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期末
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试卷总分 100 分)
一、填空。(共 25 分)
1. 620 5 的积的末尾有(
【答案】
①. 2
②. 676
【解析】
)个 0;4 个 169 相加的和是(
)。
【分析】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
写在哪一位,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乘数末尾有 0 时,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 0
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加几个 0;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
算比较简便,据此解答。
3100
【详解】 620 5
169 4 676
620 5 的积的末尾有(2)个 0;4 个 169 相加的和是(676)。
【点睛】本题考查三位数出一位数的计算,熟练掌握并正确计算。
2. 用 5、8、2 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它们相差(
),它们的和是
(
)。
【答案】
①. 594
②. 1110
【解析】
【分析】要使组成的三位数最大,因此直接将 5、8、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组成一个三位
数即可;
要使组成的三位数最小,直接将 5、8、2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组成一个三位数即可;计算
它们的差,用减法计算;计算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
【详解】8>5>2,即用 5、8、2 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852,最小的三位数是 258;
852+258=1110;
852-258=594
即用 5、8、2 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它们相差 594,它们的和是 1110。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应熟练掌握 1000 以内数的大小比
较。
3.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根咽拭子约长 15(
(2)一桶花生油重约 5(
);
);
(3)戴一个口罩的时间约用 10(
);
(4)卡车载质量为 6000(
)。
【答案】(1)厘米##cm
(2)千克##kg
(3)秒
(4)千克##kg
【解析】
【分析】直尺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 1 厘米,由此可知,计量一根咽拭子的长度以
“厘米”为单位。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因此计量一桶花生油的重量、卡车载的质量以“千
克”为单位。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以秒为单位,根据实际数据可知,计量戴一个口罩用的时间以“秒”为
单位。
【小问 1 详解】
一根咽拭子约长 15 厘米。
【小问 2 详解】
一桶花生油重约 5 千克。
【小问 3 详解】
戴一个口罩的时间约用 10 秒。
【小问 4 详解】
卡车载质量为 6000 千克。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
据的大小,灵活选择。
4. 周末,爸爸晾晒衣服后准备去看儿子的足球赛,当他上午10:10 赶到体育馆时,足球赛
已经进行了 30 分钟,足球赛是上午(
)开始的。
【答案】9:40##9 时 40 分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爸爸赶到体育馆的时间减 30 分钟即可,依此计算并填空。
【详解】10:10-30 分钟=9:40,即足球赛是上午 9:40 开始的。
【点睛】熟练掌握时、分、秒时间的推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 比 400 多 67 的数是(
);400 比(
)多 67。
【答案】
①. 467
②. 333
【解析】
【分析】计算比 400 多 67 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400 比一个数多 67,求这个数,用减
法计算。
【详解】400+67=467
400-67=333
即比 400 多 67 的数是 467;400 比 333 多 67。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 用一根 24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 9 厘米的长方形,宽是(
)厘米;如果把它
围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
)厘米。
【答案】
①. 3
②. 6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铁丝的长度减去 2 个 9 厘米后,再除以 2 即可得到长方形的宽;
用铁丝的长度除以 4,即可得到正方形的边长,依此计算。
【详解】9+9=18(厘米)
24-18=6(厘米)
6÷2=3(厘米)
24÷4=6(厘米)
即用一根 24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是 9 厘米的长方形,宽是 3 厘米;如果把它围成一个正
方形,边长是 6 厘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以及根据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应熟记: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7. 三(1)班有 8 个同学在学校订午餐,三(2)班订餐份数是三(1)班的 3 倍,那么两个
班一共订了(
)份午餐。
【答案】32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三(1)班订餐的份数×3=三(2)班订餐的份数,三(2)班订餐
的份数+三(1)班订餐的份数=两个班订的总份数,依此列式并计算。
【详解】8×3=24(份)
24+8=32(份)
即两个班一共订了 32 份午餐。
【点睛】熟练掌握对倍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005 米
58 分米
1 千米
300 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05 米>1 千米>58 分米>300 厘米
【解析】
【分析】1 千米=1000 米,10 分米=1 米,100 厘米=1 米,依此将单位化统一后再比较并
排序即可。
【详解】58 分米=5 米 8 分米
1 千米=1000 米
300 厘米=3 米
即 1005 米>1000 米>5 米 8 分米>3 米
因此:1005 米>1 千米>58 分米>300 厘米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熟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 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总长度为 2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答案】5
【解析】
【分析】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等于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度和,再乘 2,即等于长方形的周
长,然后把单位换算成分米即可解答。
【详解】25×2=50(厘米)=5 分米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5 分米。
【点睛】熟练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用一根长 42 分米的绳子将一个边长是 7 分米的正方形围一圈,还剩下(
)分
米。
【答案】14
【解析】
【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再用绳子的总长减去正方
(分米)
形的周长,就是剩下多少分米,据此解答。
【详解】 4 7 28
42 28 14
用一根长 42 分米的绳子将一个边长是 7 分米的正方形围一圈,还剩下(14)分米。
(分米)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周长,熟记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钟面上分针指向 5,时针在 4 与 5 之间,这时是(
)时(
)分。
【答案】
①. 4
②. 25
【解析】
【分析】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把钟面分成 12 大格,时针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具体多少分
再看分针,分针走 1 大格是 5 分钟,5 乘分针走的大格数等于分钟数,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5×5=25(分)
钟面上分针指向 5,时针在 4 与 5 之间,这时 是4 时 25 分。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钟面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12. 60 毫米=(
)厘米 1 分 30 秒=(
)秒
3 米-24 分米=(
)
分米
6 千米=(
)米
180 分=(
)时
1 吨-400 千克=(
)
千克
【答案】
①. 6
②. 90
③. 6
④. 6000
⑤. 3
⑥. 600
【解析】
【分析】10 毫米=1 厘米,1 分=60 秒,1 米=10 分米,1 千米=1000 米,60 分=1 时,1
吨=1000 千克,依此换算并填空即可。
【详解】60 毫米是 6 个 10 毫米,也就是 6 个 1 厘米,即 60 毫米=6 厘米。
60 秒+30 秒=90 秒,即 1 分 30 秒=90 秒。
3 米=30 分米,即 3 米-24 分米=6 分米。
6 千米是 6 个 1000 米,即 6 千米=6000 米。
180 分是 3 个 60 分,也就是 3 个 1 小时,即 180 分=3 时。
1000 千克-400 千克=600 千克,即 1 吨-400 千克=600 千克。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单位之间的换算,熟记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题。(5 分)
13. 钟面上走得最慢的是秒针。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我们知道,一般钟面上有三根指针,即秒针、分针、时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
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也就是说由快到慢是秒针、分针、时针。
【详解】钟面上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最快的是秒针;故答案为×。
14. 1 吨棉花比 1000 千克铁轻。(
)
【答案】×
【解析】
【详解】略
15. 同学们做课间操,每人做一遍需要 5 分钟,4 个人一起做需要 20 分钟。(
)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每人做一遍课间操的时间=4 个人一起做一遍课间操的时间,依此
判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同学们做课间操,每人做一遍需要 5 分钟,4 个人一起做需要 5 分
钟。
故答案为:×
【点睛】熟练掌握对时间单位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 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 3 厘米,周长就增加了 12 厘米。(
)
【答案】√
【解析】
【分析】正方形有四条边,边长增加的厘米数乘 4 等于正方周长增加的长度,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3×4=12(厘米),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增加了 3 厘米,周长就增加了 12 厘米,原说
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认识。
17. 两个周长是 16 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 32 分米。(
)
【答案】×
【解析】
【分析】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则长方形的长为 2 个正方形的边长,宽为 1 个正方形
的边长。根据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解答。
【详解】16÷4=4(分米)
(2×4+4)×2
=12×2
=24(分米)
则长方形的周长是 24 分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三、选择题。(5 分)
18. 同学们参加“冬奥冰雪”体验活动,参加自由滑雪体验活动的有 188 人,参加冰壶活动
的有 270 人,参加自由滑雪体验的比参加冰壶体验的少(
A. 72
【答案】B
B. 82
)人。
C. 92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用参加冰壶活动的人数减参加自由滑雪体验活动的人数即可,依此
计算并选择。
【详解】270-188=82(人)
即参加自由滑雪体验的比参加冰壶体验的少 82 人。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减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 6□×4≈280,□里最大是(
)。
A. 8
【答案】B
B. 9
C. 6
【解析】
【分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应将两位数估成整十数再进行计算,依此选择即可。
【详解】70×4=280,即 6□应接近 70,即 6□×4≈280,□里最大是 9。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 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 8 秒,照这样,他从一楼走到六楼用(
)秒。
A. 16
【答案】B
【解析】
B. 20
C. 24
【分析】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 8 秒是指走了(3-1)个楼层用了 8 秒,由此求出走一个
楼层所用的时间,再由他从一楼走到六楼知道是走了(5-1)个楼层间隔,进而求出答案,
据此解答。
【详解】8
(3
1
)
8 2
)
4(
秒
1)
(6
4
5 4
)
20(
秒
小明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 8 秒,照这样,他从一楼走到六楼用(20)秒。
故答案为:B
【点睛】求出走一个楼层所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另外注意楼层数=楼层数-1。
21. 三(1)班有 33 人订了《数学文化故事》,有 28 人订了《智慧语文》,全班每人至少订
了这两种课外读物中的一种,其中 19 人两种都订了,三《1》班有(
)人。
A. 61
【答案】B
【解析】
B. 42
C. 52
【分析】订《数学文化故事》的人数+订《智慧语文》的人数-两种都订的人数=三《1》
班的总人数,依此列式并计算。
【详解】33+28-19
=61-19
=42(人)
即三《1》班有 42 人。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集合问题的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 把一根电线平均分成 5 段,其中 2 段是这根电线的(
)。
A.
1
2
【答案】C
【解析】
B.
1
5
C.
2
5
【分析】根据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可知,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段数,分子表示取其中的段数,
依此选择。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把一根电线平均分成 5 段,其中 2 段是这根电线的
2
5
。
故答案为:C
【点睛】熟练掌握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四、计算。(29 分)
46 0
23. 口算。
400 40
300 5
4 3
8 8
【答案】360;0;2500;2400;
3 23
3
2
5
5
500 5
120 450
5
7
3
7
399 6
589 106
798 504
60;69;570;700;
7
8
【解析】
;300
;1;
2
7
【详解】略
24. 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487 5
※806 376
【答案】2435;1809;2960;
603 3
※566 238
370 8
430;804
【解析】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
哪一位,哪一位上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乘数末尾有 0 时,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 0 前面
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加几个 0;三位数加法: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上进 1,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加上进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