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填写答案。
2.本大题共 11 小题,1—4 小题,6—7 小题,每题 2 分; 5 小题,8—11 小题,每题 3 分,
共 27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7 分)
一、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麾.下(huī)
窗棂.(línɡ)
A. 瞥.见(piē)
B. 汲.取(jí)
C. 广袤.(mào) 解剖.(pāo)
几.案(jī)
D. 困厄.(è)
【答案】C
强聒.不舍(ɡuō)
间.不容发(jiān)
自惭形秽.(huì)
抽丝剥.茧(b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C.解剖.(pāo)——pōu;
故选 C。
2. 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著名教学论专家杨启亮先生的话震撼心灵:“每每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写字,不
喜欢汉语言文学,不喜欢千古传诵的诗词歌赋,
无知于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看到黄河
一样,会
感慨却欲哭无泪,这真是令人心碎的语文教学的命运,因为语文是母语,母
语是母亲说的话……”
断流
断流
凄然
茫然
B. 凄然
D. 茫然
截流
截流
茫然
凄然
A. 茫然
C. 凄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茫然: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凄然:形容悲伤。根据后面的“无知”可知,
应用“茫然”。
第二空:断流:河床中水流断绝,水流不再接续。截流:堵截水流,使改变流向。根据前面
的“黄河”可知,应用“断流”。
第三空:茫然: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凄然:形容悲伤。根据后面的“欲哭无泪”可
知,应用“凄然”。
故选 A。
3.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2019 年 4 月 15 日,巴黎圣母院烈火冲天,举世震惊。②大火中,它的哥特式尖顶轰
然倒塌,拱顶上木制框架被烧成灰烬,三扇雍容华贵的彩绘窗也浴火无存。③在场的巴黎市
民纷纷屏息祈祷,希望大火退场。④据专家分析,这场大火产生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原因是
塔楼起火迅速蔓延至屋架造成的。
B. ②
C. ③
D. ④
A. 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病句辨析。
D.有误,④句,句式杂糅,可去掉“原因”或“造成的”;
故选 D。
4. 下面句子中空缺处,应填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只小鸭子,通身浅灰色羽毛,毛茸茸稚嫩可喜,不知怎么落了单,在水里慢慢游弋□
也有蜻蜓,振动着淡绿色透明的翅膀,在空中飞来飞去□映衬着满目的浮云□暗淡的天色,
叫人想起白石老人的小品画。
A. (1) ;(2) ,(3) 、
B. (1) 。(2) ,(3) 、
C. (1) ,(2) ;(3) ,
D. (1) ;(2) 。(3) ,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标点运用。
第一空:语意表述完整,应用句号。
第二空:与后句联系紧密,应用逗号。
第三空:“满目的浮云”与“暗淡的天色”是表并列的两个短语,应用顿号。
故选 B。
5. 下面对《行路难》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连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要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
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信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诗歌赏析。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蹻溪上
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
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而不
是表现“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故选 C。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各题。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
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
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
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
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
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
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
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
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
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
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
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
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
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
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
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 6 月 13 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
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
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
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6.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B. 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C. 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D.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 )
A.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B. 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
C. 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
D. 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
B. 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D. 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答案】6. C
7. B
8. B
【解析】
【6 题详解】
考查中心论点的查找。读文可知,本文首段引出论题:文化遗产。根据第②段中的“我们理
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可知,本段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根据第③段中的“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可知,本段论述了保
护文化遗产,就要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根据第④段中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
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可知,本段论述
的是保护文化遗产,就要让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生活。最后两段列举实例,证明了文化遗产
是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故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
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故选 C。
【7 题详解】
考查补充论据。根据本段中的“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
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可知,“成功尝试”指的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
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的尝试。
A.文化遗产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B.强调了政府层面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C.文化遗产通过网络传播平台走进人们的生活;
D.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接近了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故选 B。
【8 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根据第④段中的“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也是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可知本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 B。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各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前人之述备.矣
(嘱托)
(详尽)
C.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D.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0.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到达)
(国家)
A. 感极/ 而/悲者矣
B. 而/ 或长烟/ 一空
C. 先/ 天下之忧/ 而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 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 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谏友人。
【答案】9. D
10. C
11. A
【解析】
【9 题详解】
考查词语解释。
D.句意: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国,国
都;
故选 D。
【10 题详解】
考查断句。
A.正确断句为:感极而悲/者矣;
B.正确断句为:而或/长烟/ 一空;
D.正确断句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故选 C。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
A.全文的中心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抱
负,以及对友人的勉励。
故选 A。
【点睛】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
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
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
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
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
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
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
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
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
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
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
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2. 在下面横线上,用课文原句填空。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表明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出现的事物。
【答案】 ①.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 但愿人长久
③. 月是故乡明
④. 雪拥
蓝关马不前
⑤.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竞、蓝、醉、燕、畔”为易错字。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
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贬狄
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
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
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
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yù】:卖。
④仰:依赖、依靠。
⑤我曹:我们。
13. 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心好之( )
(2)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 )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15. “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可见杨继盛在番民心中很有威望。请写出番民“信爱”
杨继盛的原因。
【答案】13. (1)爱好、喜欢
(2)选拔、挑选
14. 于是告诉了哥哥,请求自己也能够跟着私塾老师一起学习。
15. 兴办教育,聘请塾师,教化子弟,资助学生。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
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