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某班举行“走进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 某同学负责“神奇的汉字”版块,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
A. 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泥.(ní)塑、拘泥.(nì)。
B. 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唠.(láo)叨、侍.(shì)候。
C. 应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例如:“不屑置辨”应为“不屑置辩”,“另请高名”应
为“另请高明”。
D. 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千钧之力”不要写成“千均之力”,“无精打
彩”不要写成“无精打采”。
【答案】D
【解析】
【详解】D.“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无精打采”的书写是正确的,“无
精打彩”书写有误;
故选 D。
2. 某同学负责“认识文化遗产”版块,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
的一项(
)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湘绣的历史___①___,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它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作色,
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通过针、线将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走兽、字画
等多种艺术___②___,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___③___。
A. ①源远流长 ②融会贯通 ③栩栩如生
B. ①源远流长 ②豁然贯通 ③惟妙惟肖
C. ①追本溯源 ②融会贯通 ③惟妙惟肖
D. ①追本溯源 ②豁然贯通 ③栩栩如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一空,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根据前面的
“历史”可知应用“源远流长”。
第二空,融会贯通: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豁然贯通:指一
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根据前面的“多种艺术”可知应用“融会贯通”。
第三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
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根据前面的“绣品”可知应用“栩栩如生”。
故选 A。
3. 看完《经典咏流传》后,几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了以下句子,你认为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 一位 74 岁的老人,为我们唱了《青玉案·元夕》。他的歌声不仅将我们带进了辛弃疾的
内心世界,还融入了自己深切的情感。
B. 孩子们演唱了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的《新学堂歌》,他们天籁般的声音在眼前
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C. 在黄绮珊高亢纯净的《陋室铭》的歌声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
安贫乐道的情趣。
D. 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演唱《将进酒》,带着我们一起跨越千年,与李白共品“黄河
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境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语序不当,应为:不仅融入了自己深切的情感,还将我们带进了辛弃疾的内心世
界;
B.“他们天籁般的声音在眼前激荡回旋”搭配不当,应把“眼前”改为“耳边”;
C.缺少主语,去掉“在……中”或“让”;
故选 D。
4. 某同学在编辑“经典人物”这个栏目时,引用了余秋雨评价苏轼的一段话,但他不小心
打乱了顺序,请你帮忙排序(
)
①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
②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③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④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⑤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
生。
⑥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
和升华。
A. ⑤①④②③⑥
B. ①④②③⑤⑥
C. ①④③②⑥⑤
D. ⑤⑥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排序。
①句亮明作者观点,应为首句。
④句中的“而是”与①句中的“不是”构成了语义上的并列,应为次句。
③句中的“这一过程”指的是④句中的“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应为第三句;
②句中的“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照应③句中的“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应为第
四句;
⑥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②句中的“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应
为第五句。
⑤句是苏轼经过生活磨砺后的最终改变与结局,应为末句。
故排序 为:①④③②⑥⑤。
故选 C。
5. 某同学在设置“经典常识”这个版块时,对文学文化常识做了以下归纳,其中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小寒,是冬季的第 5 个节气,它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
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B. 《春秋左氏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
书,同时它也是一部散文巨著。
C. 与“令”字有关的敬辞一般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称呼对方的
父亲,“令堂”称呼对方的母亲,“令爱”称呼对方的儿子。
D. 《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全剧分为五幕,写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C.“令爱”称呼对方的女儿,不是儿子。对方的儿子称为“令郎”。故选 C。
6.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引用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
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2)12 月 3 日,中国足协宣布李霄鹏成为中国男足新一任主教练。在中国队出线世界杯决
赛机会渺茫的情况下,李霄鹏成为足协教练,用《出师表》中一句话形容,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人生自古谁无死
②.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 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汗、际、
奉。
综合运用(6 分)
7. 相识犹在昨天,离别却又在即。某班举行“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温馨赠言】
同学们都在互写赠言,请按要求答题。
①下列对“赠言一”内的字体及字体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体楷书 点画丰厚饱满 B.欧体楷书 笔画游丝连绵
C.隶书
笔画蚕头燕尾 D.隶书
整体空灵飘逸
②根据“赠言二”的特点仿写句子,将“赠言三”补充完整,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好回忆】
同学们准备编写一本名为“岁月如歌”的班史纪念册,某同学准备用右图做它的封面,请你
说说封面中“图标”的含义。
【答案】(1)
①. A
②. 青春,如一朵寒梅,我们只有经历风雪的考验,它才能散
发最沁人的芬芳。(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
正确即可。)
(2)此图标图画为一艘扬帆起航的船,旁有文字“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寓意同学们毕
业后志向远大,奋发向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赠言一笔画清晰,并无连绵之意,排除 B 项;
赠言一字体端正,平和典雅,不符合隶书“蚕头雁尾”的特点,排除 C 项;
“整体空灵飘逸”是行书的特点,排除 D 项;
赠言一笔画丰厚饱满,应为颜体楷书;
故选 A。
②考查仿写。开放类试题,与赠言二格式相同,语义相关即可。
示例:青春,如一只飞鸟,我们只有不断振翅,它才能飞向美好的未来。
【小问 2 详解】
考查图文转换。
看图可知,图中画面是一只扬帆起航的船,正迎着风浪奋力向前;帆船上方有四个小字“乘
风破浪”,有四个大字“扬帆远航”。寓意着同学们毕业以后的人生不如同画面中的帆船一
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直驶向梦想的远方。
二、阅读与理解(共 44 分)
山川大河,小桥流水,祖国山水或壮美辽阔,或秀丽悠然。观之可怡情,赏之可养性。下面
是一组与山水有关的文字内容,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的任务。
(一)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荡山次韵
杨旦①
鬼斧何年凿地灵,四围山色染衣青。
乍登绝 ②心犹怯,刚脱尘踪眼倍醒。
花卉一屏初灼灼,风尘双鬓未星星。
兹游足慰平生愿,醉倚禅床月满庭。
【注释】①杨旦:字晋叔,号偶庵,此诗写于被贬温州府时期。②绝 (yăn):极高的山
峰。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鬼斧何年凿地灵”的意思是大自然什么时候用超人的力量开凿出灵秀也,表现了诗人
对大自然神力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B.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人与山色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C. “灼灼”,运用叠词,描写雁荡山的花卉盛开,突显了雁荡山绚烂明亮的美景。
D. “双鬓未星星”写出了诗人的两鬓已是多如星星般的白霜,表现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
悲哀。
9. 游历雁荡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探究诗人情感
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8. D
9. 诗人初见雁荡山,赞叹其鬼斧神工;登上绝 ,心中有怯意;当自己
抛开世俗时,诗人内心苏醒;雁荡山的美景让诗人忘却被贬谪的苦闷,觉得满足了平生所愿。
【解析】
【8 题详解】
D.“风尘双鬓未星星”意为:虽然风尘沾染了双鬓,但却无一点苍白之色,并不是说诗人
的两鬓已是多如星星般的白霜。这句诗表现了作者看到雁荡山美丽风景后的喜悦之情,自己
虽然被贬,年犹未老,还可东山再起,再造功业的豪情。并不是“表现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
的悲哀”。故选 D。
【9 题详解】
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首段写自己初见雁荡山,“鬼斧何年凿地灵”包含了作者对雁荡山的赞美,赞美其如同鬼斧
神工一般。
“乍登绝 心犹怯”写自己刚登上绝 后的感受,一个“怯”字表现了作者此时的胆怯之
意。
“刚脱尘踪眼倍醒”,作者登上了绝 ,脱离了尘俗,“眼倍醒”是说因登上极高之处,所
以看得清,看得远。联系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倍醒”的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登高远望,
被贬的郁闷一扫而空,内心苏醒,知道自己年犹未老,还可以有一番作为。
“兹游足慰平生愿”表达了作者的平生所愿得到满足之后的愉悦之情。这次游玩足发安慰我
的平生所愿了。“醉倚禅床月满庭”,作者因景而乐,因乐而醉,满心的愁绪在满院的月色
里消解无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①仲秋望②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
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③曰:“盍④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
荒陬⑤中一丘一壑;子厚⑥谪居,幽寻⑦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
蟠结⑧,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山者
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
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⑨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
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避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
构架鸠工以自标揭⑩,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
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⑪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①癸亥:乾隆八年(1743)。②望:月亮圆的那一天为“望日”,通常指阴历每月
十五日。③鲍甥孔巡:鲍孔巡,人名,方苞的外甥。④盍:何不。⑤荒陬(zōu):荒凉偏远
之地。⑥子厚:指柳宗元。⑦幽寻: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⑧蟠结:盘曲纠结。⑨疮
痏(wěi):疮疤。蹶(jué)然:惊动,扰乱(内心)。⑩构架鸠工以自标揭:聚集工匠建造
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⑪一:完全。⑫修士:品德高洁的人。
10. 下面是某同学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字典中“反”有以下几个常用义项:①背叛,抗拒;②与原来的不同;③回击,回过头
来;④通“返”,返回;⑤类推。文章中“越二日而反”的“反”应为义项④。
B. “幽寻以送日月”中的“以”与“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中的第二个“以”
意思一样。(《送东阳马生序》)
C. 成语“惟妙惟肖”中“肖”的本义为“相似,相像”,据此可类推“欲雕绘而求其肖似”
中的“肖”也为此意。
D. 对偶互训法即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竟思相关或相对,文中“盖至此,则万感绝,百
虑冥”此句中,依据“绝”的语境义,可推断“冥”的大意为“消失”。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B.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C.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D.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13. 选文写雁荡山,却不断提到浮山、摄山、飞来峰等山,这是什么写法?对于雁荡山,作
者写到有两个独到的体会,并认为其中有“守身涉世之学”,请任选作者的一个体会,说说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守身涉世之学”。
【答案】10. B
11. C
12. 知晓(或“明察”)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坚守德行、处理世事的学问,圣人贤哲成
就自己、成就外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了解了。
13. (1)对比。
(2)参考示例一:我选择的是作者的第一个体会。作者认为雁荡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
至于今”“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是因为其“壁立千仞”“所处僻远”,其中蕴含着
这样的道理:一个人要坚守本心,必须远离世俗的环境,不为浮名所累。
参考示例二:我选择的是作者的第二个体会。作者认为,雁荡山“岩深壁削”,令人在不知
不觉中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使人的本心与天地精神完全相连,其中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一个人要有肃穆宁静端正的本心,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B.“幽寻以送日月”意思是: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以:介词,来,表目的。“生以乡人
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意思是: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