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山东枣庄峄城区六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
案(部编版)
积累与运用。
1. 读拼音,写词语。
kānɡ kǎi
línɡ lì
ɡē da
tái xiǎn
zāo ɡāo
(
) (
) (
) (
) (
)
páo xiào
xuān rǎnɡ
dànɡ yànɡ
xiōnɡ yǒnɡ pénɡ pài
(
) (
) (
) (
)
【答案】 ①. 慷慨
②. 伶俐
③. 疙瘩
④. 苔藓
⑤. 糟糕
⑥. 咆哮
⑦. 喧嚷
⑧. 荡漾
⑨. 汹涌澎湃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慷慨: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比喻布施财富和布施智慧。
伶俐:解释形容人物机灵乖巧或是做事干脆利落。
疙瘩: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
问题等。
苔藓:苔藓一般指苔藓植物门。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高等植物,没有真根和维管组织的
分化,多生于阴湿环境中。
糟糕:其是一种形容词,用途广泛,指事情、情况坏得很,语境往往含有“恶劣的玩笑”的
意味。
咆哮:释义为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形容水的奔
腾轰鸣,十分猛烈。
喧嚷:释义为(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荡漾:意思是指飘荡;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
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貌 浑浊 全神惯注
C. 检阅 考察 大步流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积累与运用。
B. 毫迈 爆发 居高临下
D. 粉身粹骨 忘乎所以
A:“全神惯注”应改成“全神贯注”;
B:“毫迈”应改成“豪迈”;
C:正确;
D:“粉身粹骨”应改成“粉身碎骨”。
所以选 C。
3. 补全四字词语。
①天(
)之音
②错(
)相连
③(
)然大悟
⑤井然有(
)
⑥余音绕(
)
②. 综
③. 恍
④. 肖
⑤. 序
⑥. 梁
④惟妙惟(
【答案】
)
①. 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注意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正确书写即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成语的
积累,需要多阅读多学习。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错综相连: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的一些事物互相联系在一起。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4.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成转述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亮亮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不适应课堂环境造成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对水格外珍惜。这是缺水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毛主席宣读公告。 ②. 伯父笑着说,他小的时候,鼻子和我爸爸的一
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③. 亮亮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不适应课堂环境。#亮亮成绩下降是
不适应课堂环境造成的。 ④. 我们怎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呢?
⑤. 人们之
所以对水格外珍惜,是因为这是缺水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这道题考查学生缩句句子的能力。
学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缩句。缩句时要注意语法正确,不能够改变原句的意思。找出
“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以及把数量词、限定词等去掉。
把修饰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中央人民政府的”去掉即可。
(2)这道题考查学生直述句转换为转述句的能力。
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直述句改为转述句的转换方法如下:①标点符号的改变,
冒号要改为逗号,双引号要去掉,再加上句号;②把引语里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
“他”,把引语里的第二人称“你爸爸”改成第一人称“我爸爸”。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病因:“原因……造成的”句式杂糅,应去掉“原因”或“造成的”。
(4)这道题考查学生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能力。
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如下:首先,加反问词“怎”;其次,否定词“不能”变肯定词“能”;
再次,加语气词“呢”;最后,句号变问号。
(5)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的运用。
结合“对水格外珍惜”可知是结果,“是缺水区”是原因,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且是前果后
因的关系,所以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一组关联词。
5. 口语交际。
小刚:“喂!书我看完了,还给你!”
小强:“你把我的书弄脏了,你这个脏鬼!以后再也不借书给你看了!”
为了避免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请你重新设计他们的对话。
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小强,这是你借给我的书,我现在看完了,还给你,谢谢! ②. 不客
气。书上面有点脏,请你下次小心一点,别再弄脏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根据题干所提示的语境以及不同的人物身份,重新写出二
人的对话。注意说话可以和善一点。语言要通顺完整,不要有错别字。
6. 课内外内容填空。
1.古诗中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2.古诗中的道理: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3.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手捏_______________,向一匹猹
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_____________的人,有______________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______________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答案】 ①. 遗民泪尽胡尘里
②. 初闻涕泪满衣裳
③. 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
南朝四百八十寺
⑤.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⑧. 一柄钢叉
⑨. 尽力的刺去
【解析】
【分析】
⑥. 纸上得来终觉浅
⑩. 埋头苦干 ⑪. 拼命硬干 ⑫. 舍身求法
⑦. 项带银圈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识记。如果记不清,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复习
巩固。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题临安邸 林升 (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观书有感 朱熹 (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这句话选自鲁迅的《故乡》。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 1921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
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
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
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
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
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驳论文,最早于 1934 年刊
发,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篇驳论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
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
志。
阅读与理解。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
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
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
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
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
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
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7. “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中“丰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运用了
_______手法。
8. 读了选文第 1 自然段,我知道事物在夏天“生长”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9. 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者在选文的第 2 自然段写了人的成长。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些是看得见的长,有些
是看不见的长。看得见的长有(
),看不见的长有(
)(多选)
A.成了大学生
B.知识
C.跳班
D.能力
E.智慧
F.升级
11. 谈谈你对“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①. 草木多而密
②. 拟人
8. 夏天温度高
9. 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只能割掉喂牛
吃了。
10.
①. ACF
②. BDE
11.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增长知识、能力、经验,不能错过
时机,蹉跎岁月。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
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句子的特点,结合平时对于修辞手法的学习与理解进行判断选择。
“丰满”本来是指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本文指山上草木多而密。
“丰满”本身是形容人,这里形容山,由此可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上
草木多而密的特点。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可知,夏天“生长”速度快的原
因是温度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这句话“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是一句谚语,意思是说: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
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看得见”指的肉眼可见的事物,结合生活实际可知是 ACF;“看不见”指的是抽象的事物,
结合生活实际可知是 BDE。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 少年
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
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
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
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
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阅读理解。
攒钱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
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
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
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
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
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
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2. “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
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3.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
15.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渴望指为妈妈买一件衬衫的迫切愿望;忍耐指我一次次忍受着饥饿的煎熬。
13. 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
14. 短文记叙了“我”攒钱为妈妈买衬衫的事。
15. 文章表达了作者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词语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短文,结合文意来理解,“渴望”指的是
自己的美好而又急切的愿望“为妈妈卖一件衬衫”,而“忍耐”指的是自己忍受着饥饿,攒
钱来买衬衫。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从短文所写的事件来看,“我”懂得了母亲的不
易,懂得了用自己的力量来孝敬父母,关心父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成“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
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首先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股市所表达
的感情或所说明的道理。本文短文记叙了“我”攒钱为妈妈买衬衫的事,表达了作者孝敬父
母、关爱父母的感情。
短文。
①我家小巷的尽头有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
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
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③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权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
执顽强的生命力。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
自己,它知道: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
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种朴实。
④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
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
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可能
地挽留住雨露,它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的生存策略。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
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树而感动。
⑤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堆砖垛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
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十八年……他边走边自言自语:”你看这棵树,咋就那么耐活
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树,就是
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⑥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
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他们让我肃然起敬。我向那棵树深深地鞠了
一躬。
16. 联系上下文,理解“肃然起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根据文意,写出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读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这样表达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③段中”它知道: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
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