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得到加碘盐。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B. 碘原子
C. 碘离子
D. 碘元素
A. 碘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加碘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的碘是强调
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形态无关。
故选 D。
2. 对铟、铱、锌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化学家是
B. 拉瓦锡
C. 道尔顿
D. 张青莲
A. 侯德榜
【答案】D
【解析】
【详解】A、侯德榜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 A 不符合题意;
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 B 不符合题意;
C、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原子论,故 C 不符合题意;
D、张青莲对铟、铱、锌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3. 下列空气成分中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的气体是
A. 稀有气体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
标灯、霓虹灯等)。
故选 A。
4.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物质是
B. 木炭
C. 镁条
D. 铁丝
A. 硫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符合题意;
C、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不符合题意;
D、铁丝 在氧气中点燃,会剧烈燃烧,火线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图为易燃固体的标志,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为腐蚀品标志,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为节约用水标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符合题意;
D、该图为有毒品标志,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量取液体
C. 点燃木炭
D. 过滤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B、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
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应用坩埚钳夹持木炭点燃,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 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钒为非金属元素
B. 钒原子核内有 23 个质子
C. 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0.94g
D. 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 O2V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钒的偏旁为“钅”,则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V 的原子序数为 23,则钒原子
核中有 23 个质子,正确;
C、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0.94,单位
为“1”,错误;
D、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正价元素在左边,负价元素在右边,V 为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显正价,
O 显负价,则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 VO2,错误。
故选 B。
8.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个数有:①硅元素——Si;②硫酸根离子—— 2-
4SO ;
③氦气——He2;④一氧化碳——Co;⑤氧化铝——A12O3;⑥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5——NaNO3
A. 2 个
【答案】B
【解析】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详解】①硅元素写作:Si,书写正确;
②硫酸根离子写作: 2
4SO ,书写正确 ;
③氦气为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为:He,书写错误;
④一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CO,书写错误;
⑤氧化铝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铝显+3 价,氧显-2 价,化学式为:A12O3,书写正确;
⑥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5,化合价应标注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应表示为:
Na
5
3N O
,
书写错误;
故选 B。
9.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C.
【答案】B
【解析】
B.
D.
【详解】A、该实验中镁条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参与反了
反应,同时生成的氧化镁升华,无法计算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故该实验不能直接用于验证
质量守恒定律;
B、该实验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可以测量,
故该选项可以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该实验中酒精与水混合,属于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
律;
D、该实验中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实验是非封闭环境,生成的二
氧化碳气体逸出,无法测量反应后的质量,故该实验不能用于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择 B。
10. 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汞:
4HgS+4CaO=4Hg+3X+CaSO 。该反应中 X 的化学
4
式为
A. CaS
【答案】A
【解析】
B. SO3
C. SO2
D. CaO
【详解】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等号左边有 4 个汞原子、4 个硫原
子、4 个钙原子和 4 个氧原子,等号右边除 3X 外,有 4 个汞原子、1 个钙原子、1 个硫原子
和 4 个氧原子,则 3X 中含有 3 个钙原子和 3 个硫原子,则 X 中含有 1 个钙原子和 1 个硫原
子,化学式为 CaS,故选 A。
11.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 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6000L 氧气加压可装入 40L 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水分子的不断运动使水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天然的循环,故 A 正确;
B、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 B 正确;
C、6000L 氧气加压可装入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且压强增大时分子之间
间隙减小,分子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故 C 错误;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气与液氧都是由氧分子
构成,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故 D 正确。
故选 C。
12. 酚酞(C20H14O4)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下列关于酚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酚酞是混合物
B. 酚酞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2
C. 酚酞分子中的质子总数不一定等于电子总数
D. 一个酚酞分子是由 20 个碳原子、14 个氢原子和 4 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净物是指由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
合而成的物质,酚酞有固定的化学式,其是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酚酞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4 1) : (4 16) 7 :32
,不符合题意;
C、酚酞分子整体不显电性,故其质子总数=电子总数,不符合题意;
D、酚酞化学式为 C20H14O4,一个酚酞分子是由 20 个碳原子、14 个氢原子和 4 个氧原子构成
的,符合题意。
故选 D。
13. 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 图 1 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C. 图 2 装置的实验,可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碳、氧三种元素
D. 图 3 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B、图 1 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正确;
C、图 2 装置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壁会形成水雾,只能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可能含
有氧元素,错误;
D、白烟是蜡烛颗粒,碰到火柴会复燃,正确。
故选 C。
14. 某 CaO 样品中含有 CaCO3 一种杂质,则 28g 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可能为
B. 18g
C. 20g
D. 24g
A. 7.2g
【答案】B
【解析】
【详解】 假设该样品全部是 CaO 时,则 28g 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100%=20g
;假设该样品全部是 CaCO3 时,则 28g 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40
40+16
40
28g×
28g×
40×12+16×3
×100%=11.2g
;所以 28gCaO 和 CaCO3 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介于 20g
介于 11.2g 之间,故选 B。
15.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
前及 t1、t2 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丁一定是单质
B. 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8:1
D. 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2:7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图示可知,t1 时恰好
完全反应,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 16g−8g=8g,故甲是反应物,即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
8g;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增加了 32g−4g=28g,故乙是生成物,即反应生成乙的质量为 28g;
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丁的质量
减少了 24g−4g=20g,故丁是反应物,即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为 20g,故该反应为甲与丁反
应生成乙。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甲与丁反应生成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但是无法确定甲和丁的物质类别,故 A 错误;
B、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 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28g:20g=7:5,故 C 错误;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8g:28g=2:7,故 D 正确;
故选 D。
二、(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21 分)
16.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
问题。
(1)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①b 的名称是_______(举一例),a、c 粒子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
②构成氯化钠的粒子是______(填粒子符号)。
③根据_________,可以把分子分成单质分子和化合物分子。
(2)以下为几种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2 个电子。
②写出元素周期表中第 9 号和第 12 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
③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与氯元素排在同一周期(横行)的理由是________。
(3)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②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_________。
【答案】(1)
①. 铁、金刚石等(合理均可)
②. 离子
③. 原子
④. Na+、
Cl-## Cl-、Na+
⑤.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合理均可)
(2)
①. 得到
②. MgF2
③. 电子层数相同
(3)
①.
4NH + 5O
3
2
催化剂
4NO + 6H O
2
②. 10:9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氧气、氯化氢都是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