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九年级上学期数学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资料共2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九年级上学期数学 12 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 3 0 4 x   ,下列变形结果正确的是( 22 C.  24 x  x  7 1   ) D. x  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A.   22 24 x  1 7   2 x B. 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把方程化 为 2 4 x 【详解】解:∵ 2 3 0 x 4 7 x   ,   , 4 x   ,从而可得答案. 4 7 ∴ 2 4 x x ∴ 22 x   , 7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配方法解方程的步骤”是解本题 的关键. 2. 将函数 y 2 x= 的图像先向左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3 个单位,所得图像的函数表达 B. y  x  21  3 C. y  x  21  3 D. 式为( A. y  x ) 21   3 y  x  21  3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平移变换“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原则,可得答案. 【详解】解:将二次函数 y x= 的图象先向左平移 1 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  x y 2 21  , 再向下平移 3 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  x y  21  , 3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函数图象平移变换,掌握图象平移变换“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的原则,是解答的关键. 3. 如图,AB 是 O 的直径,C、D 是 O 上的两点.若 ABC  20  ,则 D 的度数为( )
A. 20° 【答案】D B. 40° C. 50° D. 70°    , A ACB  90 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 【解析】 【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 D 可. 【详解】∵ AB 是 O 的直径, ∴   , ACB ABC A   D     90 20   , 90 ABC    70 A  , ∵ ∴ ∴  70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 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4. 已知 1x 、 2x 、 3x 、 4x 、 5x 是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 5 个连续整数,若将这组数据变为 1 1 x  、 2 1 x  ,则这组新数据与原来相比( x  、 3x 、 4 1 x  、 5 1 ) A. 平均数变大 B. 中位数变小 C. 极差变大 D. 方差变 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意义分别对每项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x 、 2x 、 3x 、 4x 、 5x 是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 5 个连续整数, x x 1 1  、 3 x ∴ 2 ∴新数据为: 1 1 x x 4 1 2 x  、 1 x  、 1 2 3 x  、 5 x  、 1 2 1 4  x  、 1 3 x  x 原数据的平均数为:  x 1  x 2  x 3  x 4   x 5  x 1  2 , x  、 1 2 1 5 x  原 中位数为 3x , 极差为 5x x , 1
2 原 s  方差为 1 5 x 1    2 ; 1 5  x 1  x 原 2    x 2  x 原 2       x 1  2 2    x 1 1   x 1  2   2 x 3  x 原 2    x 4  x 原 2    x 5  x 原 2      x 1   2 x 1  2 2    x 1   3 x 1  2 2    x 1   4 x 1  2 2    新数据的平均数为: x 新   x 1 1 5 1   x 1   2 x 1   2 x 1   2 x 1  3   x 1  2 ,与原来相比 平均数一样, 中位数为 3x ,与原来相比中位数不变, 极差为  1    1   2  x 5 x 5 x 1 x 1   ,与原来相比极差减小, 2 s 方差为 1 5 x 1    新   1 5 x 1 1   x 新 2    x 2 1   x 新 2    x 3  x 新 2      1   x 1  2 2    x 1   2 x 1 2   2   x 1   2 x 1    2 x 4 1   x 新 2    x 5 1   x 新 2    2   x 1   2 x 1  2  2   x 1 3   x 1 2   2    ,与原来相比方差变小; 2 5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意义.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 均程度.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 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 动大小的量. 5. 如图, CD 是 ABC 的高,若 AB  , 2 ACB  45  ,则 CD 长的最大值为( ) 2 A. 1 【答案】A B. 4 2 C. 2 D. 4 【解析】 【分析】在 AB 上方作以 AB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 ,根据“定线段对定角度” 确定点 C 在以O 为圆心, OA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当 CD 经过圆心时 CD 最长,再计算 
即可. 【详解】在 AB 上方作以 AB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  , ACB  45  ∵ ∴点 C 在以 O 为圆心, OA 长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 2 AB  , OA OC ∴  , 2 当 CD 经过圆心时CD 最长 ∵ CD 是 ABC  的高, 1 2  AB  1 2 1  , ∴ AD BD OD   此时 CD OC OD 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几何最值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点 C 在以O 为圆心,OA 长为半径的圆 上运动. 6. 如图是二次函数 y  2 ax   bx c a    的部分图像,顶点坐标为 0 a b c     ;④ 0   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 1, 2   .下列结论: a c  .其 2 ① 0 b  ;②方程 2 ax c 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bx  2 0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以及对称轴的位置可判断①,由抛物线顶点坐标为 a b c y  及抛物线的对称轴可得当 1x  时, x   时, 0 判断④,由当 3 y     ,从而 0 1, 2   可  判断③. 【详解】∵抛物线开口向上, ∴ 0a  , ∵抛物线顶点坐标为 1, 2   ,    , 1  ∴ b 2 a ∵ 2 a b  ,①正确, 0 ∵方程 2 ax  bx 又抛物线 y  2 ax  c    可以看作是函数 2 0  的顶点坐标为 c bx ax  1, 2   , y  2  bx  与 = 2 y  的交点, c ∴函数 y  2 ax  bx  与 = 2 y  有一个交点, c 0  3 2 bx c y  , 即方程 2 ax   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②正确, x   时, 由图象可得,当 ∵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 = 1 ∴当 1x  时, ∵抛物线顶点坐标为 a c a b c a a c  ,④正确,     ,③正确, x  , 0       ,  a c     1, 2   , a b c ∴ ∴ 2 2 2 y ∴结论正确的序号为①②③④,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系数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方程以及不等式的关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接 .......上) 1  的图像的顶点坐标为______.  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7. 二次函数  22 x 【答案】 y 2 1, 【解析】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 y   a x h  【详解】解:二次函数  x y  22 2   0  k a 的顶点坐标为    的图像的顶点坐标为 1 2 1, . h k, ,即可得出答案. 
故答案为: 2 1,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熟练掌握由顶点式求顶点坐标是解本题的关键. 8. 如图,任意转动转盘一次,指针指向 A 区域的概率等于______. 【答案】 1 6 【解析】 【分析】用 A 区所占的圆心角度数除以 360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A 区域的圆心角为60 , ∴指针指向 A 区域的概率为 60  360   1 6 . 故答案为: 1 6 . 【点睛】此题考查几何概率,解题的关键是把求概率转化成圆心角度数比.用到的知识点为: 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9.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6,母线长为 8,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 【答案】48π 【解析】 【分析】根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 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详解】解:圆锥的侧面积= 1 2 •2π•6•8=48π. 故答案为:48π. 【点睛】本题考查了圆锥的计算: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 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 10. 设 1x ,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 2 x 【答案】3 【解析】 2 x x 【分析】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得 1 x   的两个根,则 1 1 0  x 2  x x 1 2  ______. x 和 1 2 x x 的值,代入求值即可. 2
【详解】∵ 1x , 2x 是一元二次方程 2 x 2 x   的两个根, 1 0 x x 2 2  , 1    ,  1  1     , 2 3 x ∴ 1 x 2  ∴ x 1 x 2 x x 1 2 故答案为: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 2 ax  bx c   0  a x 的关系为: 1  x 2   , 1 x b a  x 2  . c a  的根与系数 0  11. 如图,正五边形 ABCDE 内接于 O , BD EC、 相交于点 M,则 BME  ______°. 【答案】108 【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正五边形的性质得到 BC CD DE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   DCE  CDB   36 ,   ,最后利用 BCD  BME   CDE    CMD 108   ,然后 108  . 【详解】∵五边形 ABCDE 为正五边形, ∴ BC CD DE CDE   , DCE   ∴ 180    BCD  36   , DCE    108 CMD   CDB CMD BME    .    CDB   ∴  108  ,, 108  , ∴ 故答案为:108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多边形内角,正五边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 质,利用数形结合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x 【答案】 1k  【解析】  2 x   有实数根,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k 0 【分析】由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x  2 x 得答案.   有实数根,可得 4 4 k- 0 k ³ 再解不等式可 0, 【详解】解: 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x  2 x   有实数根, k 0
∴     22     , 即 4 4 k- 4 1 0 k ³ 0, 解得: 1k  . 故答案为: 1k 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 的根与Δ=b2-4ac 有如下关系:当Δ>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 时,方程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 时,方程无实数根. 13. 若点  A y 都在二次函数 y ,  ,  22,B 35,C 14, y y    x  21  的图像上,则 1y 、 n 2y 、 3y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用“  ”连接) y 【答案】 1  y 3  y 2 【解析】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得出图像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 1x  ,再根据抛物 线的对称性,得出  6 y, ,再根据 1x  时,y 随 x A 关于直线 1x  的对称点为 14, y 1 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得出答案.  【详解】解:∵二次函数   y x  21  , n ∴图像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 1x  , ∴当 1x 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14, ∵  y A ∵ 6 5 2   , y  关于直线 1x  的对称点为  . y ∴ 1 y 3 6 y, , 1 2 y 故答案为: 1  y 3  y 2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熟练地运用二 次函数的性质进行推理是解本题的关键. 14. 如图, PA 、 PB 分别切 O 于点 A 、点 B ,C 是 O 上一点(不与 A 、 B 重合).若 P   ,则 ACB  ______°. 50 ∠ 【答案】 65 或115 ##115 或 65 【解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