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西城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西城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班级开展“探访北京地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同学们结成了历史、艺术、文学等小组 参加本次活动,共同完成研究报告。 1. 历史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北京地铁溯源”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1965 年 7 月 1 日,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北京第一条地铁开工建设,其线路沿西长安 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 guàn( )穿北京市区,设有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共 17 座车站,全长 23.6 公里。该工程于 1969 年 10 月建成通车,1971 年 1 月 15 日开始试运营, 被称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1981 年 9 月 15 日,一期工程正式对外运营。此后,该线路沿长 安街部分自南礼士路站逐步向东延伸,最终于 2000 年 6 月 28 日开通至四惠东站,成为了今 天的地铁 1 号线。北京第二条地铁始建于 1969 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 门,呈倒.U 字形,这就是北京地铁二期工程。1987 年 12 月 28 日,该工程和原地铁一期的 长椿街至北京站区间重组成环线,即今天的地铁 2 号线。北京地铁一期和二期工程从① 、 ② 、③ 到车辆制造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是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完成的。 此后,北京市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相继修建了多条地铁线路。而今,北京地铁已走过 50 余 年的发展历程,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未来,北京的城市轨道 交通将呈现出高速度增长、高密度聚集、高强度使用的特点,将更为快 jié( )方 便地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促进首都的绿色低碳发展。 (1)对于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倒 U 字形”此处的意思是“上下倒转的 U 字形”,“倒”应读“dào”。 B.“更生”本意是重新得到生命,这里指兴建事业,“更”应读“gèng”。 C.“guàn 穿”在此处的意思是“穿过;连通”,应写成“贯穿”。 D.“快 jié”在此处的意思是“快;敏捷”,应写作“快捷”。 (2)依次填入第一段画线处的三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施工 ②设计 ③选线 B.①选线 ②施工 ③设计 C.①选线 ②设计 ③施工 D.①设计 ②施工 ③选线 2. 艺术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探究地铁公共艺术”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作为一个每天有数十万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地铁站( )是一个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 服务设施,( )是一个能彰显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空间。 20 世纪 80 年代,北京地铁 2 号线首次在车站内设置壁画,开创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设 置的先河。后来,北京地铁 4 号线开始根据各车站的特点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比如:【甲】 圆明园站以大水法残垣和圆明园四十景正楷题记为元素,设计了大型浮雕文化墙,突显其背 后如雷贯耳的思考;【乙】西四站以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街景为元素,设计了主题为“京
华旧梦”的壁画,其民俗气息与西四地区的老北京闹市氛围相得益彰。置身其间,我们仿佛 感到,【丙】圆明园站的文化墙在诉说着历史沧桑,西四站的壁画在讲述着民俗故事。2012 年,北京市统筹协调地铁公共艺术建设,整合各条线路的每一车站特色,形成了各条线路的 独特主题,例如 6 号线一期为“京华映像”,8 号线二期南段为“中轴印象”。自此,“一 条线路一个主题”的特色延续至今。 总之,地铁中的公共艺术既融合了北京古都的历史文化,又兼顾了城市发展需要。【丁】 地铁车站已经成为了服务百姓、展示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艺术之窗。 (1)根据文意,在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都…… B.只有……才…… C.不仅……还…… D.假如……就…… (2)文段中画线句子的成语或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整理报告的同学看到上述文段,不禁感慨:“我曾在地铁圆明园站看到大型浮雕文化 墙,一下就想起了法国作家________(人名)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中对英法联军暴行的批判。” 3. 文学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的“探秘地铁站名”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地铁车站的命名是地铁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北京地铁车站的命名既遵从“符合历史, 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同时又注重突显北京的地域特色,比如一些站名 就是以老北京地名命名的。有些地名听起来不够文雅,如公主坟、白堆子、泥洼、土桥等, 但体现着老北京特色,是一种历史记忆,用来做站名可彰显深沉的人文情怀。在这方面,《北 京地铁站名掌故》一书给我们的探究带来很大帮助。《北京地铁站名掌故》是国内第一部研 究城市地铁站名文化的著作,其编写的主要难度在于文史资料的阅览检索量巨大,站名来源 的实地寻访考据工作繁重,以及相关资料的采集整理工作庞杂。为探寻北京地铁站名的历史 渊源,十余年来,作者呕心沥血,遍赏车站周边景观,查阅了大量文史书刊,广泛采录资料 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与整合,逐一攻破难关,最终编写成书。 (1)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结合语境进行修改。 (2)小组同学就此编写了对联。依次填入对联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显特色,① , ②留存京城记忆 下联:创先河,编写苦,著作助力③ A.①老地名 ②地铁 ③人文探究 B.①老地名 ②站名 ③掌故探索 C.①情怀深 ②地铁 ③掌故探索 D.①情怀深 ②站名 ③人文探究 【答案】1. (1)B(2)C
2. (1)C(2)A(3)雨果 3. (1)示例:改为“查阅了大量文史书刊,遍访车站周边景观”。 (2)D 【解析】 【1 题详解】 (1)考查字音。 B.更生:本意是重新得到生命,这里指兴建事业。读音 gēng shēng。 故选 B。 (2)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词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分析作答。 施工:工程按计划进行建造。设计:指在开始某项工作前,基于某些要求和目的,事先来拟 定图样、方法等。选线:指的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 条件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的全过程。根据词义可知,应该先“选线”,再“设 计”,最后才是“施工”。 故故 C。 【2 题详解】 (1)考查正确填写关联词。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填写符合复句关系的关联词。 根据句子“是一个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服务设施”和“是一个能彰显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 空间”,可知,两句之间构成递进关系。故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还……”; 故选 C。 (2)考查成语及修辞的运用。 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不能用于人的思考,使用错误; B.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拟人手法使用正确; D.比喻使用正确; 故选 A。 (3)考查文学常识。 根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提示,可知要填写的法国作家是雨果。雨 果,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 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 三年》。 【3 题详解】 (1)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根据前文句子“为探寻北京地铁站名的历史渊源”,可知编著者不是在欣赏景观,故应该将
“遍赏”改为“遍访”;画线句子句序不对,应该先查资料,后遍访景观,故改为:查阅了 大量文史书刊,遍访车站周边景观。 (2)考查对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似或者相对。 第①处,根据①处对应下联位置的内容“编写苦”,属于偏正短语,“苦”为中心词,应该 选“情怀深”与之对应,对仗较工整; 第②处,根据对应位置内容为“著作”,再根据后文内容“助力”,可知,上联对应位置应 该对出“站名”更符合文段内容“探秘地铁站名”,也突出是“站名”包含北京的故事; 第③处,根据上联对应位置的词语“京城记忆”可知,要填入偏正结构的短语。再根据文章 句子“有些地名听起来不够文雅,如公主坟、白堆子、泥洼、土桥等,但体现着老北京特色, 是一种历史记忆,用来做站名可彰显深沉的人文情怀”可知,选择“人文探究”比“掌故探 究”适合; 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 (一)(共 6 分) 4. 默写。 (1)予独爱莲之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2)浮光跃金,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3)离情别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王湾的“乡书何处达?①_________”,是对家人 的思念;李白的“②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牵挂;而苏东坡的 “③_________,④_________”,则是对中秋佳节希望团聚的人们的美好祝愿。 【答案】 ①. 出淤泥而不染 ②. 静影沉璧 ③. 归雁洛阳边 ④. 我寄愁心与 明月 ⑤. 但愿人长久 ⑥.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淤泥、璧、雁、婵娟”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共 6 分)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某位同学非常喜欢这首诗,特意画了一幅本诗的思想情感曲线图。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 其填空。
6.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本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都表现了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度,王安石的诗富有哲理,李白的诗充满激情。 请结合你对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案】5. 示例:①拔剑四顾 ②希望施展才华(或“得到重用”)之愿 6. 示例:王安石的诗句用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的哲理,启发人们用远见卓识战胜困 扰;李白的诗句用有才之人终能长风破浪的激情,激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意思是: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 作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 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作者了内心的 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所以本句以“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的动作描写引出遭遇 冰雪般艰难困阻后的苦闷之感。第①空填:拔剑四顾。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意思是: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 船从白日边经过。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 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 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本句采用 了用典的表现手法,借古人的事例,表达自己的愿望: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被朝廷任用,施 展才能。所以该句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施展才华(或“得 到重用”)之愿。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含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 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本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 王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 “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启发人们用远见卓识 战胜困扰,富有哲理。李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尽管知道前路障 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 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激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满激情。从中可以看出, 两句诗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和面对困难时积极进取的态 度。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三)(共 7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 B. 往来无白.丁 C. 无丝竹之.乱耳 宝 名.之者谁 苍颜白.发 山间之.朝暮 驰名.中外 至理名.言 白.手起家 真相大白. 求之.不得 无价之. D. 有.龙则灵 山外有.山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别有.洞天 ) 【甲】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这两句先借两位古人的庐舍比对自己的陋室,再引用孔子的话,暗含着“陋室”因贤 者而不陋的意思。 【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里不在乎喝酒,在乎的是欣赏山光水色啊。 理解:这句点出醉翁“醉”的真正原因是陶醉于自然山水,由此直接引出下文滁州百姓乐游 山水的内容。 9. 根据上面两则文言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崇宁二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①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 入宿子城南余所僦舍②“喧寂斋”。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③,人以为不堪其忧; 余以为家本农耕,使不从④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可不堪其忧耶?既设卧榻,焚香而坐, 与西邻屠牛之机相值⑤。 (节选自黄庭坚《题自书卷后》) 注:①[官司]官府。②[僦(jiù)舍]租赁的房子。③[喧愦(kuì)]嘈杂纷乱。④[从] 做,成为。⑤[与西邻屠牛之机相值]与西边邻居宰牛的案板相对。 《中庸》中有云:“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君子无论身在何境,都能泰然处之, 安然自得。刘禹锡谪居和州,虽屋舍阶长绿苔,院生青草,却坚信只要“①______”,便能 乐守心志;欧阳修谪守滁州,虽酿泉当酒,野蔌为食,却能在山水游宴中寄托自己②______ 的政治追求;黄庭坚谪处宜州,宿于“喧寂斋”,虽③______,但仍能不觉其忧,不改其乐。 他们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7. D 8. 甲
9. ①. (惟吾)德馨 ②. 与民同乐 ③. 房子不能挡风遮雨,周围市井之声嘈 杂纷乱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名,出名/命名/名声/有名; B.平民/白色/没有,空/明白; 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独/连词,的/代词,代指“淑女”/的; D.都意为“有”;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乙】句重点字词:意,情趣;乎:相当于“于”。据此可知,本句翻译为:醉翁的情趣不 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翻译不准确; 故选【甲】。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谪居和州,虽屋舍阶长绿苔, 院生青草,却坚信只要品德高尚,就不觉得陋室简陋,因而能乐守心志,怡然自得; 第二空,结合《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可知,欧阳修谪守滁州,虽酿泉当酒,野蔌为食,却能在山水游宴中寄托自己与民同乐 的政治追求,表现了他心怀百姓的崇高精神; 第三空,结合【材料】“虽上雨旁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可知,黄庭坚谪处宜州,宿于 “喧寂斋”,虽房屋漏雨不便栖身,并且喧闹嘈杂,但仍能不觉其忧,不改其乐。 据此提炼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 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 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 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 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 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 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