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班级开展“自强不息”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20 分)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 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 zūn(1)____循天道,刚毅坚 rèn(2)____,持之以 héng(3) ____,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yuán(4)____ 泉之一。 【答案】 ①. 遵 ②. 韧 ③. 恒 ④. 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 遵.循(zūn):遵照、遵守、遵从; 坚韧.(rèn):坚固而又有韧性; 持之以恒.(héng):长久地坚持下去; 源.泉(yuán):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源。 2.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名言、格言,不符合...“自强不息”主题的一项是( ) A.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C.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B. 不怨天,不尤人 D. 苦心人,天不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格言的理解。 A.“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句意是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 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 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B.“不怨天,不尤人”说的是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不抱怨天,不责怪人。符合“自强不息” 的主题; C.“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 失。告诉人们做事光明磊落,不要斤斤计较。与“自强不息”无关; D.“苦心人,天不负”意思是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
就吞并了吴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选 C。 3. 按提示默写与“自强不息”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1)天大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有了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坚定不移、奋斗不息的信念,终将会实现远大 理想;有了曹操《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老当益壮、自强不 息的意志,终将会谱写出人生的华美乐章。 【答案】 ①. 砚冰坚 ②. 手指不可屈伸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挂云帆 济沧海 ⑤. 烈士暮年(老骥伏枥) ⑥. 壮心不已(志在千里)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砚、伸、长、 沧、海、暮、骥、枥、已”等字要正确书写。 4. 班级内将组织一次围绕“自强不息”的演讲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的几个主题,哪一项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A.我的“中国梦” B.志当存高远 C.放飞青春梦想 D.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2)下面哪个人物的故事可以用来作为演讲稿的素材?请结合人物的相关故事来阐述理由。 若有其他备选人物,请填写在 D 项的横线上,并结合人物相关故事进行阐述。 A.简·爱 B.范仲淹 C.杨志 D.________。 【答案】(1)示例①:我选 B,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才会在遇到困 难时,抱定志向不松懈,志向可以助推人的成功,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示例②:我选 D,一个“自强不息”的人要敢为人先,敢于开拓进取,在时代的浪潮中,勇 立潮头,努力奋进,这样我们的民族方能生生不息。 (2)示例①:我选 A,简·爱从小寄人篱下,受尽折磨,但是,她内心坚强、自强不息, 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她年少时的自立自强还是在处理她和罗切斯特 之间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美好品格,都可以用来阐述“自强不息” 这一传统美德。 示例②:我选 D,保尔·柯察金。保尔的一生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是,他内心顽强、自 强不息,最终百炼成钢,成为一名钢铁般的战士,无论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还是他面临
疾病时的顽强不息,都可以用来阐述“自强不息”这一传统美德。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作答时,选择一个题目进行阐述,说出自己的理由。如选择“我的中国梦”,作为中华儿女, 要家国为自己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如选择“志当存高远”,少年自强并要树立远大的目 标,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又如选择“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候,也是应 当自强奋斗的时候,在美丽的时刻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如选择“勇做时代的弄潮儿”,青 少年要自强不息,当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当先,勇往直前,开拓进取,以青春之我、奋斗之 我踔厉奋发、勇毅前进。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根据题干信息是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活动,因此选择的人物需 有自强不息等性格特征。 A.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 被送到舅母家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后来辗转到罗伍德孤儿院就读,毕业 后任教两年。但她厌倦教学生活,结果被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为家庭教师。最后与庄园 主罗切斯特结婚。他们之间的爱情波折,表现了简·爱在维护妇女独立人格和争取男女平权 方面所作的努力。在简·爱看来,婚姻不应是商业的契约,而是心灵的自由结合。一个女人 活在世间,应该为争取独立自主、平等生活权利而奋斗,符合“自强不息”的活动主题。 B.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立志要做良相,济世为民。他读书异常刻苦,每日边读书边煮粥, 待第二天粥凉透了,用小刀在粥上面划个十字,朝吃两块,晚吃两块。因为他永不认输的心 态,终成仁人志士。符合“自强不息”的活动主题。 C.杨志出生将门,是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但 他一生坎坷多难,先是丢失花石纲,后又砍杀无赖牛二而被打入死牢,再后来又丢失生辰纲, 几经挫折,从当初拒绝落草,到归顺梁山,可谓命途多舛,但他从没有放弃梦想,特别是梁 山受招安后,杨志随宋江南征北战,颇有战功,他始终都在为他的梦想而奋斗不息。符合“自 强不息”的活动主题。 D.保尔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他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 苦,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阿尔焦姆·柯察金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 他后参加革命,到省肃反委员会工作等。他后因过度劳累等健康严重恶化,最后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在床上基本靠口述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他勇敢、坚强,拥有顽 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他的品质教育了无 数中国革命青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 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 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符合“自强不息”的活动主 题。 二、 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麝 吴宝华 ①那年金秋,我到大兴安岭脚下的阿尔木林场采风。 ②林场生活对于我这个报社记者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我觉得这里的一切新鲜、有趣、 奇妙,不知不觉就待到了深秋。 ③当我想告别大家回报社时,气温骤降,下起了大雪。 ④大家都劝我再待几天,等地面上的雪冻硬了再走,现在出山很危险。 ⑤我自然只有听从大家的建议。 ⑥这天晚上,因为下雪,大家都百无聊赖,便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⑦“请老马给咱们说个故事吧!”有人提议。 ⑧老马名叫马建军,59 岁,是林场年纪最大的职工,个子不高,健壮结实,国字脸上 满是岁月雕琢的刻痕。 ⑨马建军笑笑说:“我说一说麝吧。大家可别小瞧这种野兽,它们很有灵性的,我这一 生不止一次见过它们,其中有两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至今难忘。” ⑩“第一次是 50 年前,那年我九岁。我家住在离这里不远的阿里木村,村子不大,村 民大多忙时种田,闲时打猎,我家也一样。那年冬天,父亲闲着无事,便带我上山打猎。” ⑪“山林里白雪皑皑,动物在雪地上走过,就会留下脚印。父亲是经验丰富的猎手,他 看一眼雪地上的痕迹,就能判断是何种动物留下的。” ⑫“我们走了半天,在一处陡崖下的雪地上看到了一串新鲜的脚印,‘是麝!’父亲兴 奋地说,雄麝在生殖器和肚脐之间,都长着一个香囊,里面的麝香价格比黄金还贵,难怪父 亲见了十分高兴。” ⑬“我们立即沿麝的足迹追寻过去,走出 3 里多路,我们远远看到一只雄麝茕茕独行。
我们一起加快了脚步,那只雄麝大概意识到了危险,加快速度跑起来,但厚厚的雪绊住了它 的脚,我们与它的距离越来越近,雄麝慌不择路,竟然跑进了一个半弧形谷底。” ⑭“父亲抓住机会,半蹲着举枪瞄准,‘砰’的一声,那只雄麝翻身摔倒,父亲高兴地 跑过去。但是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那只雄麝艰难地立起上半身,头伸向腹部的香囊。 稍顷,它重重摔倒在地。父亲赶过去一看,枪打中麝的背部,它在弥留之际咬掉了香囊,吞 进腹中,父亲空欢喜一场。” ⑮说到这里,马建军顿了顿,喝了口东北老白干,擦擦嘴,接着说。 ⑯“另一次与麝近距离接触是在去年秋天。因为近年封山育林,严禁捕猎,所以野生动 物越来越多,我不止一次在山上看到麝,不过麝都很胆小,不等我靠近,它们早已逃之夭夭。 ⑰“那天我到山上巡查,听见一处沙坑里传出麝的叫声,我很好奇,急忙过去查看,只 见在一个深约三米的山坑里,有一只麝。这只麝应该是来喝水时,不小心摔下去的。山上这 类坑不少,都是夏天山洪冲出来的,现在是枯水期,下面只有浅浅一层水,坑沿滑溜,一不 小心就会掉下去。麝的弹跳能力不强,只能跃上两米多高,所以它跳不出这山坑。” ⑱“当我走到坑边时,那只麝睁着惊恐的眼睛看我,它呼呼地喘着气,大概已经尝试跳 了多次,但都无法上来。” ⑲“我知道麝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无论如何我得救它。怎么救呢?我犯了难,我没法 把绳子悬下去,吊它上来,更不能下去推它上来。这时,我看到坑边有一棵枯树,比碗口还 粗,我眼前一亮,想到了办法。我随身带着砍柴刀,于是就去砍那棵枯树。” ⑳“那棵枯树的木质已松脆,我砍了几刀就倒了下来,我削去一面树皮,把树拖到坑边, 小心地放下去,让削面朝上,就搭好了一座独木桥。” ㉑“麝的身手很敏捷,有了搭脚的地方,它踩着木头三两步就蹿了上来。” ㉒“我看着它向远处跑去,以为它一去不复返了,谁知它跑到一处陡崖边,忽然停了下 来,回头看看我,叫了两声,似乎在感谢我。我挥挥手:‘走吧,走吧,下次小心一点。’ 那麝突然低头,从前腿中间伸到香囊那里,然后,它把嘴里的东西吐在石头上,抬头向我叫 了两声,这才四蹄翻腾,向远处跑去。” ㉓“我过去一看,石头上豁然..是麝香。” ㉔马建军说完,感叹道:“谁说动物蠢,它们有时比人强哩!” ㉕大家听了都纷纷点头。 ㉖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听到这个故事,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 (选自《2021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5. 故事中的两只麝咬掉自己的香囊,它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6. 下面选项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由“国字脸上满是岁月雕琢的刻痕”这一肖像描写,可以推断作者这样刻画人物是为了 突出所讲故事历史悠久。 B. 第⑮段可以起到舒缓整个故事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还可以让人看出 马建军明显故意卖关子。 C. 因为马建军知道麝是保护动物,所以才救它。这一点可以推知马建军并不是一个真心保 护麝、爱护生命的人。 D. 第㉓段的“豁然”一词不仅写出麝的香囊在石头上很显眼,还表明马建军的恍然大悟以 及他对麝的肃然起敬。 7. 作者为什么以马建军的口吻来讲述故事?请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8. 小说结尾写道:“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听到这个故事,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请结合文意进行阐述。 【答案】5. 第一只麝是为了不让猎杀自己的猎人得到宝贵的香囊,以这样的方式表示对夺 命之人的憎恶。第二只麝是为了报答救自己的人,才将香囊咬掉送给救命恩人,以表谢意。 6. D 7. (1)马建军是个上了年纪,经历岁月洗礼的林场老职工,他的见识相对丰富,以他的口 吻来讲故事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这两个故事的时间跨度长、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由一个亲历的长者来讲述更合情合 理。 (3)用马建军的口吻讲故事,用“我”的视角来听故事,这样既形成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 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同时,读者可以跟着听故事的人一起思考。 8. 示例:人从随意猎杀动物到保护动物,这是时代在进步,也是人的认识在进步。//人可 以从动物的行为中反观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改善,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⑭段“父亲抓住机会,半蹲着举枪瞄准,‘砰’的一声,那只雄麝翻身摔倒,父亲高 兴地跑过去。但是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那只雄麝艰难地立起上半身,头伸向腹部的 香囊。稍顷,它重重摔倒在地。父亲赶过去一看,枪打中麝的背部,它在弥留之际咬掉了香
囊,吞进腹中,父亲空欢喜一场”可知,第一只麝是为了不让猎杀自己的猎人得到宝贵的香 囊,以咬掉香囊吞进腹中的方式表示对夺命之人的憎恶; 结合第⑰段“那天我到山上巡查,听见一处沙坑里传出麝的叫声,我很好奇,急忙过去查看, 只见在一个深约三米的山坑里,有一只麝。这只麝应该是来喝水时,不小心摔下去的”,第 ㉒段“我看着它向远处跑去,以为它一去不复返了,谁知它跑到一处陡崖边,忽然停了下来, 回头看看我,叫了两声,似乎在感谢我。我挥挥手:‘走吧,走吧,下次小心一点。’那麝 突然低头,从前腿中间伸到香囊那里,然后,它把嘴里的东西吐在石头上,抬头向我叫了两 声,这才四蹄翻腾,向远处跑去”可知,第二只麝是为了报答救自己的人,才将香囊咬掉送 给救命恩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谢意。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 “可以推断作者这样刻画人物是为了突出所讲故事历史悠久”理解不符合文意。结合第 ⑧段“老马名叫马建军,59 岁,是林场年纪最大的职工,个子不高,健壮结实,国字脸上 满是岁月雕琢的刻痕”可知,由“国字脸上满是岁月雕琢的刻痕”这一肖像描写,可以推断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是为了突出人物历经沧桑,见多识广; B. “还可以让人看出马建军明显故意卖关子”理解不符合文意。结合第⑮段“说到这里, 马建军顿了顿,喝了口东北老白干,擦擦嘴,接着说”可知,第⑮段可以起到舒缓整个故事 节奏的作用,也可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同时单独成段,也起到引出下文,激发作者阅读兴 趣的作用,表明马建军的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 C.“这一点可以推知马建军并不是一个真心保护麝、爱护生命的人”理解不符合文意。结合 第⑰段“那天我到山上巡查,听见一处沙坑里传出麝的叫声,我很好奇,急忙过去查看,只 见在一个深约三米的山坑里,有一只麝。这只麝应该是来喝水时,不小心摔下去的”,第⑱ 段“当我走到坑边时,那只麝睁着惊恐的眼睛看我,它呼呼地喘着气,大概已经尝试跳了多 次,但都无法上来”,第⑲段“我知道麝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无论如何我得救它”可知, 马建军不光是因为知道麝是保护动物才救它,还因为他是真心保护麝、爱护生命,才想着无 论如何也要救它;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结合第⑧段“老马名叫马建军,59 岁,是林场年纪最大的职工,个子不高,健壮结实,国
字脸上满是岁月雕琢的刻痕”,第⑨段“马建军笑笑说:‘我说一说麝吧。大家可别小瞧这 种野兽,它们很有灵性的,我这一生不止一次见过它们,其中有两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至今难忘’”可知,马建军是个上了年纪,经历岁月洗礼的林场老职工,他的见识相对丰富, 以他的口吻来讲故事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结合第⑩段“第一次是 50 年前,那年我九岁”,第⑯段“另一次与麝近距离接触是在去年 秋天”可知,文中所讲的两个故事的时间跨度长,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由一个亲历的年龄 大的人来讲述更合情合理; 结合第①段“那年金秋,我到大兴安岭脚下的阿尔木林场采风”,第②段“林场生活对于我 这个报社记者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我觉得这里的一切新鲜、有趣、奇妙,不知不觉就待到 了深秋”,第⑦段“‘请老马给咱们说个故事吧!’有人提议”,第⑨段“马建军笑笑说: ‘我说一说麝吧。大家可别小瞧这种野兽,它们很有灵性的,我这一生不止一次见过它们, 其中有两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至今难忘’”,第㉖段“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听到这 个故事,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可知,文章用马建军的口吻讲故事,用“我”的视角来 听故事,这样既形成了故事里面再有故事(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同时,也吸引读者,使读者可以跟着听故事的人一起思考。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与阅读启示。 结合第⑩段“第一次是 50 年前,那年我九岁”,第⑭段“父亲抓住机会,半蹲着举枪瞄准, ‘砰’的一声,那只雄麝翻身摔倒,父亲高兴地跑过去。但是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只见 那只雄麝艰难地立起上半身,头伸向腹部的香囊。稍顷,它重重摔倒在地。父亲赶过去一看, 枪打中麝的背部,它在弥留之际咬掉了香囊,吞进腹中,父亲空欢喜一场”,第⑯段“另一 次与麝近距离接触是在去年秋天”,第⑲段“我知道麝现在是国家保护动物,无论如何我得 救它”,第⑳段“那棵枯树的木质已松脆,我砍了几刀就倒了下来,我削去一面树皮,把树 拖到坑边,小心地放下去,让削面朝上,就搭好了一座独木桥”,第㉒段“我看着它向远处 跑去,以为它一去不复返了,谁知它跑到一处陡崖边,忽然停了下来,回头看看我,叫了两 声,似乎在感谢我。我挥挥手:‘走吧,走吧,下次小心一点。’那麝突然低头,从前腿中 间伸到香囊那里,然后,它把嘴里的东西吐在石头上,抬头向我叫了两声,这才四蹄翻腾, 向远处跑去”可知,小时候,老马的父亲在猎杀麝;现在,老马在保护、救助麝;据此得到 启示:人从随意猎杀动物到保护动物,这是时代在进步,也是人的认识在进步; 结合第㉔段“马建军说完,感叹道:‘谁说动物蠢,它们有时比人强哩’”可知,人们以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