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北京大兴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北京大兴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9 月 28 日是孔子诞辰日,校学生会拟组织“大哉孔子”系列纪念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下列任务。 1. 学生会组织部负责筹备校园展馆展览,准备呈现三个单元,聘请你为活动讲解员。阅读文段,完成后面 小题 第一单元 ______ 黄海之滨,泰山岩岩,大河汤汤。山东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是中华文明重要 的【甲】(发源地/发祥地)之一。西周初年,周公旦建立鲁国。即使在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鲁国仍较多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二单元 ______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乙】游周适齐,壮年出 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 第三单元 ______ 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从人生哲学到治国理政,从反思历史到认识万物,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孔 子的影响持久深远。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引导人们建设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创立 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 (1)请根据三个单元的内容提示,分别确定每一个单元的主题词,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孔子的故里 孔子的勇气 孔子的智慧 B.孔子的故里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影响 C.孔子的时代 孔子的勇气 孔子的智慧 D.孔子的时代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影响 (2)布展编辑对【甲】处是写“发源地”还是“发祥地”琢磨不定,你认为下列选项中选词及理由都正确 的一项是( ) A.【甲】处应该选择“发源地”,它指水流出的地方。前文提到了“黄海之滨”“大河汤汤”,有水就有 源。 B.【甲】处应该选择“发源地”,它借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山东地区数十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的 活动踪迹,时间久远,可做开端。 C.【甲】处应该选择“发祥地”,它指帝王兴起的地方。后句提到鲁国建立、诸侯争霸,帝王由此兴起。 D.【甲】处应该选择“发祥地”,它指文化等起源的地方。山东地区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与中华文化密切
相关。 (3)你考虑到参观者对【乙】处“游周适齐”的意思可能不太理解,查字典得知“适”字的三个义项: ① 符合,适合;②去,往;③归向。请根据字典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游周适齐”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 2. 学生会宣传部征集书法作品,负责的同学对上交的四幅作品作出了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幅作品属于篆书,笔画圆润,体正势圆。 B. 第二幅作品属于隶书,蚕头雁尾,字体方正。 C. 第三幅作品属于楷书,笔画平直,字体方正。 D. 第四幅作品属于行书,结构简省,端庄流畅。 3. 学生会社团部策划了“学生大讲堂”活动。请你阅读主讲同学的发言稿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十分重视礼,推崇礼。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对 于民众个体说,礼也十分重要。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还教育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本人对礼仪是身体力行的。《论语·乡党》不惜纸 墨着力刻画了孔子在交谈、坐卧、站立、行走、乘车、寝食、服饰、出使外国、接待贵宾、与友交往、馈 赠礼品等方面遵循礼仪、执行礼仪的“尚礼”形象。我们从这篇记载.中感受到孔子确实是彬彬有礼、气质 不凡的仁人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礼于人、于己都非常重要。 (1)主讲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读音拿不准,你认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好(hǎo) 载(zǎi) B.好(hǎo) 载(zài) C.好(hào) 载(zǎi) D.好(hào) 载(zài) (2)画线句作为段落的总结句,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______ 4. 学生会外联部的同学想在“大哉孔子”展留言簿封面上写一副对联,你认为在上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 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________德配天地
下联:益智崇义道冠古今 A. 为仁尚礼 B. 崇尚礼仪 C. 仁礼为重 D. 亘古仁爱 5. 学生会国际部的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了结束语,布展编辑提出了以下四条看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养其根,伺其果”,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浸润和滋养着 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乙】作为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吸取儒家文化 精髓。【丙】观孔子文化展览,拓宽视野;读孔子文化书籍,增长智慧;悟孔子文化内涵,提升品位。【丁】 总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光彩! A. 【甲】句“养其根,伺其果”中“伺”应改为“俟”,是“等待”的意思。 B. 【乙】句“古为今用”的引号,是对吸取儒家文化精髓的原则进行强调。 C. 【丙】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参加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益处。 D. 【丁】句关联词语“既……又……”使用有误,应改为“既然……就……”。 【答案】1. (1). B (2). D (3). 示例:孔子游历周地又到齐国去。 2. D 3. (1). C (2). 孔子认为礼于国、于人、于己都非常重要。 4. A 5. D 【解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要认真阅读语段,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从第一单元“数十万年前”“西周 初年”“春秋时期”可知,此语段主要介绍孔子家乡的悠久历史,应选择“孔子的故里”为主题词。从第 二单元“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可知,此语段主要介 绍孔子一生为理想毕生奋斗,应选择“孔子的一生”为主题词。从第三单元“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孔子 的影响持久深远”“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可知, 此语段主要介绍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应选择“孔子的影响”为主题词; 故选 B。 (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发源地”通常指可考证的、物质范畴的发出、根源之处。“发祥地” 通常指以物质发出的、以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发展开来的人文、产品、事项等。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 方 ,现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山东地区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指文化等起源的 地方; 故选 D。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游周适齐”中“游”是动词,据此可知“适”也为动词,去,往的意思。 “游周适齐”在这里的意思是“孔子游历周地又到齐国去”。 【2 题详解】 D.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选项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注音的能力。“上好礼”中的“好”是喜好的意思,读作“hào”。“记载”意思是指把事 情记录下来,也指记录事情的文字。这里的“载”读作“zǎi”,不读“zài”; 故选 C。 (2)本题考查修改句子的能力。要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修改。从“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对于民众 个体说,礼也十分重要”“孔子本人对礼仪是身体力行的”可知,语段是从国家、个人、自己三个角度介 绍礼的重要性,所以总结句应为“孔子认为礼于国、于人、于己都非常重要”。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孔子一生以“仁”为核 心,以“礼”为规范,选择“为仁尚礼”和“益智崇义”相对恰当; 故选 A。 【5 题详解】 D.【丁】句关联词语“既……又……”表并列关系,使用正确,选项错误; 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4 分) 6. 默写。 (1)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凄神寒骨,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3)临别赠言是分别时赠送的一些勉励的话。请你用读过的古诗词为同学写临别赠言,激励其以乐观昂扬 的态度面对生活,你选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答案】 (1). 瀚海阑干百丈 (2). 悄怆幽邃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句子的能力。要注重平时积累,准确记忆,规范书写。(1)(2)题是直接型 默写,(3)题是理解型默写,只要体现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的名句即可,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 万 木 春 ”“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 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 等 , 注 意 易 错 字 如 “ 瀚 海 ”“ 阑 干 ”“ 幽 邃”“济”“畔”等。 (二)(共 5 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7. 本诗画面感强。“秋风怒号图”中“卷”“飞”“渡”等动词,衬托出诗人_____的心情;“群童盗茅 图”中“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等词语,反映诗人_____的现实状况;在“漏屋逢雨图”之后,诗 人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广厦万间图”,展现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令我们不禁想到 “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相同情感的古诗(文)。 8.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本诗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都写到 了雨。简要说明诗人在两首诗中分别借“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7. (1). 苦痛无奈 (2). 年迈穷困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4).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示例:《春夜喜雨》借雨表达了作者对春雨适时而下的喜悦和赞美之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雨写出 了诗人生活窘迫,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凄苦。 【解析】 【7 题详解】 本 题 考 查 理 解 诗 歌 内 容 的 能 力 。 要 结 合 具 体 诗 句 分 析 理 解 。 “ 秋 风 怒 号 图 ” 中 ,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 地牵动诗人的视线,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 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表现出诗人苦 痛无奈的心情。“群童盗茅图”中,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 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又与“老无力”照 应。“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等词语,反映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状况。在“漏屋逢雨图”之后, 诗人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广厦万间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展现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令我们不禁 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要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句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诗的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作者借雨表达喜悦和赞美之情。“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句意: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 下漏。诗人借雨写出了生活的窘迫艰难,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凄苦。 (三)(共 8 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可得兼. 才德兼.备 品学兼.优 兼.听则明 B. 行道.之人 中道.崩殂 得道.多助 任重道.远 C. 乞人不屑. 不屑.置辩 竹头木屑. 鄙夷不屑. D. 于我何加. 弗敢加.也 山不加.增 大王加.惠 10. 请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结合原 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所以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乙】孟子认为,即使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11. “义”意蕴丰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舍生取义”在颜真卿和李邈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真卿仕历四朝,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①陷。李希烈反,诏卿慰之,群臣失色,拜命即行。在 希烈所,斥朱滔②之诱,责李元平③之过。希烈怒,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阅二十 月,卒缢诸蔡州。 材料二 (取材于《史林测义》,有删改) 李邈,守真定。金人至,相持四旬。城破,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④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 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将死,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取材于《宋史• 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杞]卢杞,唐朝宰相、奸臣。②[朱滔]唐朝中期割据军阀。③[李元平]失汝州被俘,投降李希烈。 ④[斡离不]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答案】9. A 10. (1). 【甲】判断:× (2). 理由: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并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所以【甲】句说法错误。 (3). 【乙】判断:√ (4). 理由:原文“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 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接受的人没有益处。【乙】句说法与上述原文语句表达意思一致,所以正确。 11. 示例:颜真卿被派去劝李希烈时,拜谢皇命后立即就起程出发了;在李希烈处,怒斥责骂朱滔、李元 平等人,不惧胁迫,终被杀害,他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李邈守卫真定,坚守四十多天,城破后想 以死殉国;被俘后,李邈不惧胁迫,即使被火烧也坚决不向金人臣服,被杀害之时,面不改色,南向拜别 后,从容赴死。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兼:四个都解释为“同时”; B.道:道路/道路/道义,道德/路途; C.屑:认为值得/认为值得/碎末/认为值得; D.加:好处/虚夸,夸大/增加/施予;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
廉耻之心,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所以[甲]句说法错误。 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意: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孟子认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 禄对接受的人没有益处。【乙】句说法与上述原文语句表达意思一致,所以正确。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材料,结合关键句分析概括。材料一,颜真卿被派去劝李希烈时,他“义 不顾身”,在李希烈处,“斥朱滔之诱,责李元平之过”,怒斥责骂朱滔、李元平等人,从“掘坎欲坑, 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可知,他临危不惧,最终被杀,他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材料二, 从“相持四旬。城破,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可知,李邈守城四十多天,城破后想以死殉国。从“斡离 不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可知,李邈不惧胁迫,即使被火烧也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从“将死,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可知,他被杀害之时,面不改色,从容就义,以死赴国难。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 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 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 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 (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 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 心)。 三、名著阅读(5 分) 12.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