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21 分)
(21 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奥运看不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亲临奥运赛场】
青春激荡奥运赛场,时代(jiǎn)□阅中国后浪。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的“00
年”小将杨倩,
;动作整齐划一、犹如“复制粘贴”的跳水闺蜜陈芋汐、张家
齐,
;自由泳接力赛最后一棒李冰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
……
初入赛场的“00 后”小将们,为中国队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证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
浪当比一浪强。”
除了年轻的奥运健儿,其他“00 后”们亦肩负着“成大才”,牢记着“担大任”的使
命。职业或许有赛场内外之分,但不变的是都葆有“披荆斩棘”的奋斗(zī)□态。这是青
春的弦歌不辍,更是时代的薪火绵(yán)□。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夺冠”的“冠”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衣冠.楚楚
B. 怒发冲冠.
C. 勇冠.三军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B.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C. “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甜”出了青春的风采 “跳”出了青春的高度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作修改。
(5)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作修改。
【答案】(1)C
(2)检;姿;延
(3)B
(4)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
(5)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夺冠”的“冠”读 guàn;
A.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冠,读 guān;
B.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冠,读 guān;
C.勇冠三军: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冠,读 guàn;
故选 C。
【小问 2 详解】
检阅:读音 jiǎn yuè,意思是翻检阅读;高级首长在军队或群众队伍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姿态:读音 zī tài,指容貌神态,样子,风格,气度等;
绵延:读音 mián yán,延续不断。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结合文段语境,小将杨倩“绑着萝卜发绳、别着小鸭发卡”,是“‘甜’
出了青春的风采”;陈芋汐、张家齐,比赛的是跳水,是“‘跳’出了青春的高度”;李冰
洁“‘力克’美国名将莱德基”,是“‘拼’出了青春的倔强”。
故选 B。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引文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时,句号放在引号外面或不用。根据“证明了……”可知,引文是行
文的一部分,故将“一浪当比一浪强”后的句号拿到引号外。
【小问 5 详解】
宾语残缺,在“‘成大才’”后加“的责任”。
2. 【聆听奥运解说】
解说一
“一棹逍遥天地中”
解说二
——中国女子四人双桨组合获金牌
“一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旭日东升未来可期”
——庞伟、姜冉馨这对有 14 岁年龄差的组合夺得 10 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冠军
解说三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下列对三句解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 岁张家齐和 16 岁陈芋汐获跳水双人十米台冠军
A. 解说一“一棹”“逍遥”生动表现姑娘们在赛场上划动双桨、徜徉水面的畅快从容。
B. 解说二“老骥伏枥”与“旭日东升”运用对比,表现老将风采依旧,新人未来可期。
C. 解说三以比喻手法来赞美两位小将,不仅跳水夺冠,而且声音动听,擅长歌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解说三“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
听。诗句阐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意在赞美两位小将发挥稳定,夺得金牌。“声
音动听,擅长歌唱”的分析属于望文生义,此句没有展现对两位小将“声音动听,擅长歌唱”
的赞美;
故选 C。
3. 【汲取奥运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他们用青春践行着“为国争光”的责任与担当;
“________,还看今朝”,身临赛场,他们意气风发,胸怀壮志;“山重水复疑无路,
________”,面对困境,他们积极求解,绝处逢生;“________,_______”(出自范仲淹
《岳阳楼记》),面对成败与得失,他们保持着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无论是输是赢,为热爱坚
持、为梦想拼搏的奥运健儿,都值得我们学习。
将上面所引用的名句填写完整。
【答案】 ①. 任重而道远
②. 数风流人物
③.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④. 不以物
喜
⑤. 不以己悲
【解析】
【分析】
【详解】注意“暗”“己”“以”的书写正确。
二、阅读(54 分)
(33 分)现代诗文阅读
【甲】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我的创作生涯
艾青
【乙】
①我少年时酷爱绘画。
②我念初级中学时,受民主思想的冲击,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
③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那一年,北伐军路过金华县城,我们到郊外去迎接,在操场上举
行军民联欢会。
④一九二八年夏天,我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念了不满一个学期,院长看
了我的画,说了两句关键的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到外国去吧。”
⑤一九二九年春天,我就随同几个同学怀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像从家里逃跑似的,到法
国巴黎去了。
⑥最初家里还可以接济,不久就断了支援。我在一家中国漆作坊找到了工作。有时工作
半天,就到蒙巴纳斯一家画室画素描,而我早已爱上后期印象派的画家们了,看不起“学院
派”的绘画。
⑦我曾经说:“我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但是我亦没有饿过
肚子。我阅读了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读了些哲学书籍,文学读得比较多的是诗。我
就像水上漂浮的草随波逐流。
⑧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东北的土地,民族危机一天
天地深重了。
⑨在巴黎,我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一次集会,我的第一首诗《会合》就是这次集会的记
录。 一天,我在巴黎近郊写生,一个喝醉了的法国人走过来,向我大声嚷嚷:“中国人!
国家快亡了,你还在这儿画画!”一句话,好像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
⑩一九三二年初,我因家里几乎断了接济,准备回国,而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激起我
国军民的抵抗。我经过一个月零四天的时间,到上海,战争已经结束。国民党和日本签订了
“淞沪停战协定”。当我看到闸北一带的断墙残壁时,我几乎要哭了。
(节选)
【丙】
艾青诗歌中的“文字绘画”之美
荆利霞
①艾青说:“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
②艾青早年的绘画经历,使他的人生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这段经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画家的眼光去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事物,以画家
的敏感去感知生活、书写诗歌,这也为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A)之美
③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
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
④比如他笔下的《公路》“绵长的公路/沿着山的形体/弯曲地,伏贴地向上伸引”,
运用像“绵长”“山的形体”“弯曲”“向上”“伸引”等表示线条性的词语,将公路的走
势与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比如《西伯利亚》“从山坡到山坡/电线架和电线/一直向
天边伸引……”用“从……到……”“伸引”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
验;又如《会合》和《太阳》,用“烟圈”“圆体”等描述物体形状的词,给读者呈现了一
幅形象逼真的画面。再如《当黎明穿上了白衣》①
在上述诗歌中,艾青以画家的敏感
发掘画面潜在的线条结构和形状,进而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极具构图之美的诗歌意境。
(B)之美
⑤梵高说:“画里面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艾青也说:“一首诗里面……没有
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力在那里呢?”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
不可替代的存在。
⑥首先表现为以彩寓象。在艾青的诗歌中,某些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含意义。比如在
《那边》《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中用黑色表示黑暗、灾难、不公;在《生命》《吹号者》《冬
天的沼泽》中用灰白色表示忧伤、难过、低沉;在《他死在第二次》《红旗》中用红色表示
光明、热情、活力、希望;在《手推车》《风陵渡》中用黄色表示荒凉、失落、哀怨;在《呼
喊》《北方》《绿色》中用绿色来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在《向太阳》《小蓝花》《大堰河,
我的保姆》中用紫色表示悲痛、深沉、高贵等。
⑦其次是原色的并列与堆叠。凭借着原色的并列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复,不仅勾
勒出一幅极具审美享受的诗歌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而且在这些色彩词语的并置
与堆砌中,作者赋予这些色彩词之上的象征意义与附加情感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比如
《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用绿色的并
列与堆叠,强调了诗人内心对于勃勃生机的渴望之情;又如《那边》“黑的河流,黑的天/
在黑与黑之间……”用黑色的往复循环,强调社会的黑暗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再如《当
黎明穿上了白衣》②
(C)之美
⑧艾青在《母鸡为什么下鸭蛋》一文中提到:“诗比起绘画,诗它的容量更大。画只能
描画一个固定的东西;诗却可以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事物。”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
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
⑨比如在《湖心》中用“荡碎”“映着”“飘”等动态词语,将镜面似的湖面的寂静打
破,恰似诗人“颤震的心灵”一般的不平静;再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用“颤栗”
一词,③
艾青在诗中使用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动词,一方面使诗歌呈现“颤动”的画
面效果和动态之美;另一方面,又使得诗歌勾勒出的和谐画面出现激烈冲撞与矛盾冲突,以
此表达诗人当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⑩艾青说:“诗人必须是一个能把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合起来的艺术
家。”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正如他自己对
诗歌的要求——“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节选,有删改)
4. 【阅读甲诗】
①诗人择取紫蓝的林子、
、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②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这首诗不拘泥于形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并不整齐划一,富有散文美。
B.“乳液似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烟的清新感、流动感与缥缈的美感。
C.结尾的“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叹,但全诗出现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
5. 【阅读丙文】
①请将丙文的小标题补充完整,并思考其有何好处。
A:
B:
C:
好处:
②文章多处引用艾青的原话,有何作用?
6. 【阅读甲诗与丙文】
甲诗可作为论据,放在丙文的①②③处。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为丙文补写三个论据。
7. 【阅读三则材料】
(1)丙文指出,艾青的诗歌“融入了时代情感与个人思考”。请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结合
“黎明”意象与作者生平,分析甲诗的思想情感。
(2)请结合整个答题过程,小结诗歌阅读的方法。
【答案】4. ①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黎明时分美丽田野
②C
5. ①A 构图 B 色彩 C 动词; 使文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②证明艾青的诗歌创作理念,如诗歌应具有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歌应融入个人思考
与时代情感等,更有说服力。
6. ①用“由……到”等词语,给我们视觉上以由近及远的审美体验;用“流着”“烟”等
词语,描绘出烟一缕一缕漂浮的画面,富有线条感。
②用绿色的并列与“紫蓝”“青灰”“绿”“乳白”“微黄”这些不同颜色之间的堆叠往
复,表现诗人面对黎明时分美丽田野的愉悦、自由的心境。
③以电杆上灯光的忽闪与微弱,来衬托黎明之光的明亮与壮美,灯光无论怎样“挣扎”,都
不得不“让位”于黎明,表达诗人对黎明的赞美。
7. (1)这首诗写于 1932 年,描绘了黎明来临之际美丽的田野景色。根据乙文,诗人中学
时代便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冲击;1931 年的中国东北被日本侵占,在巴黎的经历又激发了诗
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诗歌中的黎明意象,应该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对
国家光明前途的期盼。
(2)①初读,整体把握。②细读品味,鉴赏语言。③阅读作者生平,知人论世。④阅读评
论文章,反观作品。⑤关注诗人的独特创作风格。
【解析】
【4 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鉴赏能力。
开头三句诗人择取了“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等意象,前两个空可气虚
此填空。这些意象,动静结合,构成既有美感又有动感的画面“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可概括为“黎明时分美丽田野”填入第三空。
②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C.全诗出现两个“看”字,第一个“看”,提醒读者注意,写出黎明即将来到的景象;第二
个“看”直接抒发诗人的感叹,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黎明到来的欣喜。因此本项“全诗出现
两个‘看’字,难免有重复之嫌”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以及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注意对关键
词语的提取。
①(A)之美:可以提取第③段中“在艾青的诗歌中,一般带有印象画派的印记,即用表示
线条、形状的词语,在诗歌中勾勒和布置画面,并由此形成独具构图美的诗歌”句中的“构
图”填空;
(B)之美:可以提取第⑤段中“可以说,在艾青的诗歌中,色彩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中的
“色彩”;
(C)之美 :可提取第⑧段中“艾青不仅借用印象派的线条运用和色彩并列之法,还巧妙地
使用了动词,使诗歌更具笔触的表现力之美”中的“动词”进行填空。
这三个小标题,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令读者对文章讨论的内容一目了然。
②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文章中多处引用艾青的话和诗句,是用艾青自己的说法和作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证明。如第
①段“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学的绘画”证明艾青的诗歌创作理念。第④段中引
用的诗歌,证明了艾青诗歌的构图美;第⑥⑦段中引用的艾青诗歌,证明色彩美;第⑧⑩段
引用艾青的话,第⑨段引用艾青的诗,证明了动态美。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理解甲诗,对甲诗的性格内容进行分析,
同时要理解丙文,对三处地方的内容要理解,运用流畅的语言,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阐述。
放在①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意象,如“流着”“烟”等具有的构图美来分析。
放在②处,要从《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中的色彩美,如“紫蓝”“青灰”“绿”“乳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