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四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四节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 、 、 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 的结果。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1.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则 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但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 如, 【答案】悬崖销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采石场上的弯曲的岩层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壳变动 【详解】)自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 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 例如悬崖销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的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 的信息。故答案为;悬崖销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采石场上的弯曲的岩层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 地壳比较 【答案】稳定;活跃;地壳变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板块学说基本观点。 【详解】板块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大致有六块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分别 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 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 在不断地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故答案为: 稳定;活跃;地壳变动; 3.下列现象中,不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大地震 C.印度洋发生里氏 9.0 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D.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答案】D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 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 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分析】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答题即可。 【详解】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森林遗迹和古河、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0 级大地震、印度洋发生里氏 9.0 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都是由于地壳变动引起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是气象灾害,与地壳运 动无关,故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D. 4.目前全世界被确认的火山有 2500 多座,它们主要集中的地区是( ) A.环大西洋地区及北极地区 B.环太平洋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C.南极洲地区 D.赤道地区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火山集中分布地区。 【详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的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 5.下列关于地壳变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的断裂和弯曲是地壳变动留下的痕迹 B.地壳的水平运动一定会形成海陆变迁 C.喜马拉雅山脉是陆地变成海洋的证据 D.地壳变动的主要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
B.褶皱、断层 D.沙漠、戈壁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壳运动相关知识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 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的水平运动, 又称造山运动,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地壳的垂直运动,又称为 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 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而喜马拉雅山是海洋变成陆地的证据,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 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地球内部力量的结果。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6.你在雪地上走过时会留下脚印,地壳运动也会留下“足迹”,它们可能是( ) A.雪山、冰川 C.河流、湖泊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7.下列对喜马拉雅山区有海洋古生物化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是在海下形成的 B.世界上的海洋水体数量在不断减少,导致喜马拉雅山露出水面 C.喜马拉雅山所处的地方在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由于地壳抬升,露出水面 D.过去的喜马拉雅山上有人居住,是人类将海洋生物带到山顶的 【答案】C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被划分为 6 大板块;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喜马拉雅山脉处于亚 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后来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挤压使地 表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运动将海洋生物带到山顶的。 【分析】【详解】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故 A 错误。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故 B 错误。C.喜马拉雅山所 处的地方在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抬升,露出水面,故 C 正确。D.是板块运动是地表 隆起将海洋生物带到山顶的,故 D 错误。故选:C 8.下列关于褶皱和断层(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B.形成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外部 C.绝大多数褶皱是水平挤压造成的 D.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关于褶皱与断层的叙述,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结果;形成这 种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作用;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运动造成的;岩层爱到掠夺 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故选 B. 9.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了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 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水陆两栖生物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答案】A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 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 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分析】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壳等生物化石说明太行山 区曾经是海洋,属于海陆变迁现象。故选:A。 10.当我们在采石场看到如图所示的弯曲岩层时,我们可以判断( ) B.该地的地壳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D.该地不可能会发生地震 A.该地曾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 C.该地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褶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 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分析】该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现象,理解褶皱的形成。 【详解】图示是地层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产生的褶皱现象。故选:A. 11.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又消失,这个小岛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是地壳变动,因为小岛白天出现,晚间消失,运动时间过短,且现象明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内容为:太平洋中的小岛白天出现、夜晚消失的原因。 【详解】太平洋中的这个小岛白天出现,晚间消失,运动时间过短,且现象明显,不是地壳变动,更 可能是潮汐带来的变化。潮汐现象是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 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故答案为:不是地壳变动,因为小岛白天出现,晚间消 失,运动时间过短,且现象明显。 12.地中海上有一座火山叫斯特龙博利火山,它每隔 2∽3min 就要喷发一次,夜间在 150km 外都能看 到火山喷发的红光,故被海上过往的船只称为“地中海的灯塔”。斯特龙博利火山属于( ) A.活火山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火山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地中海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是欧洲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夜间在 150 千米外都能看到火山喷发的红光,被海上过往的船只称为“地 中海的灯塔”。活火山是正在喷发和预期可能喷发的火山,故 A 正确;死火山是指史前曾经喷发过的, 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喷发过的,故 B 错误;休眠火山是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 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故 C 错误;结合题意。故选 A.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D.以上都不对 C.休眠火山 B.死火山 、 和 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主要有 (1)典型的火山一般由 三种形式。 (2)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于 (3)与庞贝古城消失有关的地壳运动是 【答案】(1)火山口;火山锥 ;岩浆通道。气态;液态 ;固态;(2)软流层; 在地球内力的作用 下,岩浆沿着岩浆通道(岩层裂隙或断层)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3)火山喷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火山形成原理和火山结构的理解掌握。 【详解】(1)读图可知,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和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主要 ,试分析岩浆是怎样冲出地表的 。 、 和 。
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2)读图可知,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 下,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3)与庞贝古城消失有关的地壳运动是火山喷 发。故答案为:(1)火山口;火山锥 ;岩浆通道。气态;液态 ;固态;(2)软流层; 在地球内力 的作用下,岩浆沿着岩浆通道(岩层裂隙或断层)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3)火山喷发 14.(综合思维)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或引发 的作用下,或发生 ,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 (1)图甲说明,水平岩层在 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图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这说明 迁的重要原因。 【答案】(1)内力;弯曲;断裂;(2)地壳的升降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与海陆变迁。 【详解】(1)图甲表明,水平岩层在内力的作用下,或受挤压而产生弯曲变形,发生隆起或凹陷,或 受挤压和拉伸过度而产生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2)据图可知,这三根大 理石柱建成时,高于海平面,15 世纪又低于海面,18 世纪高于海平面,1955 年又低于海平面,说明 地壳发生了升降运动,地壳运动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会引起海陆的 变迁。故答案为:(1)内力;弯曲;断裂;(2)地壳的升降运动 15.(2019·杭州)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是导致海陆变 D.(2)(3)(4) B.(1)(2)(4) C.(1)(3)(4) A.(1)(2)(3)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壳变动的证明。 【详解】地壳变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 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 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因此(1)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 物化石断裂的痕迹曲的岩层,(2)峭壁上岩层,(3)采石场上弯,均可以证明地壳是变动的。风蚀的 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外力即风力侵蚀而成,不能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故选 A. 16.(2018·浙江模拟)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灾害的是( ) A.掩埋农田、房屋 【答案】D 【解析】地震会造成大面积的地裂。火山喷发污染空气,比如前一段时间冰岛火山喷发,西欧空气 都受到了影响,航班也取消。 【分析】本题考查了火山带来的灾害,李姐姐诶答即可。 D.造成大面积地裂 B.污染空气 C.造成人员伤亡
【详解】火山带来的危害有污染空气,火山灰掩埋农田、房屋、导致气候异常、造成人员伤亡;故选 项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第 2 课时 作用下,发生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学习目标视窗 1.识别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2.说明地震的分布带,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3.识别地震的灾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答案】内力;断裂;错位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 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 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发生的特点,牢记即可。 【详解】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 而引起震动现象。故答案为:内力;断裂或错位。 2.世界地震分布和火山一样,主要集中在 【答案】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解析】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地震的原因,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一带。 或 以及 , 。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 km 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叫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 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一样,主要集中在的环太平 洋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故答案为: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3.地震的发源地叫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叫 【答案】震源;300;震中;震中距 【解析】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300 千米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 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就是震源到地球表 面的距离)叫作震源深度。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据此即可回答。 【分析】【详解】地震的发源地叫震源,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 直投影,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图中表示震源的是 A,表示震中的是 B,表示震中距的是 C。故答案为:震源;300;震中;震中距 4.下列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往往同时发生,有地震必有火山发生 B.火山与地震没有任何关系 C.世界火山分布区与地震分布区大体相似 D.火山与地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均无任何益处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5.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或张裂引起的 B.地震只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到房屋内躲避 D.我国已经能够准确预报地震 【答案】A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
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 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考查地震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详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地壳比较活跃。雅安地震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或张裂引起的,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 伤亡,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现在人类还不能够准确预报地震,当地震发生时,不 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赶快跑到开 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 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故选:A. 6.下图是地震要素示意图,下列表示正确的一组是( ) C.①③④ D.②④⑤ B.①②③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震的知识。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 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详解】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即图中的①;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即图中的②;观 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即图中的④;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 线,等震线图的型式有呈同心圆的、同心椭圆的或不规则形状的,即图中的③.也就是①是震源、② 是震中、③是等震线,④是震中距,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 7.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 绝对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空间的房屋里或桌子底下 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 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 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 表的形态。 【详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 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 中.一般来说小于里氏规模 2.5 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 2.5-5.0 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 氏规模 5.0 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时,在楼上的教室上 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或床铺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 从窗户跳下或乘电梯。在家里要躲在厨房、浴室等面积小,有支撑力的空间。在野外,赶快跑到开阔 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在室内停车场以卧姿躲在汽车旁。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 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故选:C. 8.下列现象不属于地震前兆的( ) A.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 C.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答案】C 【解析】地震发生是有前兆的。民间流传着许多预报地 B.鸡飞狗跳 D.出现地光
震的方法,如:马不进圈、鸡飞狗跳、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分析】【详解】略 9.2017 年以来,浙江省磐安、临安等地都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 常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B.室外的人跑到楼内躲避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答案】C 【解析】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 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逃生。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理解记忆解答此题。 【详解】当地震来临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要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那样会被危;室外 的人跑到空旷的地方,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高楼层的人们不要乘电梯撤离,那样会被困在电梯 里;故选项 C 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10.公元前 780 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 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发生了( ) A.地震 【答案】A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 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 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陆地,或陆地变 成海洋。 【详解】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地震。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 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喷发。火山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 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故选:A. 11.读右图,B 区域为两大板块交界处,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以下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B.火山喷发 C.台风 D.洪水 A.B 处高大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分离的结果 B.B 处地壳稳定,A、C 两处地壳相对活跃 C.B 处火山、地震频繁,A、C 两处相对稳定 D.三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当 【答案】C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 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 表的形态。 【详解】一般来说,(A、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 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山脉就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C. 12.下列有关地壳变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证据 C.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 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 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分析】本题考查了海陆变迁的地理知识点,掌握课本知识理解解答此题。 【详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故 A 正确。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等都是地壳变动的真实有效的证据;故 B 正确。 地球内部能量是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故 C 正确。板块运动能引起地震和火山发生;故 D 错误。 根据题意。故选:D. 13.(综合思维)读某次地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处岩层在 ,从而引起一 处,震源位于 处;从 C、D 两处看, 处受到的破坏可能较 力作用下因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 (1)此次地震是由于 定范围地面震动的现象。 (2)这次地震震中位于 大。 (3)图中地表虚线部分表示的是 【答案】(1)A;内;地震波;(2)B;A;(3)等震线 【解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 然现象,根据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概念可作答。 【分析】【详解】(1)地震是由于地壳处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内部能量快速释放造成振动,产生地震波 的一种自然现象;(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故震源为 A;震中也称震中位置, 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即震中为 B;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故 A 对;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故 B 对。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 响或破坏越重,故 C 的破坏程度大于 D;(3)图中虚线为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 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故答案为:(1)A;内;地震波;(2)B;A;(3)等震线 14.(综合思维)2015 年尼泊尔的博卡拉(28.2°N,84.7E)发生 8.1 级地震,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我国迅速派出工作队赶赴灾区帮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1)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北边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接壤,东、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围。 在地理位置上尼泊尔位于 (2)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上图中的 (3)位于甲地(25.0°N,85.0°E)的救援队为了尽快赶到受灾最严重的震中地区,他们选择的前进 方向大致是 A.东北方向 (4)此次地震的成因可能是 A.太阳活动强烈 C.面积狭小,地壳不稳定 B.地壳变动 D.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 地震带上,所以易发生强震。 (填字母)点。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