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计 20 分) 1. 一元二次方程 22 x x   根的判别式的值是( 5 0 ). B. 41 C. 41 D. 24 A. 24 【答案】B 【解析】 【分析】将 2a  , 1b  , 【详解】解:∵ 2a  , 1b  , 5 c   , 5 c   的值代入根的判别式求解即可. ∴   2 b  4 ac  2 1     ( ) . 4 2 41 5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的计算,找出公式中的 a 、b 、 c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2. 同时抛掷三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至少有两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 B. 5 8 C. 2 3 D. 1 2 A. 3 8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得,所有的可能性为: ∴至少有两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4 8  , 1 2 故选 D. 3. 正方形、矩形、菱形都具有的特征是( ) A. 对角线互相平分 C. 对角线互相垂直 B. 对角线相等 D.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及矩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三者都是平行四边形,从 而得到答案. 【详解】解:A、三者均具有此性质,故正确; B、菱形不具有此性质,故不正确; C、矩形不具有此性质,故不正确; D、矩形不具有此性质,故不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 (2  2 ) a x B. a  3 4. 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A. a  4 【答案】C 【解析】    ,则 a 的条件是( 1 0 x ) C. a  2 D. 1a 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即可.    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1 0 x 【详解】解:∵ (2  2 ) a x ∴ 2 即 2 0a  , a 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 整理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 2,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5. 关于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 AB BC ,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B. 若 AC BD ,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C. 若 AC BD ,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D. 若 AB AD ,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即可判断.
【详解】解:解:A、错误.若 AB⊥BC,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B、错误.若 AC⊥BD,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C、正确. D、错误.若 AB=AD,则平行四边形 ABCD 是菱形;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 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6.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3 x x  时,首先要确定 a ,b , c 的值,下列叙述中,正 7 确的是( ) A. a  3, b   1, c  7 C. a  3, b   1, c   7 【答案】B B. a  3, b  1, c   7 D. a  3, b  1, c  7 【解析】 【分析】先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再得出 a 、b 、 c 的值即可. 【详解】 23 x x  , 7 移项,得 23 x x   , 7 0 这里 3,  a b  1, c   , 7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能正确化成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般形式是解本题的关键. 7. 如图,将矩形纸片 ABCD 沿 BE 折叠,使点 A 落在对角线 BD 上的 A 处.若 ADB  ,则 AEB 等于( 24  )
B. 60 C. 57 D. 48 A. 66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矩形和折叠的性质,得到的的性质得 ABD 和 ABE ,再根据三角形教的关 系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DB  24  ,  ABD  66  , 由折叠的性质可得:  ABE   ABD  33  , 1 2   AEB 故选:C. 90    ABE  57 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熟练掌握矩形性质和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 键. 8.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红球、黄球共 20 个,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小明通过多次 试验发现,摸出红球的概率稳定在 0.2 左右,则袋子中黄球的个数最有可能是( ). B. 10 C. 12 D. 16 A. 4 【答案】D 【解析】 【分析】摸出红球的概率是 0.2 ,那么摸出黄球的概率就是1 0.2 0.8  ,然后乘以袋子里  面球的总数就可以求出黄球的个数. 【详解】解:袋子中黄球的个数最有可能是: 20  1 0.2    16  (个),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概率的认识,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是求解的关键. 9. 若 a ,b 是两个实数,定义一种运算“△”, 的实数根是( ). a b a a b    ( ) ,则方程 ( x  x 1) 2   x  1 1 2 2 x  , 2 1 x  x   , 2 x  1 A. C. 【答案】A 1 1 B. D. x  , 2 1 2 x  1 x   , 2 1 x  1 2 1
【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新定义运算“△”,将 ( x  x 1) 2   x  1 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用因式分 解法解出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 ( x  x 1) 2   x  1 , ∴ ( x x    1) 2 x x 1  , 移项得, x (2 x 1)   (2 x 1) 0   , 提公因式得, (2 x  1)( x 1) 0   , x   或 1 0 x   , 2 1 0 1 2 故选:A. 所以 1 x  , 2 x  , 1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读懂新定义运算,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 关键. 10. 如图, BD 是矩形 ABCD 的一条对角线,点 E,F 分别是 BD DC, 的中点.若 AB ,则 AE EF 的长为( 8 , BC ) 6  B. 7 C. 8 D. 9 A. 6 【答案】C 【解析】 【分析】先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 EF 的长,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可得 AE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点 E,F 分别是 BD DC, 的中点, ∴ FE 是 BCD△ 3 EF BC 的中位线,  , ∴
∵ ∴   90  , BD  , BAD 10 AD BC   6 , AB  8 , 又∵E 是 BD 的中点, ∴ Rt△ABD 中, ∴ AE EF 故选:C.  , 5 AE BD    . 5 3 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掌 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小题 3 分,计 18 分) 11. 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前五次抛掷结果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六次抛掷的结果为正面朝上 的概率为 _____. 【答案】 1 2 【解析】 【分析】大量反复试验时,某事件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的附近,这个常数就叫做事 件概率的估计值,而不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即可解答. 【详解】解: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前五次抛掷结果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六次抛掷的结果为 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1 2 . 故答案为: 1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概率的意义、用频率估计概率等知识点,掌握用频率估计概率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12. 如图,在△ABC 中,∠ACB=90°.CD 为 AB 边上的中线,若∠A=α,则∠BCD 的度数为 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90°−α) 【解析】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得到 CD= 1 2 AB=B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解:∠B=90°−∠A=90°−α, ∵∠ACB=90°,CD 为 AB 边上的中线, ∴CD= 1 2 AB=BD, ∴∠BCD=∠B=90°−α, 故答案为 90°−α.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13. 若某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方程 2 7 x x  的根,则它的十位数字是 _____. 0 【答案】7 【解析】 【分析】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根据两位数的十位不为 0 从而求出答案. 【详解】依题意解方程: x 2 7 x  0  x x  7  0 x  , 2 0 1 x  7 又因为 是两位数, 所以十位数字是 7, 故答案为:7. 【点睛】此题考查了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关键是正确求解方程,并结合题意两位数 的十位确定出取值. 14. 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 与 BD 相交于点 O,且 AC  , 6 DB  ,AE BC 于 8 点 E,则 AE  __________.
【答案】 24 5 ##4.8 【解析】 【分析】利用菱形的性质即可计算得出 BC 的长,再根据面积法即可得到 AE 的长. 【详解】解:∵四边形 ABCD 是菱形,且 AC=6,DB=8, ∴CO= 1 2 AC=3,BO= 1 2 BD=4,AO⊥BO, ∴BC= 2 CO BO 2  2 3  2 4 =5, ∵S 菱形 ABCD= 1 2 ∴AE= 24 5 , 故答案为: AC•BD=BC•AE, 24 5 . 【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关键是掌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 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15. 已知 2 x 2 3 ﹣ xy  y 2 0 =( xy  0 ),则 y x 的值是 _____. 【答案】1 或 2 【解析】 【分析】先将方程分解因式,求解方程,用 x 表示 y,然后分情况讨论 x 与 y 的关系,最后 化简求值. 【详解】解:∵ 2 x 2 3 - xy 2 y  0 , ∴ ( ) 2 x y - ( x y - = , ) 0 则 x y  或 2 0 x y  , 0 解得 x 当 x 当 2x y 时, y 或 2x y x y 时, y x y ,   ; x 1 x 2 x  x  ; 2 综上, y x 的值是 1 或 2; 故答案为:1 或 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