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9 分)以下选择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第Ⅰ卷
请将其序号填到后面括号里。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jìn)。
B.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jié)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C.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f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间不容发.(fā)——fà。故选 D。
2. 选出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人生中有挫折,有失败,有________,那是很正常的。________想要生活一片坦途,那
么首先就应________心中的障碍。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失败时不垂头丧气、
________。健康的心态,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力量、一份财富,让我们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A. 误解
虽然
删除
杞人忧天
B. 误会
如果
清除
怨天
尤人
C. 误解
虽然
清除
怨天尤人
D. 误会
如果
删除
杞人
忧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那么”可知,第二空应该选用“如果”,而不是“虽然”,可排除 AC
两项;
(2)“障碍”与之搭配的词语是“清除”,而不是“删除”;可排除 D;
(3)第一空选填“误会”没有问题;第四空选用“怨天尤人”符合语境;
故选 B。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无疑就是阅读。②
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时间被一再分割,越来
越碎片化,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
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D.搭配不当。“提高”与“气质”搭配不当。可改 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并提升
个人气质。
故选 D。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0 年至 2021 年冰雪季,各地紧紧抓住冬奥文化宣传的黄金机遇期,纷纷开展冰雪旅
游宣传推广活动□兰州市的 3 家滑雪场联合成立了□兰州冰雪运动旅游联盟□组织,共同打
造冰雪运动旅游品牌□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推出冰雪旅游电子地图,直观展现沈阳
冰雪线路□冰雪景点等信息;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了大型户外冰雪体验竞技类节目
《沸腾吧!冰雪》……
《》 , 、
《》 ; 、
B. , “ ” , 、
D. : “ ” ; 、
A. ——
C. ,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空:“各地紧紧抓住冬奥文化宣传的黄金机遇期,纷纷开展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
动”是语段的总起句,后面应用冒号,表提示下文;
二三空:“兰州冰雪运动旅游联盟”是组织名称,因此应用双引号;
四空:“兰州市的 3 家滑雪场联合成立了……打造冰雪运动旅游品牌”与“沈阳市文化旅游
和广播电视局推出……等信息”是并列的两个分句,因此第四空用分号;
五空:“冰雪线路”与“冰雪景点”是并列的词组,中间用顿号;
故选 D。
5. 下面对《行路难(其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本诗开篇以饮食的精美和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形成强烈反差,衬出诗人内心
的悲苦。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
迷惘。
C.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想要像姜尚、伊
尹那样过上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表明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
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C. 有误。“过上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
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阅读《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
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
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
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切,但
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
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
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棒,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
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
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
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
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
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
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
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国、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
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
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
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
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
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晩。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
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
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 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
B. 海量阅读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
C. 青年人要多读小说和诗歌,不断产生精神原动力。
D.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7. 第③段中不能表明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具有局限性的一项是(
)
A.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B.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
C. 网络信息往往只具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D. 网络信息让人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8.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经典永不过时,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 作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海量”阅读,能够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三观”,摆脱焦虑和
恐慌。
C. 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
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D. 第⑦段中作者运用比喻论证,把“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比作“大脑的
最佳操作系统”,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答案】6. D
7. B
8. B
【解析】
【6 题详解】
通读原文可知,本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故选 D。
【7 题详解】
B.
写出了网络信息的优势。不能表明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相比具有局限性。故 B 不符
合题意。故选 B。
【8 题详解】
B.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
“三观”,但作者认为,他们最终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故 B 不正确。故选 B。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 野芳.发而幽香
D. 树林阴翳.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
C. 杂然而前.陈者
芳:芳香
翳:遮盖
B. 行者休.于树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 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B. 选文善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C.句意: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芳:花。故选 C。
【10 题详解】
A.名词用如动词,意为“取名,命名”;
B.“休”是“休息”,不是词类活用;
C.“前”是名词作状语,“在前面”的意思;
D.“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
故选 B。
【11 题详解】
D.应该是:“醉”是表象,“乐”是根本。本文主题是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
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
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
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
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
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
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
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
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
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
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
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
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
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
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
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Ⅱ卷 (综合题,共 4 个大题,共 41 分)
二、古诗文默写(共 8 分)
12. 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岸芷汀兰,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7)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北国风光,____________,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答案】 ①. 百废具兴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郁郁青青
⑤. 月是故乡明
⑥. 江山如此多娇
⑦. 爱上层楼
⑧. 千里冰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具、婵娟、畔、娇”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
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
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
录辞而焚香礼之。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更.无所供(
)
(2)其告示云.(
)
14.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15. 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章体现了王恕“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13.
①. 另,另外
②. 说
14. B
15.
①. 担心引起百姓抱怨
②. 洁己奉公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
(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
身:独身一人。自:自己。
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
B.理解正确。
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己的年老体衰。
D.“恤”“单身”理解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
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
可知,文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德。
【点睛】译文:
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
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
捆菜,酱、醋、水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发布
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
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