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6 分。) 第Ⅰ卷(选择题) 1. 下面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横线上应该补充的内容是 文明名称:古巴比伦文明 出现时间:公元前 19 世纪~前 16 世纪 著名人物:汉谟拉比 文明发源地:________ A. 黄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答案】B 【解析】 B. 古代两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 起中央集权奴隶制国家,B 项正确;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长江流域,排除 A 项;古印度文 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 C 项;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2010 年印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对年轻夫妇被他们自己的亲人处死。理由是:他们不是 同一个等级,却成为夫妻。这个人间悲剧的产生根源于( ) A. 佛教教规 B. 种姓制度 C. 分封制度 D. 城邦制 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 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根据“他们不是同一个等级”可 知与这个人间悲剧的产生有关的是种姓制度,B 项正确;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排除 A 项; 分封制度是中国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 C 项;城邦制度不是古印度的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这一历史事件是
A. 巴比伦王国的扩张 C. 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B. 马其顿王国的东扩 D. 亚历山大东征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压力山大进军路线”可知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亚历山大东 征,D 项正确 ;巴比伦王国位于西亚地区,并未进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活动,排除 A 项; 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的东征,与马其顿王国无关,排除 B 项;阿拉伯帝国的的崛起在公元 7 世纪,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 古罗马历史悠久,下列有关古罗马不同发展阶段的名称,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罗马城——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城——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西罗马帝国 C. 罗马城——罗马共和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 D. 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详解 自公元前 1000 年,意大利半岛上形成许多城邦;罗马城邦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 畔。公元前 509 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 27 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4 世 纪末,罗马帝国分裂;476 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D 项排序 正确,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某同学要编写一份“古希腊建筑成就”的手抄报。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是
A. 大竞技场 B. 万神庙 C. 帕特农神庙 D. 引水道 工程 6. 现在世界选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该历法的基础是 A. 苏美尔人的阴历 C. 中国的夏历 【答案】5. C 6. D 【解析】 【5 题详解】 B. 古埃及的太阳历 D. 罗马人的儒略历 依据所学可知,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 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C 项正确;大竞技场、万神庙、引水道工程都是罗马的代表性建筑, 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6 题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 法,称“儒略历”。为纠正每年将近 6 小时的误差,采取每 4 年增加 1 天的办法进行调整, 即每逢被 4 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 2 月份增加 1 天。4 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 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D 项正确;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 制定了阴历,一年 354 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但苏美尔人的阴 历不是公元纪年的基础,排除 A 项;古埃及人依据每年七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 升起,尼罗河就会涨水的规律,制定了每年 365 天的太阳历,但这也不是公元纪年的基础, 排除 B 项;中国的夏历,是夏朝制定的历法,意味着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有了较高的水平, 但夏历也不是公元纪年的基础,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历史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和印证历史。下图《克洛维受洗》集中反映了 A. 希腊人和日耳曼人的融合 B. 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的结合 C. 法兰克统治者与教会的结合 D. 无条件赏赐与有条件分封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克洛维受洗》”可知是克洛维接受基督教是事情。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是源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是法兰克王权与教权开始结合的标志,C 项正确; ABD 项在“《克洛维受洗》”中没有体现,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8. “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 他们有权力驱逐。”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 ) A. 实行分科教学 B. 满足世俗需要 C. 培养基督教士 D. 拥有自 治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有权力驱逐” 可以得出,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可以自主决定教学和管理,具有自治权力,故 D 项正确。AB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9.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转折点"解释正确的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C.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 B. 进入奴隶社会 D. 进入封建社会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向中国唐朝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的改革,使日 本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加 强了中央集权制是大化革新的影响,排除 A 项;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是大化革新的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B. 基督教产生于 1 世纪 C.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D. 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而 观点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属于观点,D 项正确;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基督教产生于 1 世纪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A 项、B 项;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属于历史史实,与 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1. 中世纪时期,担当起沟通东西方文明,并为计算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A. 古罗马人 B. 阿拉伯人 C. 古印度人 D. 古埃及 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担当了沟通东 西方文化的角色。古代世界,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 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奔波于欧 亚大陆之间,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 项正确;古罗马人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古印度人 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古埃及人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 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 关系和契约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租地农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B. 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繁盛 C. 契约关系双方是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 D. 租地农场直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 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 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可知,在农业方面也出现了雇佣关系,14 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 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 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农产品和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反映 出租地农场的出现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之一,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庄园 经济,排除 B 项;材料反映这种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土地所有者和租地农场主,没 有农业工人,排除 C 项;“直接”的说法错误,当时并没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 14-16 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相信人的力量,提倡思考问题要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 发。主要是因为 A. 西欧乡村行政事务权力发生转移 B. 教会“神权至上”的理论广泛传播 C.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凸现了人的作用 D.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4-16 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得到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 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从而兴起了一场影响深 远的文艺复兴运动,因此题干中“新兴的资产阶级相信人的力量,提倡思考问题要从人出发, 而不是从神出发”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凸现了人的作用,C 项正确;西欧乡村行政事务 权利发生转移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 A 项;教会“神权至上”理论 的广泛传播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的愿望背道而驰,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阻碍作 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繁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反对封建教会文化 的天然素材,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的看待、评价历史。如果 以这种角度看待殖民扩张,应该是 A. 带着血泪的进步 B. 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 给亚非拉造成了无尽的灾难 D. 冲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的看待、评价历史。如果以这种角 度看待殖民扩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史观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客观的评价历史。 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早期的殖民扩张,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世界 市场的扩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的进步,因此是“带着血泪的进步”。A 项正确。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给亚非拉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冲击了欧洲封建制 度,都只是从一个方面来分析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5. 从下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暴力冲突是革命的唯一方式 B. 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C. 共和制得以确立 D. 革命具有曲折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可以看到“内战”“共和”“复辟”的信息,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 有曲折性,D 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了以战争暴力方式还有宫廷内变的方式,如“光 荣革命”,排除 A 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后成功了,排除 B 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君主立宪制国家,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美国独立战争年代尺,请你帮他完成空白处的内容( )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C. 约克镇战役 D. 萨拉托 加大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75 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7 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这是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D 项正确;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独立的导火线,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通过《独立宣言》, 约克镇战役是 1781 年,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17. 下面对下图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级会议的召开 B. 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C. 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 是法国大革命的转折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 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B 项正确;三级会议的召开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A 项; 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是雅各宾派上台执政,与图片不符,排除 C 项;法国大革命的转折点 第一个是路易十六世出逃,第二个是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的垮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8.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制宪会议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利封建地租,基本完成了“破旧”工 作,它的主要任务还有“立新”。这里的“立新”首先体现在. A. 攻占巴士底狱 C. 惩办路易十六 【答案】B 【解析】 B. 颁布《人权宣言》 D. 打退反法联军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
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体现了法国大革命 的“立新”,故 B 正确;ACD 是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破旧”工作,故 ACD 错误。综上故选 B。 19. 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 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讴歌人的理性、追求人的解放,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 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C. 君主专制已经衰落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B. 民主自由普及民间。 D. 贵族平民趋于平等 【详解】依据材料“18 世纪前半期”可知,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依据材料“开始热衷于参加 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结合所学可 知,18 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思 想大大解放,因此出现材料现象,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排除 B 项; 18 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加强,排除 C 项;贵族平民趋于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点睛】 20. 这是 19 世纪初英国漫画《它究竟能跑多快?》,对图中人物对话解读正确的是 A.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火车 C. 火车最初受到人们质疑 B. 铁路运输的优越性显现 D. 英国已经成为工业国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