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四川眉山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 1-20 小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21-24 小题)两部分,共 24 小题。全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在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该特征的是(
)
A. 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
B. 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C. 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会发生“颤栗”现象
D. 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
【答案】D
【解析】
【分析】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
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是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详解】A.向日葵的花盘受太阳影响会向日转动体现了向日葵对光线做出的反应,A 不符合题意。
B.新冠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会做出反应,即产生相应的抗体,B 不符合题意。
C.“颤栗”现象是骨骼肌收缩导致的,能产生更多的热量,是人对寒冷刺激做出的反应,C 不符合题意。
D.晒干的大豆种子浸在水中会膨胀发软是吸水引起的,不属于生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D 符合题意。
故选 D。
2.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哪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B. 温度
C. 光照
D. 大气 CO2 浓度
A. 水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详解】海拔每升高 1 千米气温下降 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
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体现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不
是水分、光照、CO2 浓度,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3. 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
表。据此下列所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 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 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 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 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
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
【详解】A.改造后群落中植物的优势种为菖蒲、芦苇、睡莲,而这三种植物均水生植物,所以改造后增加
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A 不符合题意。
B.从表中可知,改造前植物种类 20 中,改造后植物种类 30 种,生物种类增加了 10 种,所以改造后该区
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B 不符合题意。
C.由 B 可知,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植物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氧气,从而增加该区域内的氧
含量,植物还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增加该区域的湿度,所以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C 不符
合题意。
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改造后生物
种类增多,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D 符合题意。
故选 D。
4.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该同学欲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利用下列方法来判断污点出现的地方,下列哪种方法达不到目的(
)
A. 移动装片
B. 调节细准焦螺旋
C. 转动目镜
D. 更换物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难度适中。
【详解】A.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污点,可通过移动装片的方法来判断污点的存在,当移动装片时,
若污点移动证明污点在装片上,若污点不动,则可能在目镜或物镜上,A 正确。
B.调节细准焦螺旋可升降镜筒,使物象更为清晰,B 错误。
C.当转动目镜时,若污点移动则证明污点在目镜上,反之在物镜或装片上,C 正确。
D.当更换物镜时,若污点消失,则证明污点在物镜上,反之在目镜或装片上,D 正确。
故选 B。
5.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一定不能通过细胞膜
B. 植物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有机物的叶绿体
C. 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
D. 细胞所需要的物质都是由细胞自己制造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详解】A.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的,A 错误。
B.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
转换器。但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B 错误。
C.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能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
正确。
D.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是水和无机盐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法自己合成,D 错误。
故选 C。
6. 下图为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及组织形成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B.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
C. 射线辐射可导致细胞内相关基因发生变化进而癌变
D. 由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构成组织
【答案】C
【解析】
【分析】多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组织)。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分,因此,正常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
体数量保持不变。所以,细胞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A 错误。
B.细胞分化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但分化后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细胞分
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 错误。
C.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射线辐射可导致细胞
内相关基因发生变化进而癌变,C 正确。
D.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D 错误。
故选 C。
7. 为探究“小麦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中需
要进行修改完善的一项是(
)
组别 种子数量(粒) 温度(℃) 光照 空气 水分
甲组
乙组
50
50
25
25
无光 通风 适量
有光 通风 少量
A. 水分
B. 空气
C. 光照
D. 温度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考查变量的设置,难度适中。
【详解】探究实验需遵从单一变量原则,本题探究小麦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变量为光照。所以除光照
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即温度,空气水分均相同。
故选 A。
8. 某大棚种植基地栽培西瓜,为提高西瓜产量及甜度,在种植期间采取了以下相关措施,其中与应用光合
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无关的是(
)
A. 合理密植,使西瓜植株叶片充分接受光照
B. 白天在棚内放置适量干冰,以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
C. 阴雨连绵天气情况下,棚内采取一定的人工照明
D. 夜间适当降低棚内温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
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为了提高光合作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当延长光照时间、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夜间降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因此 ABC 的做法与应用光合作用原理来提高产量有关,D 符
合题意。
故选 D。
9.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
肉等食品,从而有利于身体生长发育,这是因为这些食品中富含(
)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维生素
A. 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青少年需食用的营养物质,难度适中。青少年需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详解】A.糖类是人体主要供能物质,A 错误。
B.蛋白质可以建造和修复身体,同时可更新和修复受损细胞,青春期青少年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
B 正确。
C.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C 错误。
D.人体每天对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其作用很重要,缺乏维生素人体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到影响,D 错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故选 B。
10. 一个人在每天摄入 800 克食物和 1200 毫升水的情况下,体内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唾液 胃液 肠液 胆汁 胰液
分泌量(毫升) 1500
2000
1500
500
1500
A. 唾液中的相关酶能把食物中的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
B. 胃液中的相关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彻底加以分解
C. 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 胆汁中含有能把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相关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重要的消化腺:
①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②胃腺:分泌胃液,其中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③肝脏:分泌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④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⑤肠腺:
分泌小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详解】A.唾液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因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段,
所以不能将食物中的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A 错误。
B.胃液中的相关酶只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为多肽,B 错误。
C.肠液和胰液中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对淀粉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能起到消化作用,
C 正确。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D 错误。
故选 C。
11. 血液经过肺循环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肺循环过程中氧气含
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
B.
A.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
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肺动脉内流静脉血,肺泡外的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逐渐增多,肺静脉内流动脉血。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2.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其数量多、分布广泛,遍布全身各种组织中。下列
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交换的进行
B. 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血液与细胞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C. 血液流经肾脏内的毛细血管后,尿素等废物的含量明显减少
D. 饭后血液流经小肠的毛细血管后,营养成分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
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
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
交换的进行,A 正确。
B.毛细血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血液与细胞间充分进行物
质交换,B 正确。
C.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故血液流经肾脏内的毛细血管后,尿
素等废物的含量明显减少,C 正确。
D.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饭后血液流经小肠的毛细血管后,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增多,
D 错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故选 D。
13. 某病人到医院就诊,医生观察到病人浮肿现象严重,初步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为确保诊断的准确
性,医生要求病人做了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下图表为病人血检和尿检的部分结果,其中血液和尿液中哪
项成分的变化能证明医生的诊断是正确的(
)
样
品
血
液
尿
液
蛋白质(克/100 毫升) 葡萄糖(克/100 毫升) 无机盐(克/100 毫升) 尿素(克/100 毫升)
7.4
0.5
0.1
0
0.72
0.03
1.1
1.8
B. 葡萄糖
C. 无机盐
D. 尿素
A. 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
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
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
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
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详解】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
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
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可见,题干表格中尿液中蛋白质成分的变化能证明医生的诊断(急性肾小
球肾炎)是正确的。故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14.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因为人在酒驾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
响各项操作。造成神经系统反应减缓的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A. 大脑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