位诗人借此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6.
①. 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②. 战争的规模
之大和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
③. 悠悠
7. 李贺借黄金台写出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陈子昂借幽州台抒发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惆
怅孤寂之情。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雁门太守行》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
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和“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
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战争的规模
巨大和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
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
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
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
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登幽州台歌》中的“独”字与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意
相映衬,与第三句中的“悠悠”一词照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也突出了诗人孤傲卓然的形象,
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黄金台是战国
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
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登幽州台歌》中通过描写登上幽州台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
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三)(共 8 分)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岂不诚.大丈夫哉 精诚.所至
心悦诚.服
诚.惶诚恐
B. 丈夫之冠.
C. 往送之.门
衣冠.楚楚
泰然处之.
D. 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张冠.李戴
安之.若素
离群索居.
怒发冲冠.
不速之.客
岩居.穴处
9.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
B.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理解:女子出嫁时,母亲会叮嘱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不要违背自己的丈夫。孟子通过妾妇之道来
巧妙的比喻君臣之道,认为臣对于君,也应该完全顺从。
10. 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人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大丈夫
特点在颜真卿和黄庭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李希烈僭①称帝,使问仪式,真卿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
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
曰:“有诏。”真卿曰:“然使人何日长安②来?”奴曰:“从大梁③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
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材料二
(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知④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⑤,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民
安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
授,下笔皆可观。
注:①[僭]超越本分。②[长安]唐国都。③[大梁]李希烈称帝的都城。④[知]主持,做……知县。⑤[课颁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盐策]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
【答案】8. D
9. A
10. 答案示例:颜真卿面对被火烧、被缢死等威胁,坚决不承认李希烈称帝并当面斥责反贼,体现了大丈
夫“威武不能屈”的特点;黄庭坚为官时为民着想,被贬后仍讲学不倦,体现了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特点。
【解析】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真正,确实/真心/确实/的确;
B.动词,行冠礼/名词,帽子/名词,帽子/名词,帽子;
C.动词,去,到/代词/代词/助词,的;
D.都是“居住”的意思;
故选 D。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有误。句中: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这个句子应该翻译
为: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妾妇遵循的方法。“认为臣对于君,也应该完全顺从”理解有误。孟子认为这
种完全顺从的做法是“妾妇之道”,并不是臣对君的正确做法;
故选 A。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材料一中颜真卿面对李希烈的询问,用“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
耳”答复,面对“不能屈节,当焚死”的威胁,竟然“起赴火”,最后还大骂“乃逆贼耳”,这些表现都
体现了颜真卿身上“威武不能屈”的特点,这与孟子的看法是相符的。材料二中黄庭坚做官时“以平易为
治”“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印证了孟子所说的“得志,与民由之”,后被贬官,但他“泊然,不以
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印证了孟子所说的“不得志,独行其道”。
所以这两人身上都体现了“大丈夫”的特点。
【点睛】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
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
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材料一: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
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