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案
1. 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22 分)
山水情怀总是诗。寄情山水,范仲淹获得心灵的滋养,炼就“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的 豁 达 胸 怀 (《 岳 阳 楼 记 》); 欧 阳 修 沉 醉 于 滁 州 的 春 夏 美 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日常的欢喜与幸福(《醉翁亭记》);苏
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愿
望(《水调歌头》);尽管行路难,李白依旧行吟山水间,唱出“____________________,直
挂云帆济沧海”的生命最强音(《行路难》)。
【答案】 ①. 不以物喜
②. 不以己悲
③. 野芳发而幽香
④. 佳木秀而繁阴
⑤. 但愿人长久
⑥. 千里共婵娟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己、幽、繁阴、婵娟”等字的正确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
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
意人生;笑对鲜妍娉.( )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
件事,一点不旁 wù( ),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 chù
( )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
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娉.(
)婷 旁 wù(
) chù(
)立
(2)选文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亵渎
彰
B. 矫揉造作
C. 附庸风雅
D. 相得益
【答案】(1)
①. pīng
②. 骛
③. 矗
(2)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娉婷:pīng tíng,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旁骛:páng wù,对正业不专心而追求其他。
矗立:chù lì,高耸地立着
【小问 2 详解】
A.亵渎:轻慢,不尊敬。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
依据“为了人生的诗意”,应该使用褒义词,如“温文尔雅”。
D.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使
用正确。
故选 C。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祖逖闻鸡起舞、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B. 句子“通过‘心中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的热潮。”没语病。
C.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D.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
年春”、《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核舟记》中
“壬戌秋日”等都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壬戌”不是“年号纪年法”,而是“干支纪年法”,“壬”是天干,“戌”是地支;
故选 D。
4. 学校开展“赏读经典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对其构图要素及寓意进行解说。
构图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文人有很强的山水情怀,他们往往会借山水来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和崇高的志趣。
请根据例句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每句填 10 个字,句式大体一致)。
例句:范仲淹岳阳楼忧国忧民
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陶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构图要素:图的上方是一轮圆月,下方是一片海洋;圆月中左边是一
书卷(书轴,右边是月牙、祥云,上方是一方印章)。(答出书卷月牙即可)
②. 寓意:
①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②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神奇奥妙;
③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④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2)
①. 欧阳修醉翁亭与民同乐
②. 张陶庵湖心亭痴情山水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第(1)空,由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会徽,把握其构图要素有“圆月”“大海”“书卷”“月
牙”“祥云”“印章”,然后根据各要素在图画中的位置关系,选择恰当的方位词和形容词,
组织语言描述。
第(2)空,背景构图为大海,让人不禁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同时也
表明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中”字进行了变形设计,横笔似长长的书卷,让人联想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与背景结合突出了中国诗词博大精深的深邃意境,表现了海内
外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共同参与的含义。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作品及情感的把握。
根据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的理解。可以写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
中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张陶庵(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抒发痴情山水的情感。“范仲
淹岳阳楼忧国忧民”句子的结构是:人物+地点名称+情感(情怀)。据此填空为:欧阳修醉
翁亭娱情山水、张陶庵湖心亭眷念故国。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8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 第二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结合尾联中
的“长精神”三字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5.
①. (1)怀念故友。
②. (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6.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
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或“此三字表明作者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
重新投入生活。”)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典故的使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通闻笛小赋,久谪归来
感到已非旧时光景。“闻笛赋”指西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复权而
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康的旧居,听到邻人吹向秀的《思旧赋》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
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在革新运动中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表现
对故友的怀念及伤痛。“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
都已经亡故,联系诗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知,此句运用典故暗示自己
贬滴时间之久,世事沧桑,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满含对世态变迁的怅惘。
据此回答即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要词句。仔细体会“长精神”在诗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从而进行
赏析。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
奋精神。点明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
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
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长”指振作、增加、增长。“长精神”生动的表现
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韧的气概。
(二)(1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传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
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
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
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
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
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
简者,不为繁碎耳。”
注释: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
安逸,安适。
7.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划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读书辄.成诵
辄.:________________
(2)及.冠
及.:________________
(3)晚更.号六一居士
更.:________________
(4)或.问
或.:________________
9. 翻译句子:
(1)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2)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10.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和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多次写太守之“乐”,请联系《醉翁亭记》和本文内容,
分析“太守乐”的真正原因。
【答案】7. 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8.
①. 就
②. 等到
③. 改变,更换
④. 有人
9. (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2)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
10. (欧阳修)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11. 答案提示: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
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因此乐在其中。(意
思对即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句意和语法断句。
句意: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因”因果关系关联词需要断开。有第一层:“取”谓
语动词,“旧案”宾语;第二层:谓语动词“观”,宾语“之”,“反覆”为“观”的状语。
故断句为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判断。
(1)读书就变成背诵。辄:就。
(2)等到成年的时候。 及:等到。
(3)晚年更改号为六一居士。 更:改变,更换。
(4)有人问。或:有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逐字对译,直译、意译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关键词语的翻译等。重点词语:
(1)得:得到。慕:思慕。焉:表陈述语气,不译。“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是状语
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语序为“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意思是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
愈的遗稿。
(2)小邑:小城。且:尚且。固:本来。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三段“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史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可知原因是“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意思是研究文章只能提高自己的品格,处理
政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意结合原文分析。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
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在滁州实行
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
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根据本文“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可知欧阳修对
自己的声誉毫不记怀,宽简政治,厚待百姓,宽容简朴而不扰民。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
生活。
据此可知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宽容简朴而不扰民。使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
的生活。“太守乐”的真正原因是治下的百姓生活幸福平安,自己的声誉毫不记怀。
【点睛】参考译文:
年少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到了成年,就已有了超绝清高的名声。在废书
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一边细细阅读,一边心中暗暗思慕。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
即使知道前方有埋伏埋伏,也毫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
仍然同以前一样.当他被贬到夷陵时,没有方法来消磨时光,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
发现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是荒凉偏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情况
本来可以知道了。”从此,遇事不敢疏忽。
学者请求见面,交谈的内容,没有提到文章,只谈论历史,说是自己研究文章只能提高自己
的品格,处理政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看不到严厉的措施,也不求
声誉,宽容简朴而不扰民,因此他来到的地方人民生活便利。有人问:“治理政事宽容简朴,
而办公没有松懈,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以放纵为宽容,以忽略为简朴,那么政事就
会荒废,人民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我所说的宽容,是征税的时候不急迫,(我所说的)简
朴,是去掉繁琐的形式。”
(三)(5 分)
12. 名著阅读。
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篇《我爱这土地》,因为他擅长绘画,在他
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关于这首诗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中寄寓了丰富的思
想内容。
B. “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
生动感人,而且人格化了。
C. 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体现了革命者
的心紧密相连的特点。
D.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
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答案】(1)
①. 艾青
②. 诗中有画
(2)C
【解析】
【小问 1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