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词像一本本心灵相册,收藏着一代代诗人的情思。这里有秦观“倚东风,
①_______________”的喜悦,范仲淹“心旷神怡,②_______________”的快乐;有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③_______________”的相思与无奈,刘长卿“寂寂江山摇落处,
④_______________”的哀怜与愤慨;也有苏轼“⑤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的奇思
妙想,杜甫“⑥_______________,无家问死生”的沉痛现实;还有刘禹锡
“⑦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答案】 ①. 豪兴徜徉
②. 宠辱偕忘
③. 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 怜君何事到
天涯
⑤. 又恐琼楼玉宇
⑥. 有弟皆分散
⑦.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⑧. 到乡翻
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
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
错字。本题中的“徜徉、宠、辱、偕、吟、琼、赋、柯”等字词容易写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1 年 12 月 13 日是我国第八个法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是二
战史上“三大惨案”,30 多万无辜生命惨.①_(A.chǎn B.cǎn)遭杀 lù②(A. 戳 B. 戮),
平均每 12 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石碑上深深 甲 (A.镌刻 B.铭刻)的不仅仅是一
个个名字,更是 84 年前那段乙(A.永垂不朽 B.不可磨灭)的血泪记忆。丙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汉字(只填序号)
①(
)
②(
)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
乙(
)
(3)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
②翻开这段血泪史,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儿女在绝望中绽放顽强希望的铮铮傲骨。
③纪念,从不为宜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答案】(1)
①. B
②. B
(2)
①. A
②. B
(3)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
(4)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①惨:cǎn,.悲惨、凄惨;凶恶、狠毒;程度严重。故选 B
②杀戮:shā lù,杀害、屠杀。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甲处,镌刻:雕刻;铭刻: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铸在器物上面或刻在器物、碑碣上;
深深地记在心中。
根据“石碑上深深_____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可知,此处应为“镌刻”,故选 A。
乙处,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不可磨灭:永远消失不了。
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结合“更是 84 年前那段______的血泪记忆”可知,此处应为“不可磨灭”,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之一”,故修改后的句子为: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
之一。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此题应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考虑。回顾历史在先,因此②句“翻开这段血泪史,我们看
到的,是中华儿女在绝望中绽放顽强希望的铮铮傲骨”应是第一句;然后①③两句比较,“从
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应与“民族的悲怆”相衔接,因此应①在前,③在后。由此可见,正
确的语序是:②①③;
故选 C 。
名著阅读。
3.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几对兄弟形象,其中包括严贡生、严监生兄弟。请结合作品中的
事例简要评析这一对兄弟性格方面的不同。
【答案】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典型人物。
①他明明是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要猪时,还指使人“拿拴门的闩,赶面的
杖”,打折了人家的腿。
②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有人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
梢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③他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
日”,才见“严大老宜”“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严监生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大方的一面,他还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
①对哥哥严贡生无法割舍的手足情。为了息事宁人,严监生花费两千两银子为哥哥去打通关
系,在处理整个事件的时候,严监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摆平事件,在掏钱的时候丝毫没有
表现出一丝不情愿,就算是明知道别人从中作梗也丝毫不迟疑。这件事也表明了严监生慷慨
大方的一面。
②对正室王氏平淡真挚的结发情。在王氏生病的时候,他会每天请四五个医生来为其看病用
药,而且用的药材都是十分珍贵的,全书并没有任何的文字描绘其不舍得为妻子治病。即使
在王氏去世后,他也丝毫不吝啬钱财,从治病到治丧花费了近五千两银子。不仅如此,王氏
死后,严监生不止一次因为思恋而痛苦,因思念而哽咽,甚至有点神魂颠倒,精神恍惚。
③对侧室赵氏用心良苦的关爱之情。照例来说,结发王氏并没有为其产下子嗣,严监生本可
以顺理成章地将赵氏扶正,但他却百费心机笼络王家兄弟,而且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来迎娶
赵氏。
④对儿子细腻深沉的舔犊情。对自己的儿子严监生更是宠爱有加,虽然他不舍得为一家四口
买-斤猪肉吃,但是每次只要儿子想吃,他就会在熟食店为他切上四两钱的猪肉来哄他,只
要是儿子的要求他都会用心去满足。为了能够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财产,他花费巨资来扶正赵
氏。最后在将死之际,他仍是放心不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希望他读书成才,终其一生都能过
得幸福美满。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
物的事件来分析性格方面的不同即可。结合内容,围绕着“严贡生六亲不认、无恶不作”“严
监生:胆小怕事,勤俭本分”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严贡生:联系原著对严贡生描写的章节分析即可。他明明是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
人家来讨猪时,还“拿拴门的闩,赶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
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中人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梢袋都叫人短了家去”;他
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
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
去了;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
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据此分析,严
贡生是个恶棍,横行霸道,鱼肉乡里,是高要县一霸。
严监生:严监生没进过学,不算是朝廷认证的统治阶级成员,和普通群众的区别只在于他也
识字;他个性懦弱胆小,心地善良又不太有主意。严监生这个形象描写的第一笔是从老大严
贡生怕吃官司溜走后开始的。这场官司,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
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说的:“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然而,他还是自
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两位差人来找严监生,
分明是想来敲诈他,如果放到严贡生头上,他是绝不会买此帐的,而严监生又是留着吃饭,
又是送钱,还赶忙派小厮找两位舅爷来商议。这就显示了严监生那胆小怕事的猥琐性格,说
明了他宁可花银子换来一切事情在安稳状态中度过的心理。仅从对待这场官司,就可以看出
严氏二兄弟性格和为人的不同,一个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地跑了,而另一个则逆来顺
受,自认了晦气,这就把两个不同的性格十分生动地互为反衬了出来。据此分析:严监生胆
小怕事,勤俭本分,具有人情味。
4. 仔细观察下面的邮票,回答问题。
图 1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图 2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图 3 王冕画荷
请选择其中的两张邮票,联系作品内容,说说画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图
图
,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
。
。
【答案】图 1 沈琼枝机智聪明,具有反抗精神,具有妇女个性解放意识。
图 2 李逵急躁莽撞。
图 3 王冕勤奋刻苦,高洁正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从三幅邮票中任选两幅,根据邮票名称所反映的
故事情节分析性格特征即可。
图 1 沈琼枝:《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沈琼枝是穷苦读书人家的女儿,能文善绘,被大盐商
骗娶作小妾。她不甘心受屈辱,出逃到南京卖文、刺绣,被疑为非娼即盗,经常受地痞的恐
吓、骚扰。小说的本意是表现杜少卿不顾世人的讥议,资助这位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却也同
时给小说增添了一个有亮点的女性才人,她的行事也展现出“自重自爱、不卑不亢、热忱刚
烈、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等抗争精神。
图 2 黑旋风李逵:《水浒传》中的人物。头脑简单、直爽率真。黑旋风斗浪里白条故事梗概:
李逵初见宋江,得宋江银子,结果却赌输了。几人一起出去吃饭,宋江想要吃辣鱼汤,李逵
就自告奋勇去江边讨鱼。结果由于卖鱼的主人未到,和守船的人产生争执,李逵误把所养的
鱼都放跑了。众渔夫很是气愤就拿竹篙来打他,结果被李逵打败。这时,张顺来到,两人扭
打起来,结果张顺不敌,幸亏宋江,戴宗来到,劝阻。但张顺不服,用激将法引李逵上船,
两人在江上打了起来,结果张顺把李逵拉下河,李逵不识水性,被张顺制服。这时宋江说有
张顺兄长的信。因此,张顺就把李逵捞上岸。李逵中了张顺的计,体现了他头脑简单的特点。
图 3 王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王冕是吴敬梓从历史上摘取而来充作“敷陈大义”“隐
括全书”的人物。王冕是元末明初的诗人、画家,他没有功名富贵之心,曾拒辞明代开国皇
帝朱元璋的征聘,成了世人心目中的高士。小说就是取其高尚风范,针砭后面行将陆续登场
的醉心科举功名的人物。王冕在家务农、侍亲、写诗作画,与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融合在一
起。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正成了他的人格的象征。
二、阅读(45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B. 首联直抒胸臆,“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C. 颔联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D. 颈联实写所见之景“绿芜、黄叶、秦苑、汉宫”,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
6. 本诗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同为“登高说愁”,所表达“愁绪”有何不同?
【答案】5. D
6. 《咸阳城东楼》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的忧虑、对历史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达了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
懑。(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颈联“绿芜”“黄叶”是诗人眼前的实景,“秦苑”“汉宫”则是诗人联想到的,是虚写。
本项“颈联实写所见之景‘绿芜、黄叶、秦苑、汉宫’”说法有误;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比较。
解答此题需结合诗中内容及景物描写来分析。本诗中,开篇首联借景抒情,表现自己的思乡
之情,表现的是思乡之愁。颔联远眺看到风雨欲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知“溪云初起
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表
现唐王朝的颓废之愁、对历史的感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上片写少年“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寻觅愁绪,那是少年时
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此处的愁
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
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
境地,此时作者的愁应是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之愁。
(二)(16 分)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丙】
墨者有钜子①腹䵍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
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朜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朜不可不行墨
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注】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②腹朜(tūn):人名。
7. 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____
②秦王怫然怒
③休祲降于天
怫然:________________
休祲:________________
④子,人之所私也
私:________________
8. 用“/”为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9.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10. 请结合【甲】【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11. 【乙】文中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
要离行刺的故事?
【答案】7.
①. 同“避”,躲避
②. 愤怒的样子
③.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
凶兆
④. 偏爱
8.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9. ①并非(不仅仅)只有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腹朜)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10. 【甲】文中孟子认为的“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大义、正义,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
避祸患的勇气。【丙】文中腹朜认为的“义”是原则、公正、正义,他因此大义灭亲,维护
了法律的正义性。我认为两文的“义”内涵虽稍有不同,但都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
大义,“义”可理解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现代生活中能见义勇为,为正义
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都是“义”的表现。
11. 唐雎是对“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并以此来警告秦王要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
动,自寻死路;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会效法他们,有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愤怒的样子。
③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④句意:子女,是人们所偏爱的;私:偏爱。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意:君王您虽然恩赐我(赦免我儿子),命令狱吏不杀,但是我不能不履行墨家的法制。
“王虽为之赐”主谓宾齐全,单独成句;“而令吏弗诛”是“赐”的内容,补充说明;“腹
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是腹朜的做法,维护“义”;故断句为: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腹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
词有:
(1)独:只;是:这种;皆:都;丧:丧失;耳:罢了。
(2)许:答应;遂:于是,就。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知。【甲】文中孟
子所强调的“义”是相对于“生(生命)”来说的,认为正义、大义是比生命重要的,正是
“义”让“贤者”面对灾祸也不躲避,选择堂堂正正的面对,是一种不苟且偷生的勇气。
根据【丙】文“墨者有钜子腹醇,居秦。其子杀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
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醇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可知,腹醇杀人触犯了家法与国法,秦惠王念在腹黄醇年
长想网开一面留其子一命,而腹醇选择杀掉自己的孩子,通过大义灭亲来维护律法的公平公
正,可见腹黄醇认为的“义”是“原则、正义”,两篇文章的“义”内涵略有不同。但是从
根本上说都是能够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稳定的“大义”。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联系全文,以及
上下文的内容看待其作用。
根据乙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可知,这样做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
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点睛】译文: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