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考试题及答案 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Ca-40 K-39 Cl-35.5 Mn-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从发 射到返回,神舟十三号的飞行时间长达 6 个月,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将火箭从总装车间转移至发射架 B. 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 C. 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 D. 返回时进入大气层舱体表面灼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火箭从总装车间转移至发射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B、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 飞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误; D、返回时进入大气层舱体表面灼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 正确。 故选 D。 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A. 氧气用于航天、潜水 B.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 源 C. 酒精可用作燃料 D. 食品包装袋填充氮气可延长食品 的保质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分析;B、根据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光分析;C、根据酒精 具有可燃性分析;D、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保护气分析。 【详解】A、氧气用于航天,体现其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氧气用于潜水,体现其支持呼 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体现其通电发光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 B 选项 符合题意; C、酒精用作燃料,体现其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保护气,用来延长食品保质期,故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
解答本类题。 3.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 钙元素:Cu B. 2 个氧原子:2O C. 镁离子:Mg+2 D. 氯化铁 的化学式:Fe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钙元素表示为:Ca,不符合题意; B、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 个氧原子表 示为:2O,符合题意;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 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 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镁离子表示为:Mg2+,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 价,氯元素显-1 价,化学式为:FeCl3,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 我国“辽宁号”航母甲板上涂有耐高温、耐磨的碳化硅(SiC)涂层,碳化硅的结构类似 于金刚石的结构,则构成碳化硅的粒子是 B. 原子 C. 离子 D. 中子 A. 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碳化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的结构,故构成碳化硅的 粒子是原子.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要善于从题干中发现有用的解题信息并 且做出解答. 5. 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 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硒原子核内有 34 个质子 B. 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78.96g C. 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D. 硒元素在某些化合物中可显-2 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 34,表示原子序数为 34;根据 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原子核内有 34 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 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 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4 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元 素位于第 4 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2 个电子而形成带 2 个单位负电荷的 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6. DNA 承载着生命遗传密码,胞嘧啶(化学式为 C4H5ON3)是 DNA 水解的产物之一。下列有 关胞嘧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胞嘧啶属于氧化物 B. 胞嘧啶由四个元素组成 C. 胞嘧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一个胞嘧啶分子中有 12 个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胞嘧啶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胞嘧啶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能论种类,不 能论个数,不符合题意; C、胞嘧啶中 C、H、O、N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5:16:(14×3)=48:5:16:42, 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符合题意; D、胞嘧啶由胞嘧啶分子构成,每个胞嘧啶分子由 4 个碳原子、5 个氢原子、1 个氧原子、3 个氮原子共 13 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 CO2 和 H2O,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B. 3 克碳与 12 克氧气反应,生成 15 克二氧化碳 C. 20mL 酒精与 2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40mL D. 镁带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 C、H、O,故该物质中一定含 C、H 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氧 元素可能来自氧气,不符合题意; B、碳在氧气中燃烧: C+O 点燃 2 CO 2 ,参加反应的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16×2)=3:8, 故 3 克碳与 12 克氧气反应,氧气剩余,不可能生成 15g 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20mL 酒精与 2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40mL,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 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镁带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是因为镁燃烧生成氧化镁,生成氧化镁 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之和,符合题意。 故选 D。 8. 下列关于 CO2、SO2、O2 等三种物质的组成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气 C. 都含有氧分子 【答案】D 【解析】 B. 都含有 2 个氧原子 D. 都含有氧元素 【详解】A、CO2、SO2 两种物质中没有氧气。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CO2、SO2、O2 三种物质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 2 个氧原子。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CO2、SO2 两种物质中没有氧气,所以也都不含有氧分子。叙述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CO2、SO2、O2 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叙述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分析、判断物质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物质的宏观组成方面考虑,二是从 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考虑。 9. 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 无毒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从图示所获得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 图中有三种不同的氧化物 B.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都不变 C. 反应过程中没有单质生成 D.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 催化剂 2CO +N 2 2 。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涉及物质为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碳和氮气,一氧化碳 是由 C、O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一氧化氮是由 N、O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 化物,二氧化碳是由 C、O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属于单质,故有三种不同的氧化物,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 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为氮气和二氧化碳,氮气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2 价,一氧化氮中氮元素显+2 价,氧元素显-2 价,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 价,氧元素显-2 价,氮气中氮元素化合价为 0,故碳元素和氮元素 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0. 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 YmOn、BaO 和 CuO 为原料,经研磨烧结而成,此过程中 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则 Y 元素的化合价是 B. +2 C. +4 D. +5 A. +3 【答案】A 【解析】 【详解】Y2Ba4Cu6O13 钡、铜元素化合价为正二价、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设 Y 元素化合价 为 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x ×2+ (+2) ×4+ (+2) ×6+ (-2)×13=0,x=+3; 故选 A。 11.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以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 应 B.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有两 种,但不属于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必须符合“一变多”;故选项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故选项正确。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错误。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氢氧化钠中: +1 -2 +1 Na O H ,非金属氢元素为+1 价;故 选项错误。 故选 B。 12.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 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26 1 乙 8 X 丙 2 16 丁 4 15 A. 上表中 X 的值是 0 B.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C.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 14:1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X=26+8+2+4﹣1﹣16﹣15=8,选项 A 错误; B、甲物质减少 25g,丙物质增加 14g,丁物质增加 11g,所以该反应反应物 是一种,生成物 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选项 B 错误;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与反应的其他物质,选项 C 错误; D、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 14g∶11g=14∶11,选项 D 正确。故选 D。 【点睛】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 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 的基础。 13. 小王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集气瓶的容积为 200mL,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 40mL 水。开始实验后小王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 持水平,读出量筒内原有水的体积为 60mL。引燃红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为 30mL。小王测得的空气中氧 气体积分数和规范操作相比
B. 偏小 C. 无影响 D. 无法确 A. 偏大 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次读数准确,第二次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 第一次读数减第二次读数即为氧气体积,因此读得的体积比规范操作相比偏大,最终测得的 体积分数比规范操作相比偏大,选 A。 14. 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两同学分别用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发现两个 实验中碳酸氢铵固体均消失,乙实验中还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资料: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 ) A. 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 B. 乙实验有利于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 C. 甲实验只根据“固体消失”这一现象,能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D. 根据乙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加热碳酸氢铵会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A、甲实验直接把生成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如乙实验环保,正确; B、乙实验在出口依次放置了无水硫酸铜、酚酞液棉球、澄清石灰水可以分别说明有什么生 成物,有利于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正确; C、甲实验只根据“固体消失”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有可能只是挥发了,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错误;
D、反应后,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物中有水,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说明有氨气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正确。 故选 C。 15. 现有 MgCO3、CaCO3 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则该混合物中 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40% 【答案】B 【解析】 B. 55% C. 57% D. 91% 【详解】由化学式可知,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3)=1:4,经测定其中碳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9%,故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6%,故该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9%-36%=55%。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五小题,共 40 分) 16. (一)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第一位和含量第二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_________ ; (2)氮的 + 1 价氧化物: _________ ; (3)高原缺氧的“氧”: _________ ; (4)若“ ”表示一个氟原子,则“ ”表示(填化学符号)___。 (二)写出下列数字“2”的含义 (5)3Fe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3P2O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SiO2 (2)N2O (3)O2 (4)F2 (5)1 个亚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6)1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 2 个磷原子 【解析】 【小问 1 详解】 地壳中含量第一位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第二位的元素是硅元素,它们形成的化合物为二氧 化硅,二氧化硅中硅元素显+4 价,氧元素显-2 价,化学式为:SiO2; 【小问 2 详解】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氧化物中氮元素显+1 价, 氧元素显-2 价,故化学式为:N2O; 【小问 3 详解】 高原缺氧的“氧”是指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