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9 分)以下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第Ⅰ卷 请将其序号填到后面括号里。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jìn)。 B.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jié)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C.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f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间不容发.(fā)——fà。故选 D。 2. 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________,那是很正常的。________想要生活一片坦途,那 么首先就应________心中的障碍。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不垂头丧气、 ________。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力量、一份财富,让我们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A. 误解 虽然 删除 杞人忧天 B. 误会 如果 清除 怨天 尤人 C. 误解 虽然 清除 怨天尤人 D. 误会 如果 删除 杞人 忧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那么”可知,第二空应该选用“如果”,而不是“虽然”,可排除 AC 两项; (2)“障碍”与之搭配的词语是“清除”,而不是“删除”;可排除 D; (3)第一空选填“误会”没有问题;第四空选用“怨天尤人”符合语境; 故选 B。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无疑就是阅读。② 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时间被一再分割,越来
越碎片化,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 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D.搭配不当。“提高”与“气质”搭配不当。可改 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提升 个人气质。 故选 D。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0 年至 2021 年冰雪季,各地紧紧抓住冬奥文化宣传的黄金机遇期,纷纷开展冰雪旅 游宣传推广活动□兰州市的 3 家滑雪场联合成立了□兰州冰雪运动旅游联盟□组织,共同打 造冰雪运动旅游品牌□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推出冰雪旅游电子地图,直观展现沈阳 冰雪线路□冰雪景点等信息;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了大型户外冰雪体验竞技类节目 《沸腾吧!冰雪》…… 《》 , 、 《》 ; 、 B. , “ ” , 、 D. : “ ” ; 、 A. —— C.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空:“各地紧紧抓住冬奥文化宣传的黄金机遇期,纷纷开展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 动”是语段的总起句,后面应用冒号,表提示下文; 二三空:“兰州冰雪运动旅游联盟”是组织名称,因此应用双引号; 四空:“兰州市的 3 家滑雪场联合成立了……打造冰雪运动旅游品牌”与“沈阳市文化旅游 和广播电视局推出……等信息”是并列的两个分句,因此第四空用分号; 五空:“冰雪线路”与“冰雪景点”是并列的词组,中间用顿号; 故选 D。 5. 下面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本诗开篇以饮食的精美和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衬出诗人内心 的悲苦。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 迷惘。 C.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想要像姜尚、伊 尹那样过上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表明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 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C. 有误。“过上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 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 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 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 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切,但 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 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 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棒,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 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 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 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 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 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
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 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国、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 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 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 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 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 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晩。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 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 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 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 B. 海量阅读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 C. 青年人要多读小说和诗歌,不断产生精神原动力。 D.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7. 第③段中不能表明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具有局限性的一项是( ) A.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B.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 C. 网络信息往往只具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D. 网络信息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8.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经典永不过时,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 作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海量”阅读,能够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三观”,摆脱焦虑和 恐慌。 C. 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 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D. 第⑦段中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把“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比作“大脑的 最佳操作系统”,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6. D 7. B 8. B
【解析】 【6 题详解】 通读原文可知,本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故选 D。 【7 题详解】 B. 写出了网络信息的优势。不能表明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具有局限性。故 B 不符 合题意。故选 B。 【8 题详解】 B.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 “三观”,但作者认为,他们最终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故 B 不正确。故选 B。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 野芳.发而幽香 D. 树林阴翳.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C. 杂然而前.陈者 芳:芳香 翳:遮盖 B. 行者休.于树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B. 选文善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C.句意: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芳:花。故选 C。 【10 题详解】 A.名词用如动词,意为“取名,命名”; B.“休”是“休息”,不是词类活用; C.“前”是名词作状语,“在前面”的意思; D.“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 故选 B。 【11 题详解】 D.应该是:“醉”是表象,“乐”是根本。本文主题是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 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 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 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 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 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 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 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 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
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 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 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 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 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Ⅱ卷 (综合题,共 4 个大题,共 41 分) 二、古诗文默写(共 8 分) 12. 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岸芷汀兰,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7)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北国风光,____________,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答案】 ①. 百废具兴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郁郁青青 ⑤. 月是故乡明 ⑥. 江山如此多娇 ⑦. 爱上层楼 ⑧. 千里冰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具、婵娟、畔、娇”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 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 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 录辞而焚香礼之。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更.无所供( ) (2)其告示云.( )
14.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15. 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章体现了王恕“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13. ①. 另,另外 ②. 说 14. B 15. ①. 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②. 洁己奉公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 (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 身:独身一人。自:自己。 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 B.理解正确。 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己的年老体衰。 D.“恤”“单身”理解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 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 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德。 【点睛】译文: 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 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 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 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 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