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相比往年,今年的中高考“姗姗来迟”,新冠.(guàn)肺炎疫情肆虐,南方洪涝灾害泛 滥,考生的考试生活可谓一波三折,跌宕.(dàn)起伏。 B.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坚韧.(rèn)不拔的斗志和迈 着铿.(jiān)锵步伐奔小康的决心。 C. 黄与绿主宰.(zhăi)着,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 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D. 中国 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8 名队员登顶“地球之巅.(diān)”,为珠峰“量身高”。 世界最高峰峰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白雪的映衬下熠.(yì)熠生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新冠.(guàn)——guān,跌宕.(dàn)——dàng; B.铿.(jiān)锵——kēng; C.主宰.(zhăi)——zǎi; 故选 D。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 )。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 )。最直接表达这 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 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 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 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 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看来, ,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 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 ),有如谦谦君子 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 莲子。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 B. 毫不掩饰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C. 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 D. 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4.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荷花的美丽与内涵 B. 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 爱 C. 人们喜欢荷花的原因 【答案】2. B 【解析】 3. C 【2 题详解】 4. B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D. 荷花给人带来的美妙的感受 第一处,毫不掩饰:完全不加以遮掩、矫饰。毫无保留:一点都没有剩余。指全盘托出。从 语意“对荷花的喜爱”看,应用“毫不掩饰”。 第二处,独领风骚: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 突出,最为优秀。根据语境“在于成片的气势”应选“一枝独秀”。 第三处,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 形容暴露得彻底。此处用“淋漓尽致”的前种意思。 第四处,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语境除了有“与众不 同”的意思,更强调其“超乎寻常”故选“卓尔不群”。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 “以”;二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据此,C 项修改最恰当。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填充语句的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考虑。由上文“自古以来入诗、入文、 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可知,荷 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根据下文的“一是因为”“二是因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 知,下文是介绍荷花得到喜爱的原因。故应填“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故选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B。 5.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中了的就成为了秀才,可以到县府中担任 师爷,或担任私塾老师。 B. 我国的传统节日或与文人雅士有关,或有神话传说故事。如清明与介子推有关,端午与 屈原有关,冬至与白居易有关,乞巧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 C. 古人称“愚”是谦指自己不聪明,“卑”一般指地位卑微,“鄙”是谦指自己品行不好。 D. 我国有多个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注重仪式感,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如端午的赛龙舟, 中秋的赏月,春节的贴春联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院试考中了的就成为了秀 才; B.“冬至与白居易有关”有误,白居易只是写过几首与冬至有关的诗; C.“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故选 D。 综合运用 【甲】 明朝末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 榷》。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 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 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务,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 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 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 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 《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 永垂不朽。 【乙】 他在轮椅上坐了 40 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 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他就是“宇宙之王” 史蒂芬•霍金。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1963 年,21 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 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医生曾诊断身患 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下来,还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公认的科学巨人。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 活强者。在一次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问他:“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 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您失去太多了吗?”霍金微笑着用他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 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 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 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 衷的敬意。 6. 通过【甲】文谈迁的故事概括出一个标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给【乙】文概括出标 题,要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形 成对联。 上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下联: 7. 下列能够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语句有( ) ①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②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④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6. 示例:轮椅推不倒的意志 7. A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总体是偏正的结构,“厄运打不垮”修饰“信 念”。然后“厄运打不垮”本身又是个主谓结构。结合材料乙中的“1963 年,21 岁的霍金 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 禁锢在轮椅上”可知,霍金因为生病,只能长期坐轮椅。根据材料乙中的“我的手指还能活 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 一颗感恩的心……”可知霍金的顽强乐观。据此可拟写下联为:轮椅推不倒的意志。 【7 题详解】 ①我相信人生会有二百年,那自然要游泳击水三千里,抒发了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豪情壮 志。 ②表现的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争取。 ③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透露出了深藏 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④老牛自己清楚自己已到暮年,不需要别人鞭打催促他自己就会奋力向前。表现了自强不息, 昂首奋进的人生态度。 ⑤费尽心机耍弄聪明,反而算掉自己性命。 ⑥命里面要来的挡都挡不住,命里面没有的强求也是无济于事,什么都要随其自然。 ②句⑤句意思是用尽心机耍弄聪明,反而算掉自己性命。⑥句和②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都 表现了听天由命的态度,是消极的。①③④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选 A。 8. 古诗文默写 为下面文段补全诗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所学的古今诗文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自 强不息在毛泽东笔下是信心: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李白笔下是奋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刘禹锡笔下是坚韧与新生:②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范仲淹笔下是心怀天下: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本题中“济”“沧”“畔”“忧”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二、阅读与鉴赏(共 40 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阅读后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 《水调歌头》一词的上阕用“我欲”“又恐”“何似”来体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 起伏,从对月宫的_____________,到犹豫不决,再到对人间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 【链接诗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①,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酒贱②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③,中秋谁与共孤光④。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世事一场大梦:此处用典,“大梦”化用《庄子•齐物论》中“且有大觉,而后知 其大梦也”及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②贱:质量低劣。③ 妨:遮蔽。 ④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背景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 山东诸城)。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在《宋词精品》中被关立勋认为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1080 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 望” 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 10.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链接诗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两首词的下阕中, “月”都成了苏轼笔下的抒情载体,请试分析两首词借“月”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答案】9. ①. 向往 ②. 热爱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月”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 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借“月”表现了词人中秋明月无人共赏的 孤独、落寞和悲苦的情感。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 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 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 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 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 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 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告诉我 们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 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另外词中写月的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 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也体现了作者 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西江月》中“月明多被云妨”意思是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这里“月明”句隐喻小 人当道,君子遭谗。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 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该句包含的 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 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 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 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 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 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注释】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 稿:(著作)写完。 11.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2. 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B.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C.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D.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答案】11. B 12. B 13. 每写成一篇文章,都要粘稿于壁,每天常看,看熟悉了就删去十余字。 14. 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解析】 【11 题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的“而”表承接。 A.表修饰; B.表承接; C.表并列; D.表转折;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十天之后,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的内容时,这才算完成给人看。 “旬日以后”是时间限制,“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划分为: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 脱稿示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 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 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 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 词来疏通句子。 重点词:成,写成;于,在;视,看;去,删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因为代词一般指代前面的内容,句中的“此”即是题干所说的“法”。 理解可知,指前面的“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这一概括性的语句。 【点睛】参考译文:我们写文章,也必须经多次删改润色,才能成为文章。听说欧阳文忠公 作《昼锦堂记》,原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多次改订,最后才添两“而” 字。作《醉翁亭记》,原稿起处有数十字,粘贴在卧室内,到后来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 他平生作文章,都是如此。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情况)。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 每写成一篇文章,都要粘稿于壁,每天常看,看熟悉了就删去十余字。十天之后,到实在没 有可以删除的内容时,这才算完成给人看。这都是后辈所应当仿效的写作方法啊。 (二)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共 4 分) 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我国近视率近 50%,初高中生近视率高达 80%,青少 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视的本质是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导致的,眼轴是决定屈光状态的主 要因素。如果真正发生近视,特别是轴性近视,是没有办法让拉长的眼轴恢复的。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 6 部门于今年 3 月 26 日,明确指出,“儿 童青少年近视后,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