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 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 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 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 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 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 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 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 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 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 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 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 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
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 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 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 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 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持续的保护。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 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进入良性的互动,把生态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来保证青山绿水的永续常驻,在这种互动张力中实现 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在治理 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 (摘编自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材料三: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 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 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 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当然,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价值追求等方面是 存在差异的。 (摘编自董前程,王慧《生态文明:放眼未来的文明抉择——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 论研究〉》) 材料四: 60 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 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 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的万顷林海, 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 地,每年蓄积淡水 2200 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 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 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塞罕坝已成为华北 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
过 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腾讯网《塞罕坝林场:一个林场成就一种精神》)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B. 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难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C. 当代人必须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D. 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实现双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 结起来,协同生态治理。 B. 从“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可知,不同的土地功能的 重叠,可能形成复杂的空间系统。 C. 通过高消耗、高污染取得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当下宝贵的生态环境,更是 阻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D. 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 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3. 依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绿色发展”内涵的一项是( ) A.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中注入发展的生态意蕴 B. 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 C. 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 D. 把握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评论思路。 5. 塞罕坝林场生态修复的奇迹,引发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观点,谈谈你对塞罕坝林场生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看法。 【答案】1. B 2. D 3. C 4. 针对刘经纬教授一书,先总评其团队通过剖析中西方生态思想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方案和策略,再分评我国古代儒道两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智慧,以及西方生态社 会主义思潮的启发与局限性。 5. ①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或生态文明观),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促进。塞罕坝林场 不仅创造良好生态,而且产生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②形成大生态系统治理的良性循环。国
家树立宏大治理目标,引导投入,经科学治理建成超大林场后,给临近地区带来良好的生态 影响。③实现代际治理的持续性。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 60 年来几代人的共同而持续的努 力建设,才创造今日的奇迹。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错。材料一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 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 配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 战略融合起来”,可见,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可大可小,“总是范围很大”说法太 绝的对;“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错,也并非都需要不同省份、不同 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C.“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错。材料一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 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可见,选项 中有关“目的”的表述不够全面、准确,文中强调的是“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 D.“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错。材料二 说“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可见,“最重要经验”于文无据;根据“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 在治理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 制”只是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措施,并不是“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错。“天人合一”“仁民 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只能说明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思想中具有生态伦理思想,以及 蕴含着生态智慧,但不等于“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忽视人发展的需要,是把生态文明理解为回归 到人类屈从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所以不符合“绿色发展”的内涵。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评论思路的能力。 根据“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 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分析评论:针对刘经纬教授一书,首先总评其团队通过 剖析中西方生态思想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 根据“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 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 “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 “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 性”分析评论:然后分评我国古代儒道两家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智慧,以及西方生态 社会主义思潮的启发与局限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材料二“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 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 持续发展”“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 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 持续的保护”,和材料四“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 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 2200 万立方米水,为保 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 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 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或生态文明 观),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促进,使塞罕坝林场不仅创造良好生态,而且产生巨大 的生态服务价值。 (2)根据材料一“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 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 现”,和材料四“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
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 2200 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 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分析,国家树立宏大治理目标,引导投入,经科 学治理建成超大林场后,给临近地区带来良好的生态影响,形成了大生态系统治理的良性循 环。 (3)根据材料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 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 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和 材料四“60 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 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 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分析,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 60 年来几代人的共同而持续的努力建 设,才创造今日的奇迹。由此得出的看法是: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实现代际治理的 持续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家丹青 张祖平 画家丹青原是一名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后来他改变风格主攻中国山水画、人 物工笔画,短短二十年间就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作者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大师级画家。名气 可谓如日中天,目前他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每平尺达到了 5 万元以上,且一般人即使出钱也不 见得求得他一幅画作。 据说丹青的祖上是一位清朝宫廷御画师,专为皇上烧制瓷器作画,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 但到了丹青爷爷这一辈却不幸家道中落,但画画的手艺还是得以传承。 爷爷那一辈骨子里依然保留了皇族遗老和艺人的清高,有田有地,衣食不愁,作画权当 消遣。爷爷作画不为卖钱,只为一份交情。亲朋好友上门求画带上一瓶好酒、或送上一份上 好的土特产,他一般不会拂了别人的雅趣,可归到画师之列。到了父亲的年代却要为生活奔 波,作画只是谋生计,混个温饱,一副落泊寒酸的样子,只能算作画匠。丹青从小耳闻目染, 极富作画的天性,无师自通,又得到父亲的真传,尤其擅长民间生活和民俗人物画的创作, 在方圆数十里名头很响。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县里看中了他潜在的价值,将丹 青从乡间一隅调至县文化馆专事创作,户口由农转非,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干部。只是县领导
要他改一改专事民俗画创作的路子,多尝试一些中国山水画及花卉写意的绘画创作。丹青初 始有些为难,但很快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名声由近及远,倍受圈内 画界推崇。 吃水不忘挖井人。丹青觉得吃了皇粮就是公家的人,理应为国家服务、为政府效劳。从 此丹青暗自立下一个规矩,私人的活不接、商业的边不沾、逐名逐利的事不干,一句话只为 公家作画,不带丁点私心杂念。那时全国时兴招商引资热、文化交流热、与国外缔结友好城 市热,艺术品便成了礼尚往来的佳品。丹青所在的县城一不生产特色产品,二没有叫得响的 土特产,领导便将主意打在丹青的画作上,这可是最时尚最贵重的礼品,而且还无须动用财 政预算,可谓随要随取,礼轻情重。 于是丹青肩负起了县里重点招商、重要公关、重要出访、重大节日等活动必备画作礼品 的重大任务。许是突出中国特色,抑或人云亦云,凡此活动送礼送出最多的还是山水画、写 意画。反正领导需要什么,丹青就画什么,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县里很多事情要办、很多事儿都要花钱。于是各级各部门都把主意打到了丹青身上。公 益事业、慈善义卖也好,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也罢,将丹青往台上一引,当场挥毫泼墨,写 上几幅字画,拉上县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有钱的金主捧捧场,将所得拍卖款捐赠出去。政 府博得口碑,丹青却不愿留名,可难免还是有人找上门来。 慕名而来的无非是官场上企业界的头头脑脑、个体私营的业主老板,不外乎求字求画装 点门庭附庸风雅。可每每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一广东富豪不信邪,带上重金上门求一幅 “镇店之宝”,在他的门外整整守候了一天半晚,硬是吃了闭门羹。 有说丹青名声响架子大了,持才傲骨才不合流呢。还有说丹青表面只认政府不认钱,实 际上是另有所图,外人不知罢了。听到这些议论,丹青总是充耳不闻,一笑了之。 后来一位交情颇深的朋友告诉丹青,其实他的许多字画都成了领导们的私藏,被当成活 宝贝秘不示人。他听了不置可否,闷声不吭。 从此以后,丹青在县城便不见踪影,去向不明。若干年后新闻媒介的频频曝光,才让家 乡的父母官知晓丹青早已在省城定居,如今成了享誉国内知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 一日,有家乡父母官拜访,呈上精美的请柬,邀请他参加家乡举办的“草堂乡民俗画展” 活动。丹青早有耳闻,这些年家乡掀起了民俗画热,男女老少偕能一展画技,也有心去体验 一下。想到几天前接到侄儿要结婚的消息,反正要去一趟老家,也就欣然接受了邀请。 侄儿结婚是大喜事,做叔叔的自然高兴,席间也就喝了不少喜酒,兴致所至当场画了一 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侄儿,引得满堂喝彩。
那天县里领导专程将丹青接到乡政府所在地,陪同他参观民俗画展。当那一幅幅惟妙惟 肖、透着乡里乡气的民俗画作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时,丹青恍若梦境一般。 当丹青驻足在一幅“麒麟送子”的民俗画前时,不禁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画面构图新颖、 工笔简约,人物活泼、呼之欲出。他自叹自己送给侄儿的那幅“麒麟送子”远不及这幅同题 材的画作。 丹青将目光落在画作者的印鉴上,竟然是他的妹妹刘雯。那一刻不知是欣慰,还是惭愧, 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迷失的远比获得的多……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涌动,绘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揭示了社会环境,同时推动情节发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展。 B. 广东富豪重金求取“镇店之宝”而不得,印证了人们对丹青持才傲物、另有所图等的议 论。 C. 家乡父母官邀请丹青参加“草堂乡民俗画展”活动的目的,仍是看中了他潜在的经济价 值。 D. 小说意在倡导艺术家调整艺术追求,适应社会需要,肯定利用艺术家的劳动发展经济之 举。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画家丹青”借“画家”一词与爷爷“画师”之称的区别,突出了丹青在绘画 领域的成就。 B. 小说以倒叙开头,并宕开一笔,叙写丹青家世可谓一石二鸟:既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 好奇心,也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行文,不仅可以比较直接、客观、自由灵活地叙写丹青之于绘画的精彩 故事,也利于作者直接抒情。 D. 小说并没有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等,而是着力于铺叙故事情节,但 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 8. 丹青由“土生土长不太出名的民俗画家”成长为“享誉国内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有主客 观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