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天津市东丽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 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Ⅰ卷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石蜡熔化 C. 酒精挥发 D. 湿衣晾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 A 正确; B、石蜡熔化,只是石蜡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B 不正确; C、酒精挥发,酒精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C 不正确; D、湿衣晾干,只是水分子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 D 不 正确。故选 A。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l C. O D. Fe A. Si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氧、硅、铝、铁、钙等,因此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元素。故选 C。 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读取液体体积
B. 滴加液体 C. 检验装置气密性 D. 点燃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 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 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査装置气密性时,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 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 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 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B. 2N C. CO D. Mg A. H 【答案】D 【解析】 【分析】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元素有可能是金属单
质、某些固态非金属例如 C、P、S、Si 等 【详解】A、H 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 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该符号是氮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 该符号是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Mg 属于金属元素,可 表示镁元素,表示一个镁原子,还能表示镁这一纯净物,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D。 5.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臭氧 B. 新鲜空气 C. 水泥砂浆 D. 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臭氧由同种物质 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B、新鲜空气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水泥砂浆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 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睛】解答此题主要看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6. 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B. H2O2 C. H2CO3 D. SO2 A. 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C、碳酸由碳酸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分清楚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什么分子构成。
7. 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 合价为( ) A. +2 【答案】D 【解析】 B. +3 C. +5 D. +6 【详解】钠的常见化合价为+1,氧的常见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 为零,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2×(+1)+X+4×(-2)=0,所以 X=+6。故选 D。 8.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 细铁丝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C.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冷而干的烧杯罩在 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感到发烫,选项 A 正确; B、因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所以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 B 不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 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才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 C 不正确; D、因为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所以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应该产生大量白烟, 不会生成雾,选项 D 不正确。 故选 A。 9. 磷元素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为 15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原子核外有 15 个电子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g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所以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15, 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中间的汉字指元素名称,元素的命名习惯可知磷元素的名称含有 “石”字旁,为非金属元素,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磷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15,磷原子原子 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外由 15 个电子,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元素周期表一个单元格正下方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1,一般省 略不写,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0. 已知 A+3B=2C+3D 中,已知 2.3gA 跟 4.8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4.4gC。又知 D 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 18,则 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B. 46 C. 92 D. 96 A. 23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 D 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 A 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 x, A + 3B = 2C + x 2.3g 3D 3 18  2.7g 则 2.3g 2.7g = x 3 18 ,解得 x=46,故选 B。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 11. 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压强增大,气体分子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速度越快,故选项 A 解释正确; B.夏季在校园里闻到阵阵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 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 B 解释正确; C.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 质不同,故选项 C 解释正确; D.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 D 解释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 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B.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单质 C. 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答案】AC 【解析】 【详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故选项 A 说法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 B 说法 错误;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 C2H5OH,故选项 C 说法 正确;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如硫酸铜中硫元 素化合价为+6 价,故选项 D 说法错误。 故选 A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合价的原则、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13. 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 A 比较火焰各层 温度高低 B 检验收集到的氢气纯度 D 观察反应前后质量变化 C 检验氧气是否已 经收集满 B. B C. C D. D A. A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过程中木条由外向内碳化程度依次减弱,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 低,该选项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一致; B、氢气验纯时,拇指移开,根据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氢气是否纯净,该选项实验设计与对 应的实验目的一致; 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该放在集气瓶口,该选项实验设计与对应 的实验目的不一致; D、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说明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 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一致。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 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 汽油与酒精——闻挥发出的气体气味 B. 二氧化锰与氧化铜——观察固体的颜色 C. 水与澄清石灰水——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D. 氮气与二氧化碳气体——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 【答案】BD 【解析】 【详解】A.闻挥发出的气体气味,有酒的气味的是酒精,有汽油味的是汽油,可以鉴别汽 油与酒精,故选项 A 说法正确; B.二氧化锰与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用观察固体的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 B 说法错 误; C.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与水反应物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 C 说法 正确; D.氮气与二氧化碳气体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 故选项 D 说法错误。 故选 B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 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5. 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其分解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1:2 B. 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1:2 C. 46g 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 2g D. 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定条件 HCOOH H +CO 2 2  。 【详解】A、甲酸化学式为 HCOOH,甲酸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 2=1:1 ,故 A 不正确; B、乙是 CO2,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  12: 2 16 =3:8 ,故 B 不正确; 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