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资料共2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及答案 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 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国网民中 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 26.3%,而 60 岁及 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到 11.2%。从 CNNIC 发布的历年网民年龄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出 2012 年 以来,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0 年则更是在 2019 年占比(13.6%) 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此外,网民增长的主体由青年群体向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银 发”群体陆续“触网”,提升了数字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性。 201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显示,总体上,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仍然集中于通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如能够使用 微信基本功能的老年人已高达 80%以上。一些在人们印象中专属于年轻人的便捷功能也渐 渐融入中老年人生活。如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已经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支付功能,1/3 的 老年人会使用网络购物,互联网已经成为老年人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渠道。老年人在线上购 物、关注资讯等领域特征明显。老年群体线上消费额高速增长,且具有注重身心健康发展、 年轻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社交性消费需求较强烈,以及呈现较强的国产品牌偏好等特征。 养生保健和疾病、国内时事和军情等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资讯主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 11 月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13.5%。预计 2021 年底这一比例将超过 14%,我国将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60 岁及 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在 2035 年和 2050 年将分别达到 30%和 38%,老年人口规模将分别 达到 4.12 亿人和 4.80 亿人。 随着现在的中青年“数字原住民”将来步入老年,老年互联网使用者也会持续增加。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呈现倒 U 型,其中 30~ 39 岁组占比(20.5%)最高,40 岁之后,年龄占比则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说明越晚出
生的人口队列,互联网普及率越高。随着这些队列的人口带着自身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使用 特征陆续步入老年期,也会使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更高、涉及功能更加丰富,从而更大 程度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红利。 (取材于杜鹏 韩文婷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这种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 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包容是与数字鸿 沟相对应的概念,通常是指尽力缩减数字鸿沟的努力,是消除数字鸿沟的动态过程,即消弭 数字鸿沟,增强数字技术可及性,让不同人群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1994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使用群体发生显著变化,老年数字鸿沟的内 涵也在不断变化。总体上,互联网在每个阶段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在的使用目的和应用 范围已经与最初阶段完全不同,实现了从满足部分群体需求向面向全体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的 转变。随着网络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生活事务都已经网络化。在老年人互联 网使用比例迅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临“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人遇到的各类社会 问题,老年人的数字融入程度也反映了社会的数字包容状况。 有研究表明,造成老年数字鸿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那些出生和成长就伴随着信息通信 技术的人与那些没有信息通信技术的人之间的差异。有专家认为,造成当今老年人融入互联 网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上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能力与互联网应用深入到老 年人日常生活的速度存在差距,老年群体在互联网接入、获得所需数字内容以及运用互联网 资源改善生活的能力方面与中青年群体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主观上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 字包容应用场景的设计对老年人的特殊性考虑不足。 老年人过去使用互联网遇到的困难往往被归因于数字鸿沟问题,但当是否具备互联网使 用能力成为老年人获得公共服务的前提条件时,我们就必须从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字包 容应用场景的设计方面对老年人的特殊性给予充分考虑,否则就会使互联网应用能力成为老 年人平等获得社会服务的新门槛。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在推行之初预设所有人在使用时都 有相同的设备、知识和技能条件,是为全民上网而做的通用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和某些群体 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并 且在产品、服务和制度设计中忽略了某些群体在设备、技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时,累积的 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随着政府的规范措施不断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数字鸿沟将会进 一步趋于弥合,面对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的思路可以从数字鸿沟转向数字包容,构建数字 包容的老龄社会将会是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 (取材于百度百科及杜鹏 韩文婷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我国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占比最大的一项是( ) A. 关注健康资讯 B. 运用数字货币 C. 电子商务应用 D. 微信通 讯功能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属于中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一项是( ) A. 58 岁的王先生在电器实体店看中一款洗衣机,回家后用电脑登录某网店下单购买。 B. 张阿姨通过手机上的 APP 挂号平台,为自己预约了下周二上午 8 点的专家门诊看病。 C. 周奶奶要去超市购物,在家门口打不到出租车,邻居小李使用手机为周奶奶叫车。 D. 退休的李老师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定期购买图书,捐赠给贵州偏远山区的孩子们。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中老年网民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使我国数字社会人口结构多元化。 B. 随着“数字原住民”陆续步入老年期,老年人口队列的变化将助推互联网使用。 C. 目前,互联网“数字鸿沟”是指中老年人在运用“数字融入”方面的各种困难。 D. 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设计有利于消除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障碍。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需要加快建设人口老龄信息数据库。 B.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时出现“不便”“不满”是因为没有好的互联网产品。 C. 未来利用互联网居家智慧健康养老的模式可能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D. 老年数字鸿沟不会因为网民老龄化而消除,建设数字包容社会任重道远。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老龄社会建构数字包容环境,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 D 2. C 3. C 4. B 5. ①了解我国互联网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做好数据统计。②了解老年人上网的特点、 需求存在的问题,做好分析。③做好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设计。 ④不断完善政府的规范措施,提升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结合“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仍然集中于通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如能够使用微信基 本功能的老年人已高达 80%以上”可推知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占比最大的微信通讯 功能。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即不 能运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完成一些事情。 C. 周奶奶不会用手机,所以打不到出租车,即属于“数字鸿沟”。 其它三项都是能够用信息时代的工具完成意愿。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指中老年人”错误,原文有“数字鸿沟是指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与那些 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不是只指中老年人,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因为没有好的互联网产品”错误,结合“‘数字融入’困难的老年人遇到的各类社会问 题……忽略了老年人和某些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可推知,原因应该是老年人“数字 融入”困难,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忽略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随着现在的中青年“数字原住民”将来步入老年,老年互联网使用者也会持续增加。 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可概括出,了解我国互联网与人口 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做好数据统计。 结合“老年群体线上消费额高速增长,且具有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年轻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 社交性消费需求较强烈,以及呈现较强的国产品牌偏好等特征。养生保健和疾病、国内时事 和军情等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资讯主题” “许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在推行之初预设所有人
在使用时都有相同的设备、知识和技能条件,是为全民上网而做的通用设计,忽略了老年人 和某些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困难”可概括出,了解老年人上网的特点、需求存在的问题, 做好分析。 结合“我们就必须从互联网应用开发理念和数字包容应用场景的设计方面对老年人的特殊性 给予充分考虑”可概括出,做好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应用开发和应用场景的设计。 结合“随着政府的规范措施不断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数字鸿沟将会 进一步趋于弥合,面对存在的客观问题,我们的思路可以从数字鸿沟转向数字包容,构建数 字包容的老龄社会将会是长期持续的动态过程”可概括出,不断完善政府的规范措施,提升 数字技术应用适老化程度。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 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 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 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1】,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 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 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2】,而孔子畏大人【3】、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 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4】 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 (取材于韩愈《读荀》) 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 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
注释:【1】醇:通“纯”。【2】上同等:“上”同“尚”。“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 《墨子》书中篇名。【3】大人:指在高位的人。【4】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纷藉藉..相乱 B. 离于道者黜.去之 C. 附于圣人之籍. D. 各务售.其师之说 藉藉:杂乱 黜:罢免 籍:典籍 售:推行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 B. 然.老师大儒犹在 C. 合于.道者著之 D. 因雄书而.孟氏益尊 以.四科进褒弟子 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余以为辩生于.末学 大醇而.小疵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晚些时候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 B. 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概括荀子著作的主旨,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少 C.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 儒家和墨家都是尧、舜的后代,而不是桀、纣的后人 D. 奚不相悦如是哉 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学思 想的推崇在孟、扬之间。 B. 韩愈删削《荀子》的做法与孔子删削《春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 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 C. 《读荀》《读墨子》两篇短文表现出韩愈不拘于儒家思想,以及他对诸子百家兼收并容的 思想倾向和学术态度。 D. 读《读荀》《读墨子》可以体会到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阅读学习对文化传承、
论辩是非是有益的。 10. 《读墨子》是一篇论辩色彩鲜明的读书札记。请具体说明韩愈是如何对讥墨之儒的观点 进行批驳的。 【答案】6. B 7. A 8. C 9. B 10. ①文章一开头直接摆出“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从儒家之 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 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 性便不言而喻了。②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 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 的原因,指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③文章的最后,作者 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纷纷扰扰,十分混乱。 B.黜:删除。句意: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 C.句意: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 D.句意:各自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师的学说。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两句都是介词,用。句意: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用德行、言 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 B.“然”,连词,然而/代词,……的样子。句意: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不是两 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C.“于”,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 生。 D.“而”,连词,表递进,更加/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 到尊崇/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是”,赞同,肯定;“非”,反对。句意: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 商纣。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错。“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 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 之志欤”意思是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 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 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 故“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的观点于文无据。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这是一篇读书札记。这篇札记写得很有特色,它从寻找孔子与墨子的相同之处的角度,驳斥 了当时儒者讥讽墨子的观点,是一篇具有论辩色彩的驳论式的文章。 文章一开头便直接摆出了“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这些都是《墨 子》书中的篇名,是墨子的主张。“上同”是说民众要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兼爱”是提倡 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等级的、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上贤”即尊崇贤能之人,“明鬼”即“证 明”鬼神能够“赏贤而禁暴”。在概括地摆出“儒讥墨”的四个观点后,作者分条逐一驳斥。 驳斥的方法很特别,他绕开论敌的正面,迂回到背后,并不直接评说墨子的对错,而是从儒 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 “明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 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 在分项论述之后,作者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肯定)尧、舜, 同非(否定)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这里的三个“同”也是建立在韩愈言之凿 凿的论据基础上的。至此,可以说韩愈已经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了,可以鸣金收笔了。但是 他不肯这样做,还要穷追猛打,锋芒直指纵深,捣其根源,使其崩溃。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