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及答案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 4 版发布,引起人们对辞书的广泛关注。我国辞书编
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新华字典》《中华
大百科全书》等,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辞书在我国的语言
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语言文字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语言文字规范化最重要的工具,是社会语言文字规范的标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顶层设计、供给侧、公众号、
云计算、碳中和、刚需、慢生活、自拍等新词,又有见贤思齐、厚德载物、束俛、竹枝词等
此前未收入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词语,并收录了一些词语近年来增添的义项和用法。这些增补
的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各方面变化。当然,也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
词语,以及个别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此外,本次修订明确了大众近年来关注的一些字的写
法、读音等问题。如“说客”的读音问题,注为“shuì kè”,同时为反映社会语言实际情况,
在该词条后面注明“现在也读 shuō kè”。
在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修订内容的同时,很多人认为当前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全
书已很流行,传统纸质辞书应该进行数字化探索。的确,人们查阅辞书的习惯在发生改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辞书人发扬辞书编纂传统,开启“融媒辞书”研究与实践,
力求最大限度地汇集智慧,提升辞书质量,服务大众的辞书生活。
“融媒辞书”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不受篇幅制约。其次,释义方
式可以模态化,比如,“跳、蹦、跑”和“掐、拧、捏”等动词,用文字解释费劲,用影像
显示就相对简单。再次,可以方便地实现跨界关联,不同的辞书及其他数据关联起来,要最
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查询需求。而且,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查询定制,快捷、精准地向读者
提供信息。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补充辞书条目、修改完善条目内容,而内容若被收入
辞书,读者就成了辞书编纂的参与者。
(取材于李宇明、王楠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现今已有 300 多种网络辞书和辞书 App,深刻影响着大众的辞书生活。以
《现代汉语词典》App 为例,它完整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原书内容,支持数字
版、纸版界面一键切换对照阅读,支持手写、语音、摄像头多种输入方式,提供著名播音员
李瑞英标准词语播读,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识一词个性化学习、同义词辨
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值服务,有助于使用者准确高效地理解汉语知识与文化,规范地运用汉
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语文词典,以它为代表的电子辞书,带给大众
全新的词典应用和语言学习体验,标志着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在辞书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重视读者的体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等技术,加快转向“融媒辞书”。例如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辞书应用,而
是为阅读、资讯、学习等其他应用提供赋能服务的应用。平台聚合权威工具书内容,收录了
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如《英汉大词典》《心理学大辞典》《中药
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构建起一个系统、可信的知识数
据仓库: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将库藏数据嵌入合作伙伴的各类应用,包括旧读 App、新
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等,以响应和解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阅读查检需要。
“聚典”用户在电子阅读中遇到需要查检的知识点,只需点击屏幕选中,后台便迅速匹
配目标释义,并即刻以弹窗的形式显示。用户了解释义后在屏幕空白处轻点,弹窗消失,继
续阅读。用户查检的热点、没有搜到的词,能及时反馈到后台。后台启动编辑流程,以最快
速度完成相关内容的撰写、编辑,保证平台内容数据不断充实。“聚典”上线两年以来,已
与包括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 20 多家各类应用建立了合作,累计为 3000 多万用户提供了 6
亿多次知识查检服务。“聚典”平台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
关系,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
(取材于毛文涛、陈雪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 4 版新增词语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有的词语反映时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化,如“顶层设计”“供给侧”等。
B. 有的词语反映科学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云计算”“碳中和”等。
C. 有的词语表现现代人的网络特色生活,如“刚需”“慢生活”“自拍”等。
D. 有的词语表现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思想,如“见贤思齐”“厚德载物”等。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融媒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着巨大库藏容量,收录内容不受限制。
B. 具有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提供模态释义。
C. 可实现跨界关联,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D. 可实现交流互动,读者能参与辞书编纂。
3. 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词语查检活动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现代汉语词典》App 查检“功夫”,还可借易错词闯关定制学习。
B. 在“聚典”查不到“束修”这个词,要在《现代汉语词典》App 查检。
C. 在“聚典”能查到“司马迁”“陶渊明”“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信息。
D. 在“聚典”能查检“心理舒适区”这类词语,个人还可修改辞条内容。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
A. 纸质辞书版本在更新,网络辞书可修改,辞书在不断修订中丰富。
B.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都属于辞书,辞书是工具类图书的总称。
C. “聚典”收录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辞书内容的涉及面广。
D. 《现代汉语词典》App 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电子辞书更具影响力。
5.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融媒辞书”的研究与实践。
【答案】1. C
2. A
3. C
4. D
5. ①响应人们查阅辞书习惯的改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②“融媒辞书”具有诸多优点,
方便人们使用。③“融媒辞书”可以突破单一功能,集阅读、资讯、学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改写用户与工具书关系,让用户更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知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有的词语表现现代人的网络特色生活”说法有误。“刚需”“慢生活”并不一定是网络生
活,更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收录内容不受限制”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
不受篇幅制约”可知,是不受篇幅限制,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定制学习”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识一词个性化
学习、同义词辨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值服务”可知,作者只是说可以体验易错词闯关等增值
服务,但并不一定是定制学习。
B.“查不到……要在《现代汉语词典》App 查检”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用户查检的热点、
没有搜到的词,能及时反馈到后台。后台启动编辑流程,以最快速度完成相关内容的撰写、
编辑,保证平台内容数据不断充实”可知,读者无需替换 App 进行查阅。
D.“个人还可修改辞条内容”说法有误。原文并没有提到“聚典”可以个人修改,而是在材
料一介绍“融媒辞书”时说“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补充辞书条目、修改完善条目内容,
而内容若被收入辞书,读者就成了辞书编纂的参与者”。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电子辞书更具影响力”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识
一词个性化学习、同义词辨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值服务,有助于使用者准确高效地理解汉语
知识与文化,规范地运用汉语词汇”“以它为代表的电子辞书,带给大众全新的词典应用和
语言学习体验,标志着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可知,作者并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确,人们查阅辞书的习惯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辞
书人发扬辞书编纂传统,开启‘融媒辞书’研究与实践,力求最大限度地汇集智慧,提升辞
书质量,服务大众的辞书生活”可知,开展“融媒辞书”的研究与实践是为了响应人们查阅
辞书习惯的改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不受篇幅制约”“其次,释义方式
可以模态化”“再次,可以方便地实现跨界关联,不同的辞书及其他数据关联起来,要最大
限度满足读者的查询需求”“而且,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查询定制,快捷、精准地向读者
提供信息”等可知,“融媒辞书”具有诸多优点,方便人们使用,而这也是开展“融媒辞书”
的研究与实践的原因之一。
根据材料二“在辞书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重视读者的体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向‘融媒辞书’。例如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辞书
应用,而是为阅读、资讯、学习等其他应用提供赋能服务的应用”“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
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关系,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可知,
“融媒辞书”可以突破单一功能,集阅读、资讯、学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改写用户与工具
书关系,让用户更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知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
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鳅,二关外拥.,
视听内隔,固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听清角之韵,不见嵩岱之形。
视不关耳而耳不闻,听不关目而目不见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是以心驻于目,
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
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剞劂【1】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闻未闻之际,问以弈道,
则不知也。非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
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
弈秋之弈,隶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
外务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瞽聋之微,
而听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
夫蝉难取,而黏之如掇;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专与不专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
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
乐,虽出于口,则越散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1】剞劂:雕刻用的刀具。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关外拥. 拥:通“壅”,阻塞。
B. 心溺.秋毫
C. 非有差.也
D. 视明审.者
溺:沉浸,沉潜。
差:差别,差异。
审:清楚,明白。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耳目候于.心 专于.听也
B. 而不能者. 有吹笙过者.
C. 问以.三五
以.入于神
D. 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 卷耳易采,而.不盈倾筐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
那么听诵读之声就会听而不闻,读简牍文字就会视而不见。
B. 视不关耳而耳不闻。
看东西时没有堵上耳朵,耳朵却听不见。
C. 非弈道深微,情有暂暗,笙滑之也。
不是下棋之道精深,是情绪一时陷入低沉,笙声扰乱了他。
D. 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
聋人失聪,眼睛不可用来听声音,因而专注于看。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不能同时完成,是因为心不能同时专注于两件事。
B. 离娄、季子等人的事例,说明如果用心专一,就能够抵抗各种外界干扰。
C. 不仅仅是学习,做任何事都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样难事就可能会变简单。
D. 文章与荀子《劝学》都关注“学”,两文中“用心一也”的含义大致相同。
10. 选文论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请以第三段为例,谈谈该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答案】6. C
7. A
8. C
9. B
10. 第三段紧承前一段,论说学习要用心专一。先举出弈秋听笙弈败、隶首射鸿算挠的事例,
分析技艺高超的人也会因心不专一而出现差错,从反面论证了用心不专的后果;接着举瞽专
于听而听清、聋专于视而视明的事例,分析了不及常人的瞽聋之人也会因专心而有所得,从
正面强调用心专一的作用。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差:差别,差异”错误。“差”:差错。句意:不应有差错。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句意:耳目都听命于心。/“于”:介词,介绍
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句意:专注于听。
B.“者”:助词,句间停顿,不译。句意:也不能做到。/“者”:助词,……的人。句意:
有吹笙的人路过。
C.“以”:介词,用。句意:用三五之数问他。/“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句意:来
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
D.“而”: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句意:然而他们的心专注于笙声和飞鸿,所以会下棋
失败算数混乱。/“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句意:卷耳容易采摘,有人却不能摘满筐。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是情绪一时陷入低沉”错误,应该译为“而是意识出现一时的不明”。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如果用心专一,就能够抵抗各种外界干扰”错误。举离娄能见秋毫之末却不闻巨声,
季子能辨清角之韵却不见大形,是证明专注到极致会无视其余。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弈秋,通国之善弈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闻未闻之际,问以弈道,
则不知也……”“隶首,天下之善算也,当算之际,有鸣鸿过者,弯弧拟之,将发未发之间,
问以三五,则不知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可知,
先举出弈秋听笙弈败、隶首射鸿算挠的事例,分析技艺高超的人也会因心不专一而出现差错,
从反面论证了用心不专的后果;
从“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聋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以替聋之微,而听
察聪,视明审者,用心一也”可知,接着举瞽专于听而听清、聋专于视而视明的事例,分析
了不及常人的瞽聋之人也会因专心而有所得,从正面强调用心专一的作用。
可见,第三段紧承前一段“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论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参考译文:
学习由心而发,心是身的主宰,耳目都听命于心。如果心思没有在学习上,那么听诵读
之声就会听而不闻,读简牍文字就会视而不见。想要炼业,一定先正心,然后理义可获。
(如果)用两片树叶遮住双眼,就会眼前昏暗什么都看不见;(如果)用两颗珠子堵住双耳,
一定会耳内寂静什么都听不到。树叶作了眼障,珠子成了耳塞,目、耳二关在外堵塞,视、
听在内相隔,一定是这样对应了。离娄能看清鸟兽细毛的尖端,却听不到惊雷的响声;季子
能听见清角的韵律,却看不见嵩山、泰山的形貌。看东西时没有堵上耳朵,耳朵却听不见,
听声音时没有遮蔽眼睛,眼睛却看不到,为什么呢?是他们的心沉浸于察秋毫、意专注于听
清角的缘故。因此,心停驻在眼,一定忘记耳,(人)就会听而不闻;心停驻在耳,一定遗忘
眼,(人)就会视而不见。如果(有人)左手画方形,右手画圆形,让(他)同时全都完成,即使
(他)有掌控规矩之心,有随意运用工具的手,也不能做到,原因是心不能两用,那么双手也
不能同时运用。
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正当他下棋思考时,有吹笙的人路过,弈秋专心听笙声,
在他要听却还没有听到的时候,问他下棋之道,他会不明白。并非下棋之道深奧微妙,而是
意识出现一时的不明,笙声扰乱了他。隶首,是天下擅长算术的人。正当他计算的时候,有
鸣叫的鸿雁飞过,他弯弓指向鸿雁,在箭快要发射却还没有射出的时候,问他三五之数,那
么他会不清楚。并非三五之数难算,而是神思出现突然的糊涂,飞鸿扰乱了他。弈秋的棋道、
隶首的算术极尽精微、细致,(他们)不应有差错。然而他们的心专注于笙声和飞鸿,自然会
下棋失败算数混乱,原因是心不专一、浮于其他的事情。盲人失明,耳朵不可用来看东西,
因而专注于听;聋人失聪,眼睛不可用来听声音,因而专注于看。盲人、聋人比不上常人,
却能听察清楚、看得明白,是用心专一。
鸣蝉难捕捉,有人却能轻易粘取;卷耳容易采摘,有人却不能摘满筐,这正是专心与不
专心。因此,学习一定精勤专心,而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只是勉强
地诵读,即使入于耳也不会领悟于心。就像聋人唱歌,只是模仿别人去唱,自己无法感到乐
音,即使口中发出声音,也便消散而不成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