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东城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学校开展“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的文字。阅读这
段文字,完成小题。
悠悠六百年,巍巍紫禁.城。青砖黄瓦,见证着历史的 ① 桑【甲】雕梁画栋,凝结着文化的精粹。
为庆祝紫禁城建成 600 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 95 周年,2020 年 9 月 1 日,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故宫博物院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
反 ② 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
籍善本等【乙】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都具有一定优势。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现苏
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禁(jīn) 帖(tiè)
B.禁(jìn) 帖(tiè)
C.禁(jīn) 帖(tiě)
D.禁(jìn) 帖(tiě)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苍 ②应
B.①苍 ②映
C.①沧 ②应
D.①沧 ②映
(3)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分号 【乙】顿号
B.【甲】逗号 【乙】顿号
C.【甲】逗号 【乙】逗号
D.【甲】分号 【乙】逗号
2. 学校文学社开展了“苏轼诗词研究”活动。有同学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元末明初______(作者)所著《水
浒传》中写道:“玉兰执着象板,向前各道个万福,顿开喉咙,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其中的
《水调歌》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3. 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阅读同学们的来稿,
完成小题。
(1)下面是某同学收集的两幅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图片。对这两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恰当的一项是:
《寒食帖》(局部)
《醉翁亭记》(局部)
A.《寒食帖》的字体属于草书,笔断意连,自由飘逸。
B.《寒食帖》的字体属于行书,疏密得体,行云流水。
C.《醉翁亭记》的字体属于楷书,笔画连绵,稳重遒劲。
D.《醉翁亭记》的字体属于隶书,形体方正,端庄严谨。
(2)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一段文字资料。其中的画线句表达欠妥,请你结合语境,帮助修改。
苏轼对我国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形成和走向成熟,贡献巨大。苏轼超然旷达的智慧、坚忍不拔的精神
为后来的文人学士所倾慕,而他平易近人、随和宽容的为人原则和处世方法也能为平民大众所接受。他既
不像世外高人陶渊明,也不像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道学家,而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有思想、有感情的普通
人。文人学士能从他身上学到为人原则和处世方法,平民大众也能从他身上汲取到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
(3)一位同学搜集眉山三苏祠的对联图片并整理成文字,其中一幅图片有些模糊,他不能确定横线处的词
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宦迹渺难寻,只恃得 ① ,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 ② 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 ③ ,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 ④ 。
A.①三杰一门
②江河
③扬不清
④名山
B.①千古英名
②江河
③扬不浑
④名岳
C.①三杰一门
②江涛
③扬不浑
④名山
D.①千古英名
②江涛
③扬不清
④名岳
(4)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朋友圈太强大了!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秦观等都与他有着交往。他们和苏轼都
是宋代文化星空中耀眼的明星。
B.苏东坡留下了众多传诵千古的优秀诗篇。后世许多画家正是以此为素材,又创作了不少传世佳作。这种
诗配画的再创作让诗与画相得益彰。
C.苏东坡博采众家,不拘泥于一派,形成了自己富丽堂皇的书法风格。他也因此成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D.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的确令人惋惜。然而,不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坎坷历练,才成就了他不朽的传奇
吗?
【1~3 题答案】
【答案】1. (1)B
(2)D
(3)D
2. 施耐庵
3. (1)B
(2)示例:文人学士能从他身上汲取到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平民大众也能从他身上学到为人原则和处世
方法。
(3)A
(4)C
【解析】
【1 题详解】
(1)
紫禁.(jìn)城: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
碑帖.(tiè):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故选 B。
(2)第①空:沧桑:沧海桑田的缩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无“苍桑”一词;
第②空:反应: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反映: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和特性模写、复制和再现。
形容“苏轼的艺术思想”应用“反映”;
故选 D。
(3)甲处“青砖黄瓦,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雕梁画栋,凝结着文化的精粹”,两句话句式相近,对仗工
整,所以应用“分号”;乙处话未说完,且前后是句子内部关系,所以用“逗号”,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水浒传》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中国书法的字体大体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其各自
的特点为: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隶书:形体方正,端庄严谨;草书:结构简省、笔断意连,
自由飘逸;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疏密得体,行云流水;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稳重遒劲;
根据图片,可知《寒食帖》为行书,疏密得体,行云流水。
《醉翁亭记》为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稳重遒劲;
故选 B。
(2)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这句话搭配不当,文人学士能从伟人苏轼的身上学到他的精神境界,而平民大众体会不到更深层次的精神,
只能从他身上学到为人原则和处世方法。
可改为:文人学士能从他身上汲取到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平民大众也能从他身上学到为人原则和处世方
法。
(3)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平仄相对;上下联词性相同;上下联意思上要递近。
根据平仄的要求,上联最后一个音节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音节是平声,故第④空为“名山”;排除
BD;
上联“前无古,后无今”,“古”与“今”相对,下联“清”与“浊”也应相对;排除 C;
故选 A。
(4)本题考查成语辨析和修辞手法判断。
C.“富丽堂皇”表述有误,这个词语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不能用来形容书法。
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
4. 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醉翁亭记》中与“言在此而意在彼”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①______,②______”。(欧阳修《醉翁亭
记》)
【4 题答案】
【答案】
①. 玉盘珍羞直万钱
②. 巴山楚水凄凉地
③. ①醉翁之意不 在酒
④. ②在乎山
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羞、直。
(二)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这首词中,词人在上阕问天“①______”,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在下阕问月“何事长向别时
圆”,表现出对月②______的情感,又将人与月作比照,最终悟出人生③_______的哲理,让自己的心胸开
阔起来。
6.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词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寄情,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以上诗句中,分别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5~6 题答案】
【答案】5.
①. ①明月几时有
②. ②怨恨
③. ③不可避免“悲欢离合”
6. 李白借月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苏轼借月寄托了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
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
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下片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更加重了离
人的愁苦。这是怨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
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也有悲欢离合之时,这是必然规律。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愁心寄予明月,希望月
亮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意思是但愿亲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理解作答。
(三)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甲】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
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丙】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
登峰造极.
B. 去.国怀乡
C. 春和景.明
扬长而去.
良宵美景.
D. 不以.物喜
不以.为然
人去.楼空
触景.伤情
以.身报国
8.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
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迁客骚人”在秋高气爽时观赏洞庭胜景产生的乐观情怀。
B.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升迁做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理解:这两句话写出了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的心态变化。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这句话包含着作者对滕子京的期许,希望他同自己一道以“古仁人”为榜样。
9. 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来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
显庆初,(来济)兼太子宾客①。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老
人曰:‘请遗②天下食。’遗之衣,老人曰:‘请遗天下衣。’桓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
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有役
丁之忧,故济对及之。后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
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③,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
给灵轜⑤还乡。
注:①太子宾客:太子东宫属官。②遗(wèi):给予,赠送。③絓刑罔:这里指触犯刑律。④以身塞责:
以身赎罪,这里指以身报国。⑤轜(ér):古代载运灵柩的车。
(取材于《新唐书·来济传》,有删改)
【7~9 题答案】
【答案】7. B
8. C
9. 来济在朝廷为官时,向皇帝进言省徭役来满足百姓衣食之需,解百姓役丁之忧,这是“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的体现;被贬为地方官后,召集军队抵抗突厥入侵,感念皇帝,以身报国,这是“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的体现。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到达/极点/极点;
B.都是“离开”的意思;
C.日光/景色/景物;
D.因为/把/用;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秋高气爽时”理解有误,前文中“春和景明”一句可以看出这里是春季。“乐观情怀”表述也不够准
确,这里只能是“喜悦之情”,并不能是“乐观”;
B.这两句写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的心态变化;
故选 C。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
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通读链接材料,我们可以找到来济在朝为官时借用齐桓公出游
的例子告诉皇上“省徭役,驭下之宜也”,这体现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后来来济被贬,突厥入
侵,感念皇恩,来济带兵奋勇抗拒,并且“不介胄而驰贼”,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点睛】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
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
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
远调的人员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
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
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
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
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
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
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
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
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
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
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翻译:显庆初年,来济兼任太子宾客。皇帝曾经问统治百姓的好办法,来济说:“过去齐桓
公出游,遇见老人,给他食物,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食物。’给他衣服,老人说:‘请送给天下人衣
服。’齐桓公说:‘我府库有限。怎能所有的人都给?’老人说:‘春天不妨碍农事,就有粮食;夏天不妨
碍养蚕,就有衣服。’由此来说,减省徭役,是统治百姓的好办法。”这时山东有役使民夫的烦扰,所以
来济是针对这些所说的。后来因褚遂良事件受牵连获罪,贬任台州刺史。很长时间后,迁任到庭州。龙朔
二年,突厥入侵,来济带兵抗拒,对部下说:“我曾经触犯刑律,蒙恩赦免死罪,现在应当以身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