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2 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于 2022 年 10 月 1 日在首都博物馆精彩启幕。学校组织大家
前往参观。
第一部分 明主题
一到展厅,同学们便看见一块匾额上书写着本次展览的主题“山河日新”四个大字。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请阅读下面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山河日新【甲】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的主题源自《礼记·大学》中的“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乙】“日新”一词,旨在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不断进取。
本次展览甄选 70 余件名家力作,通过“日月换新天”“建设新中国”“创造新生
活”“山河新气象”四个篇章,用匠心独运的艺术画面,记录了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艰难岁月
和辉煌历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与国家建设的时代图景。
1. 下列对“山河日新”匾额的欣赏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匾额的文字为楷书,端正典雅,体现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放歌时代的使命担
当。
B. 匾额的文字为行书,行气贯通,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不断进取的精神气
魄。
C. 匾额的文字为楷书,方正大气,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不断进取的精神气
魄。
D. 匾额的文字为行书,恣意狂放,体现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放歌时代的使命担
当。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乙】 ”。
B. 【甲】 , 【乙】。”
C. 【甲】—— 【乙】 。”
D. 【甲】 , 【乙】”。
第二部分 赏作品
参观过程中,不少同学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撰写了解说文字。请阅读这些文字,完成各题。
画家应野平创作的《黄洋界上万山苍》所描绘的“黄洋界”,是毛主席领导工
农红军反击反动派的旧地。工农红军曾在这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时期,
人民军队前扑.后继,广大民众箪.食壶浆,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歌!今天我们仍要铭
记那段峥嵘岁月,传承这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画家卢沉创作的《机车大夫》记录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试
车成功的画面。机车转动,冒出大量白烟,
老中青三代机修工人目送机车驶向远方,
露出了笑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俱兴,
困难重重,但为了开发自己的家园,人民
群众迸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当家作主的
中国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闪光的智慧,
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
品经济日益发达、国际交流更加频
繁……画家王明明创作的这幅《秋晖》,
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新时期的建设成就,
展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
3. 下列对解说文字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应读为“zhuó”
B. “箪”应读为“dān”
C. “前扑后继”应写为“前仆后继”
D. “郑重其事”应写为“郑重其是”
4. “峥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①高峻;②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③不
平凡。
结合语境,《黄洋界上万山苍》解说文字中“峥嵘岁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
5. 《机车大夫》解说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错误,请作出修改。
第三部分 写感受
参观结束后,学校决定在宣传栏里展出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写出的参观感受。请协助布展,完
成小题。
6. 宣传部的同学在整理对联时不小心将几副对联弄乱了。请帮忙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两项,
组成恰当的上、下联。
上联:①
下联:②
A.丹青妙笔绘山河日新
B.翰墨挥洒抒燃情岁月
C.丹青描绘神州创业史
D.翰墨抒写中华进取魂
【答案】1. B
2. A
3. D
4. 答案示例:不平凡的革命岁月
5. “百废俱兴”改为“百废待兴”,“开发”改为“建设”。
6. (1)C (2)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体鉴赏。
观察书法作品,可见字体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当属行书;再结合展览主题名称“新中国成
立以来绘画作品展”可以看出,表现的应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创新不已、不断进取的精神气
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绘画作品展”是展览的主题,作为副标题出现,因此,甲处的标点应该是
破折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引用于《礼记·大学》中的话,而且是作为句子成分出现的,
因此,要先写引号,再写句号,句号放在引号之外;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峥嵘:不平凡。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百废俱兴:各种停办或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现实不符,应改为
“百废待兴”。
动词“开发”与宾语“家园”搭配不正确,应该把“开发”改为“建设”。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对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
相关,上下衔接”的特点。主谓结构“丹青描绘”对“翰墨抒写”,偏正结构“神州创业史”
对“中华进取魂”。其中,“史”的读音为 shǐ ,是仄声字,“魂”的读音为 hún,是平声
字,故 C 作为上联,D 作为下联。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共 5 分)
7. 默写。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蒹葭》)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____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磨难给人带来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白露为霜
②. 独怆然而涕下
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 所以动
心忍性
⑤.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怆、涕、箫、社、曾”
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共 4 分)
阅读《己亥杂诗》和《北陂杏花》,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贬居江宁时。陂(bēi),池塘。②南陌:指热闹的道路边。
8.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己亥杂诗》中的“白日斜”既实写眼前景,也喻指清王朝国势日颓,离愁之中隐含着
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B. 《己亥杂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既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的洒脱之状,又表现
出回归故里的悠然自得。
C. 《北陂杏花》一诗用字精巧,一个“绕”字,不仅写出了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也写出
了水与花相依相亲之态。
D. 《北陂杏花》中,“北陂”喻指远离俗世喧嚣的隐逸之地,“南陌”与之形成对比,喻
指熙来攘往的名利物欲之所。
9. 两首诗都于自然之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志。《己亥杂诗》借落红甘愿化泥护花,表达了诗
人①______的情感。《北陂杏花》借北陂杏花②______,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
操。
【答案】8. B
9.
①. 为国效力/报国/甘愿献身/爱国
②. 宁愿随风零落/不愿
被碾成尘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既写出了诗人远离官场的洒脱之状”错误,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
结。“浩荡离愁”一词,说出了作者离开官场时的情绪不是洒脱的;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
《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化作春
泥培育下一代,作者亦是如此,虽然离开官场,但是作者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任然坚
持对理想的追求,任然愿意竭尽所能去为国效力,表现出爱国、报国、为国效力、甘愿献身
的精神和情感。
《北陂杏花》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
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这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
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
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
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
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
“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
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
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
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
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由此可知,作者借北陂杏花宁愿随风零落,
不愿被碾成尘,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三)(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板桥)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①,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
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
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燮《板桥自序》
注:①愤激:发奋激励。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
弯曲,这里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奥区:奥妙的境界。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人之.奥区 大道之.行 下车引之.
B.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咸.来问讯 老少咸.宜
C. 乃善.诵耳 择善.而从 独善.其身
D. 忘其所语. 此中人语.云 鸟语.花香
11. 下列对郑板桥“对客不听其语”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读书“自刻苦”“自愤激”,不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干扰,因此“不听其语”。
B. 郑板桥读书“深自屈曲委蛇”,理解深刻,而他人言论浅薄,因此“不听其语”。
C. 郑板桥常常“记书默诵”,且专注投入,忽略了“客”的话,因此“不听其语”。
D. 郑板桥与“客”对谈时,突然想起“书有弗记者”,很后悔,因此“不听其语”。
12. 郑板桥的读书方法,哪一点对你语文学习的启发最大?请结合自身实际,简要阐述。
【答案】10. B
11. C
12. 答案示例: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要善于运用零碎时间读书。上中学以来,大块的阅
读时间不多,就需要把零散的时间集合起来,比如地铁上、午休时,都可以阅读。充分的阅
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B.咸:相同,都;
C.善:擅长,善于/好的方面/维护;
D.语:说的话/对……说/歌唱。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
诵也”可以看出,郑板桥读书时,能够利用各种各样零碎的时间,并且不断地记忆和默默地
背诵,因此即使是对着客人也没有听他们说话,并且会忘记自己说的话,这都是他在专心读
书专心背诵的缘故。因此“对客不听其语”的原因是“皆记书默诵也”。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启发。
根据文中“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
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以及“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
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可以看出,
郑板桥在读书方法有:勤奋刻苦、循序渐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书读百遍、善于背诵、善
于利用琐碎时间等。根据郑板桥的读书方法,联系自己的学习过程写出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郑板桥读书非常刻苦,这启发我们读书要刻苦,要深入进去,不要流于表面。在平时
的学习中,我们要不断钻研,不要因为某种题型很难或者很麻烦就轻易放弃,要能够深入学
习,直击痛点,达到忘我的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郑板桥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发奋激励,自己有独特的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
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
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他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
善于记忆,而是善于朗诵罢了。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有的时候在船上、马上、
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拿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却不听他们的话,并且
还忘记了他自己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三、名著阅读(5 分)
13.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比如鲁智深“论粗卤处,他也
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①,无论“粗卤”还是“精细”都与他的侠义精神有关;
又如林冲“熬得住”“做得彻”②,无论“熬得住”还是“做得彻”都是为了在乱世中安身
立命。请从以上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以上人物评价的理解。(100
字左右)
注:①②均为金圣叹批语。
【答案】答案示例一:我选择鲁达。他在酒楼听闻金氏父女的遭遇,怒火中烧,三拳打死镇
关西。他的“粗卤”是一腔热血,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为了让金氏父女平安离开,他在店
门口“坐了两个时辰”阻止店小二拦截。他的“精细”是为人着想,考虑周到。这些都是鲁
达侠义精神的体现。
答案示例二:我选择林冲。当林冲认出调戏妻子的是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时,他放下拳头,
逃避退让。林冲的“熬得住”是因为他身居官位,又要保全家庭,所以只能忍辱负重,苟且
偷安。而当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将林冲逼上绝路的时候,他便手刃仇人,除恶务尽,毅然
投奔梁山落草,是为“做得彻”。林冲忍辱偷安是为了生存,夜奔梁山也是唯一的活路,因
此,两方面的选择都是为了在乱世安身立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是形容鲁智深粗中有细;题干“无
论‘粗卤’还是‘精细’都与他的侠义精神有关”还强调了鲁智深的侠义心肠。“熬得
住”“做得彻”是形容林冲能够隐忍的同时做事干脆彻底,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乱世中安身
立命”。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来印证题干中的人物评价即可。
示例一:“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情节体现其粗中有细(既豪情万丈又心思缜密)。鲁智深
与史进李忠喝酒遇到卖唱两父女,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金翠莲被迫嫁与郑屠为妾,后来被
其妻赶出门,到酒楼卖唱还钱给郑屠。鲁智深打抱不平,先给他们银两,尔后鲁智深在店门
口阻止店小二通风报信,让金氏父女脱身,体现其心思缜密。鲁智深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
郑屠,故意挑唆并一切肉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与鲁智深冲突,鲁智深边骂边打
三拳将其打死,急中生智称其诈死,扬长而去,恐此地不宜久留,后出城,最终投奔五台山。
鲁智深救助金氏父女的过程,体现了鲁智深的侠义心肠,粗中有细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林冲想教训冲撞了妻子的人,却发现是高衙内时林冲“先自手软了”。“本待要痛
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这反映了他内心虽愤怒却惧怕权势,选择妥协退让、委
曲求全。林冲碍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身份,且要保全家庭。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
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林冲在草料场看守时,又遭到陆谦、富安(高衙内亲信)放火暗算。
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林冲才幸免于难。正因此才凑巧听
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牢城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的真相,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
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林冲将想害自己的人杀害之后,
直奔梁山,不再对朝廷心存幻想。他的“隐忍”与“做得彻”都是为了在乱世安身立命。
四、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