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品古典之美”“探小说秘境”“破现实之障”“赏文人志趣”“书成长感怀”五
个主题学习任务,共 8 页,19 小题,满分 150 分(含书写 5 分)。请在 120 分钟内完成,答
案须写在答题纸规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草稿纸上均无效。
一、书写(5 分)
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品古典之美(20 分)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任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年央视开播的《典籍里的中国》犹如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
名的杰作,以舞台剧的形式游□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让我们知道经典里的思想和智慧,让华
夏文明在每个微小的个体上展现出(bó)___________发的生命力,而每个微小的个体也因
华夏文明而充满喷(bó)___________的力量。
(1)加点字“骇”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
A. hài
(2)填入文中口内正确的一项( )
A. 曳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 gāi
B. 弋
(bó)___________发
喷(bó)___________
【答案】(1)A
(2)B
(3)
①. 勃
②. 薄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惊骇:惊慌害怕。骇读音 hài;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游弋:指巡逻,无目标地兜游。这里运用比喻修辞,将《典籍里的中国》比作游弋在历史与
现实之间的小舟;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勃发:蓬勃生发;突然兴起,爆发。勃读音 bó。
喷薄: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薄读音 bó。
2. 观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小语吟诵起经典诗文。请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长风破浪会有时,(1)___________”,是李白在《行路难》中积极乐观的精神;“(2)
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是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因世事变迁
而怅惘的心情;“但愿人长久,(3)___________”,是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4)___________,况乃未休兵”,是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
的忧虑;“(5)___________?(6)___________”,是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7)___________,(8)___________”,是范仲淹在《渔
家傲·秋思》中抒写的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的心情;“(9)___________,(10)
___________”,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③. 千里共婵娟
④. 寄
书长不达
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⑥.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⑦.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⑧.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⑨.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⑩.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符合题意的句子。做到准确书
写,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注意“沧、吟、赋、婵、勒”的正确书写。
3. 下列关于《世说新语》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
B. 《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列传”“世家”“方正”等门类。
C. 从《世说新语》可以看出,魏晋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
D. 《世说新语》语言精炼含蓄,名士们“言论丰采,跃然纸上,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世说新语》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列传’‘世家’‘方正’等
门类”表述有误,《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
等三十六类,“列传”“世家”为《史记》中的体裁分类;
故选 B。
4. 下边图中的动作最有可能的是下面选项中的哪个礼节?( )
A. 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 刘备闻言,顿首拜谢。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这幅图是一人下跪,磕头。
A.作揖是汉民族的见面礼的一种。行礼时,双手合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拱手。不
是图中礼节;
B.“折腰”在这句诗中实质倾倒之意。不是礼节;
C.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图中人做得礼节就是“顿首拜
谢”;
D.长跪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不是图中礼节;
故选 C。
三、探小说秘境(19 分)
①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
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
地!”
②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
子来。A 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
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
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
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③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
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④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
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
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
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
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
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
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
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⑤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
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乃疙
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有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
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
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
了些气力。B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
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
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⑥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
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
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
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动弹不得。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5. 阅读选文,完成情节梳理。
6. 《水浒传》的语言质朴生动,洗练明快,极具张力。请品读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1)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2)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
顾打。
7. 在这一章回中,小语发现文本中共有十九次提到武松的哨棒,可见哨棒的重要,但在打
虎过程中,作者却设置了“折棒”这一细节。请你帮小语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
去分析这一设置的合理性。
8. 小语对武松这个人物很感兴趣,于是他把有关武松的回目找出来集中阅读。你觉得这样
的阅读方法好吗?请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振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9. 读到第三十二回时,小语发现武松竟然被一只大黄狗追得很狼狈,不禁产生疑问:武松
杀得了老虎,竟战胜不了一条狗?请你结合《水浒传》全文及链接材料,从人物及主题两方
面分析这样安排的合理之处。
离那酒店走不得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行者看时,一只
大黄狗赶着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出一口戒
刀来,大踏步赶。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
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溪水正涸,虽是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
寒冷得当不得。爬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那刀时,
扑地又落下去了,只在那溪水里滚。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
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点评:武松的一生以打虎开始,以打狗结束。以打虎成功开始,以
打狗失败结束。所以他的一生被评价为“虎头狗尾”。
【答案】5. A 见虎时的惊慌(畏惧、害怕)
B 打虎时的勇猛(神威、尽力)
6. (1)“回头”一词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体现了武松知道真有老虎后心中有所畏惧;
“坠”写太阳即将下山,表现武松内心的惶恐不安,也为下文遇虎、打虎蓄势。
(2)“偷”有“行动瞒着别人,抽出”的意思。武松抽出右手是改变进攻的方式来制服老
虎,从而表现其身手矫健、智勇双全。
7. 示例:从情节发展看, “折棒”既是因为心情紧张,形势紧急,“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也是因为傍晚时分,天色已暮,不免打到树上。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 “折棒”刻画武
松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较为真实,同时徒手打死老虎,更显其临危不惧、勇猛无比的英雄
的英雄本色。
8. 示例 1: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比较好。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每个章回的内容情节相对
独立,把同一人物的相关回目集中起来阅读,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梳理这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
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示例 2: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不好。每个人物形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他总是要和其他人
物的故事交错关联,这也是鸿篇巨著的一大特点。把同一人物的相关回目集中起来阅读会割
裂此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可能会相对片面,对整部作品的把握也不完
整。
9. 人物:武松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虎头”体
现了他为民除害、行侠仗义、勇猛过人的英雄气概。但他滥杀无辜,杀过无辜的马夫、丫鬟
道童,最后在逃亡路上追狗落水。说明了武松既是英雄,也是凡人,“蛇尾”代表了“英雄
末路”的结局。从打虎成英雄的受人景仰,到滥杀甚至以此取乐的逐步沦落,再到打狗落水
的极度狼狈,作者对于该人物形象的有层次地刻画,有赞美,有奚落,值得读者掩卷深思。
主题:前文行侠仗义为民除害,是侠的表现,后来武松渐渐开始乱杀无辜这是对武松行为的
一种批判,能杀虎不能杀狗,暗示武松的惨淡结局。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结合第③段“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
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可知,武
松见到老虎时,十分惊慌,感到畏惧害怕;结合情节梳理中的提示,要注意概括的字数,可
据此概括情节 A:见虎时的惊慌(畏惧,害怕);
结合第⑤段“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乃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
来”“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
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那武松尽平
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可知,武松打虎时十
分勇猛,尽平生之力,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据此,概括情节 B:打虎时的勇猛(尽力,
神威)。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结合 A 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赏析,加点词“回头”“坠”都是动作,“回
头”是武松的动作,结合后句“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
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可知,武松此时的“回头”反映了他得知有
虎,内心也有所担忧,怕真遇到老虎的心理;“坠”是此时武松回头看见的景象——太阳即
将落山,让人感受到武松此时的心情的沉重与不安;结合后句“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可知,
这里的“回头”“坠”在为下文武松遇虎,打虎蓄势,做铺垫。
结合 B 句“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
只顾打”分析,加点词“偷”是武松打虎时伸出右手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如此紧张
的人虎对峙的场景中,武松能左手揪住老虎皮,右手抽空伸出,提拳打虎,表现了武松身手
矫健,智勇双全,勇猛过人。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故事细节。要求从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去分析分析“折棒”这一细
节设置的合理性。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结合第④段“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
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
半在手里”可知,武松“折棒”,是因为见老虎再次翻身回来,形势危急,内心紧张恐慌,
“尽平生气力”向老虎打去,但因为此时天色已晚,却又“打急了”“打在枯树上”;结合
第⑤段“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乃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
来”“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
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可知,“折棒”
这一细节,为下文武松赤手空拳打虎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角度来分析,武松“折棒”这一细节刻画出了他遇虎时的紧张心理,结
合下文他手无寸铁,没有武器,却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折棒”这一细节更突出了他临危
不惧,勇猛无比,艺高人胆大的人物形象,更显英雄本色。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表明态度,说明理由即
可。
示例一: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好。章回体小说,每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
对独立性,在通篇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提纲式的跳读,这样有助于我们梳理小说故事
情节和体会人物形象;阅读章回体小说,这样的方法尤为重要。他所选的精读回目都是武松
的主要事迹,能很好地体现武松的性格特点,这样便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把握人物形象。
示例二: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不好。章回体小说,虽然每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
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却又相互关联,承上启下。他只选了直接描写武松事迹的回目,而小说
的其它回目虽然没有重点描述武松, 但有梁山好汉的整体形象,比如武松的人生结局。所以
只读这些章节的方法是不合理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分析人物与主题。
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武松景阳冈打虎时,他只是一个初入江湖的愣头青,柴进庄上遇到
贵人及时雨宋江,就像千里马遇上伯乐,一身好武艺正要卖于识货者,跃跃欲试的心态中来
了机会,热血青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酒壮英雄胆,何惧猛虎?于是,醉酒后的武松更加神
勇,三下五除二打死猛虎,景阳冈上的那只老虎便成了武松挺进江湖的投名状。
武松打狗的时候,此时的武松已经经历太多的黑暗,已经满腔愤懑不平,一股怨气冲九天,
他无家可归,有国难投,甚至自暴自弃,滥杀无辜,空有一身好本领,前途只有落草为寇,
让他愤恨不已。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已经心灰意冷,已经对这个世界绝望,
与这个世界决裂。一个对世界绝望的人,只能在醉后踉踉跄跄,胡踢乱打,结果就是虎落平
阳被犬欺。
施耐庵写武松的故事,以打虎完胜“虎头”开篇,以打狗失败“狗尾”完结,描述了一个英
雄如何一步步沦落的故事,打狗之后的武松已泯然众人,再无大的作为;展现了人物的层层
变化,英雄走下神坛,成为凡人,富有层次感,也极具感染力。
从主题上分析:前文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是除暴安良,行侠侠义的体现;后来他滥杀无辜,
杀过无辜的马夫、丫鬟道童,最后在逃亡路上追狗落水,是无义沦落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
对武松的行为的批判,“狗尾”暗示了人物的惨淡结局。
四、破现实之障(12 分)
【材料一】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吗?
【材料二】
【材料三】
毫无疑问,在网络智能时代,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数字阅读,克服了传统印
刷纸张的束缚,既扩充了阅读的内容,也让阅读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化。它以碎片化的特性在
拓展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以其交互性的特性深化了读者的认知。
但与此同时,这种由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的结构性转变也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逻辑路
径,“文本泛滥,信息过载和无用积累的话语,这是数字化时代读者面对的情境。追求速度
是这个时代最基本的阅读特征,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把阅读学习简单化,而失去了传统意义
上的耐心、平和及宝贵的冥想”,于是浅薄化、娱乐化和功利性的阅读逐渐占据上风,导致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在悄然地发生着断裂和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