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
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班级举办“诵读经典·品悟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经典•意象
1. 下面是同学在鉴赏诗歌中的发现,请补写出空缺部分。
意象就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同样是水,《蒹葭》借水写出了主人公对“伊
人”求之不得的怅惘、忧伤心情:“所谓伊人,________。”;孟浩然却借水写出了汹涌澎
湃的磅礴气势:“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同样是山,李白借
山写出了前途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行路难》);韩愈却借山道尽了英雄
末路的悲慨:“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同样是月,杜甫
在白露时节,借月思亲:“露从今夜白,_____”(《月夜忆舍弟》);温庭筠却借月写出了早
行之苦:“______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同样是秋,许浑诗中写到“________,
________(《咸阳城东楼》)”,勾勒出萧条凄凉的意境;而刘长卿走访贾谊故居,看到
“________,_______”之秋景,则发出无限感慨(《长沙过贾谊宅》)。
【答案】
①. 在水一方
②. 波撼岳阳城
③.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 云横秦岭家何在
⑤. 月是故乡明
⑥. 鸡声茅店月
⑦. 鸟下绿芜秦苑夕
⑧. 蝉鸣黄叶汉宫秋
⑨. 秋草独寻人去后
⑩. 寒林空见日斜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
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需要注意“撼、岭、茅、芜、苑”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活动二】经典·引领
2. 小咏撰写了一份“经典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交流稿,请帮他完善。
阅读经典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三观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有
了高尚的精神世界,就会形成无私无畏的意志品格,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那么,如何
才能拥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终将一无所获,强 guō(①)不舍、随心
所欲终将令人厌烦,忸怩作态、矫揉造作终将难登大雅之堂。唯有多读书,读好书,做事情
主一无适,与人交往恪.(②)守原则,多宽 yòu(③)他人,少轻觑.(④)弱者,方可修炼
自我,提升自我精神品质。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告诉我们,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
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你想重温过去的煦
和,
,
,
,
,
。
(1)根据拼音在①③处填写正确的汉字,在②④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读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④从天窗洒入
⑤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A. ⑤③①④②
B. ②⑤③①④
C. ②①④⑤③
D. ⑤②③①④
【答案】(1)①聒 ②kè ③宥 ④qù
(2)有了高尚的精神世界,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会形成无私无畏的意志品格。
(3)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唠叨的说个不停。
恪守,kè shǒu,严格遵守。
宽宥,kuān yòu,宽恕;饶恕。
轻觑,qīng qù,轻视,小看。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语序不当。改为:有了高尚的精神世界,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就
会形成无私无畏的意志品格。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通读文段,⑤“就”承接上句中“如果”;②“销毁你的精神垃圾”是方面写“净手焚香,
洒扫庭院”的结果;③“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是正面写“净手焚香,洒扫庭院”的结果;
①④“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是结果。
故选 D。
【活动三】经典·策略
3.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阅读内容
阅读记录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这是 20 世纪 30 年代艾
古老的国土
青创作的一首诗,这一
关注意象
——这国土
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意象是:“①______”
世界上最艰苦
和“太阳”。这首诗传
与最古老的种族。
达出诗人极为深厚的
——《艾青诗选·北方》(节
②____________之情。
选)
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
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
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
关注人物
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
“打做一团”的两人
是:③_______
三五百人贪看,没一个不喝
彩。
——《水浒传》
“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
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
关注评价
细”。
——《水浒传》
这是金圣叹对鲁达精彩
的评价,请结合原著相
关故事情节,分析鲁达
的“精细”:④_______
【答案】 ①. 土地
②. 爱国
③. 李逵(黑旋风) 张顺(浪里白跳) ④. 示
例:鲁达虽粗鲁但又粗中有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情节中,鲁提辖的“精细”
表现的最为分明。如在金氏父女逃跑时,恐店小二赶去拦截,向店里要了条板凳,坐了两个
时辰;还有拳打镇关西后,不小心把郑屠打死后,随机应变,故意说他诈死,边骂着慢慢离
去,让自己从容脱身。
【解析】
【详解】①②空,本题考查作者艾青文学常识。艾青,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被称作“太阳
与火把”的歌手,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艾青诗选》。其创作风格主要经历
了三个阶段:1937 年以前的诗,笼罩着忧郁与悲哀;1938-1978 年,诗中充满对希望与理想
的追求;1978 年以后的诗,则满含赞美与歌唱的情怀。无论哪个时期,都表现了诗人对中
国乡村和家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光明与温暖及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流露出诗人的爱
国主义情怀。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有“土地”和“太阳”。据此知,①空填“土地”;②空
填“爱国”。
③空,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由“一个显浑身黑肉”可判定此人物应为“黑旋风李逵”,再
结合“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可知情节为李逵与人争斗,而“两个正在江心里
面”点明地点,判定此情节应为“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这一回主要讲了李逵前去买鱼给宋
江做新鲜的汤,可到了江边因卖鱼的主人未到,便和守船的人起了争执,放跑所有的鱼,众
渔夫与李逵争斗,被李逵打败。这时,浪里白条张顺赶到,二人扭打,张顺不敌,宋江、戴
宗赶到劝阻,张顺不服气,以激将法引李逵上船在江上打斗,结果张顺把李逵拉下河,李逵
不识水性,被张顺制服。后宋江言明有张顺兄长的信,张顺才捞李逵上岸。
④空,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水浒传》中塑造的鲁达,具有爱憎分明、见义勇为、
嫉恶如仇、武艺高强、慷慨大方、不拘小节、粗中有细等性格特点。
读题知,本空重在分析鲁达做事“精细”的体现,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分析即可。小说中最能
体现鲁达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的情节有两处:一,拳打镇关西中,他怕店小二拦截金氏父女,
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等二人走远才离开。打死镇关西后,一边骂他“诈死”,一边大步
离开;二,大闹野猪林时,他一路上细心观察,并未在客店中鲁莽行事,而是选择在僻静的
野猪林动手,并一路护送到离沧州不远的地方才离开。
示例:鲁达做事粗中有细,在“大闹野猪林”这一故事情节中,鲁达做事十分“精细”,如
他看到林冲时,细心观察,并未在客店中鲁莽行事,而是选择在僻静的野猪林动手,救下林
冲;并且担心林冲受害,一路护送到离沧州不远的地方才离开。
三、阅读(64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题”是李商隐的创造,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
题目表现。
B. “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
增哀怨。
C. “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实写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
心境。
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对心爱之
人的劝慰。
5.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4. C
5. 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新颖贴切,“丝”与“思”谐音,
以“丝”喻“思”;以“蜡流泪”喻“相思泪”,语义双关。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刻骨铭心、
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赏析整句的比喻义也可以)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
C.“实写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理解分析不正确。“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虚写姑
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春蚕
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
到死方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
这两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念比作是“蚕吐丝”“蜡流泪”,新颖贴切。
“春蚕”这一形象具有多种比喻的意义,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
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蜡炬成灰泪始干”是
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以蜡烛
为喻,并非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
要想不相思,要想止住伤心,除非自己死去。诗人为了这份爱情,宁愿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
无尽的的思念和伤心,这是何等执著的爱情!两句诗以春蚕和蜡烛为喻,表现了诗人对所爱
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且在动人的形象中隐含着象征的意义,使得它已
经超越了爱情,具有了歌颂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淹以进士解褐①,为广德军司理②,日抱具狱③,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
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
(仲淹)服除④,至京师,上宰相王曾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
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
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
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
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
也。”殊惭无以应。
【注】①解褐:进入仕途。②司理:主管狱讼的官职。③狱:案件。④服除:守丧期满。⑤
(摘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
除:任命。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日.抱具狱
②晏殊大.惧
③殊惭.无以应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B. 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C. 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D. 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
(2)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
9.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事例(两个以上)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选文体现了范仲淹什么样的
政治情怀?
【链接材料】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6. ①每天;②非常;③感到惭愧。
7. C
8. (1)太守有时被范仲淹的质疑弄得盛怒靠近(对)他大发脾气,范仲淹却不为太守的怒
(《岳阳楼记》)
气所屈服。
(2)想讨好章献太后,奏请天子率领大臣们在大殿上给太后献礼祝寿。
9. ①为案情与太守辩是非;②上书讨论朝政得失和民间利弊;③上奏反对天子率百官向太
后祝寿;④正色抗言晏殊的斥责。体现范仲淹具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范仲潼)每天拿着已经结案的案件卷宗。日:每天;
(2)句意:晏殊很害怕。大:非常;
(3)句意:晏殊感到惭愧,无言以对。惭:感到惭愧。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
意:你很了解范仲淹,为什么不推荐了解的范仲淹,却推荐别人呢?“公知范仲淹”点明宰
相王了解到的情况(晏殊很了解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为转折关系,表现出
宰相王的疑惑;故断为: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
完整。重点词有:
(1)或:有时;临:面对;屈:屈服;
(2)欲:想要;媚:讨好;帅:率领;于庭:在朝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首段“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可知,范仲淹为案情与太守
辩是非,不被太守的怒气所屈服;
根据第二段“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可知,
范仲淹上奏反对天子率百官向太后祝寿,不谄媚,正直,敢于直谏;
根据第三段“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
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可知,范仲淹严肃
而高声地反驳晏殊的斥责;
再联系链接材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
范仲淹不因自己的处境与外物的变化或喜或悲,而是时刻将国家与百姓放在心上,可见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