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6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7 分) 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一路走来,获得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学校初二年级开展“中轴申遗我助力”活动。同 学们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并将成果汇编成册向全校师生宣传。请你帮助修改完善下面的文字材料。 【篇章一:追古抚今】 1272 年,元朝在北京兴建都城,以积水潭东北岸的一点为中心向南形成中轴线,确立了宫城的位置。 从元大都奠基开始,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地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它北起钟 楼 鼓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 7.8 公里,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最伟大 的南北中轴线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既有独具匠心的设计,又有文化理念 的渗透。中轴线的建立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zhāngxiǎn 北京严整大气之美,它是北京的灵魂和 脊梁。虽然几经朝代更.迭,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始终清晰可见。直到今天,从景山眺望,中轴线两侧平 缓开阔的格局仍在。钟鼓楼、天安门、天坛,这些正襟危坐的建筑仍在城市的最中心,装点着北京城壮美 的天际轮廓线。北京中轴线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它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
1. 同学们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拼音处应填汉字和画横线的成语有疑问,请你帮助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A. 因为“更迭”的“更”是“又,再”的意思,所以应读“gèng”。 B. 因为 zhāng xiǎn 在这里是“鲜明地显示”的意思,所以要填“张显”。 C. 因为“独具匠心”在这里表达“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所以文中使用正确。 D. 因为“正襟危坐”在这里形容建筑物严肃而又拘谨的样子,所以文中使用正确。 2. 依次在文中方框处应填入的标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篇章二:探古访今】 同学们了解到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代营建理念,即宫殿前面是朝,后面是 市,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① 北京中轴线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② 内城北中轴的主要 建筑体现了“前朝后市”,外城南中轴的主要建筑体现了“左祖右社”。③ 同学们从中轴线的最北端——钟鼓楼开始向南探访。首先是紧邻的什刹海,古代它是京杭大运河的北
端点,现在它是市民休闲游逛的好去处,风光秀美,游人如织。穿过万宁桥,来到景山和北海,市民们在 景山看景,在北海赏菊。这条中轴线上,繁华热闹的百姓生活与古老的建筑、街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 过本次探访,使同学们感受到中轴线上市民生活的庄严肃穆。 3. 同学在整理资料时,漏掉了下面的语句,请你根据语意,将此句填到文段中恰当的位置( ) 正阳门将中轴线分为“北中轴”和“南中轴”。 A. ① B. ② C. ③ 4.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 5. 同学们在宣传册中设置了趣味小问答栏目,请你在题中空白处填入相应内容。 【篇章三:护古利今】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展十余年来,一直得到各界群众支持。2022 年,申遗进入关键期,政府力求把 老城区改造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因此用“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这种做法 既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迹,使千年古都尽显芳华。 6. 宣传册上有一副对联需要同学们补充完整,请你帮助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多载申遗路,无问 ① ,情怀不改穿 ② 一条中轴线,纵贯 ③ ,文化流传系 ④ A. ①南北 ②古今 ③西东 ④岁月 B. ①西东 ②古今 ③南北 ④岁月 C. ①南北 ②岁月 ③西东 ④古今 D. ①西东 ②岁月 ③南北 ④古今 7. 同学们将宣传册拟题为“古都芳华”,并请书法小组的同学用不同书体书写了题目,下面解说正确的一 项是( )
A. 甲幅是隶书,一波三折,厚重古朴,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典雅。 B. 乙幅是楷书,笔画圆转,潇洒飘逸,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端庄。 C. 丙幅是篆书,结构简省,恣肆飞扬,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雄伟。 D. 丁幅是草书,笔力遒劲,方劲古拙,能够体现古都北京的沉稳。 【篇章四:崇古尚今】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及其功能在发生变化,但中轴线延续历史格局和空间秩序的理 念始终未曾改变。这既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又适应了新时代的需求。在古人眼中,北京中轴线统领着整 个城市的山水格局;在今人眼里,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中正和合”“井然有序”“活力创新”等精神特质。 从古到今,它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拥有厚重的历史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让我们。 8. 作为“中轴申遗小使者”,请你在本段结尾处补写一句话,用上“传承”“创造”“未来”三个词,帮 助完善宣传册的尾声部分。 9. 当前,社会各界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举行了各项活动,请你为下面的一则新闻拟写标题。 2022 年 9 月 7 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和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十月》杂志社承办的“城市·星 空·中轴线”诗歌朗诵会在十月文学院隆重举办。这是第七届 “十月作家走中轴系列活动”之一。行走中 轴、诗写中轴、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构成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参与本次朗诵的作家们深入北京中轴线采 风,对西城区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访,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风貌和发展变化的优秀作品。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字以内) 【答案】1. C2. B3. B 4. 答案示例:本次探访,使同学们感受到中轴线上市民生活的热闹繁华。/通过本次探访,同学们感受到 中轴线上市民生活的繁华热闹。 5. 陶渊明 6. D7. A 8. 答案示例:传承中轴线的精神力量,在创造中发展,让中轴线文化走向辉煌的未来。 9. 答案示例:“城市·星空·中轴线”诗歌朗诵会隆重举办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成语的运用。 A.更迭:读音是 gēng dié,交替更换。更,指轮换、交替; B.彰显:读音是 zhāng xiǎn,是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所以“要填‘张显’”不正确; C.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句中指的是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正襟危坐: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句中讲的是“建筑”,使用该成 语错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钟楼 ”和“ 鼓楼”是并列关系的词语,所以中间用顿号; “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是不完全引用,所以后边用后引号,然后后引号后用逗号;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结合“内城北中轴的主要建筑体现了‘前朝后市’,外城南中轴的主要建筑体现了‘左祖右社’”,可知 应将“正阳门将中轴线分为‘北中轴’和‘南中轴’”放于其前(②处),先引出“北中轴”和“南中轴”, 然后再介绍;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修改后:本次探访,使同学们感受到中轴线上市民生活的热闹繁华。/通过本次探访,同学们感受到中轴线 上市民生活的繁华热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及作者。 “采菊东篱下”出自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充对联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答。对联,是 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常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的末一字 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上下联的句式必 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 过来也一样;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根据对联常识可知,对联的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月”是仄声,“今” 是平声,因此 A、B 不合适;根据“篇章一:追古抚今”中“这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始终清晰可见”,可知 ③处填:南北;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鉴赏。 B.乙幅是楷书,横平竖直,规矩整齐。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所以“笔画 圆转,潇洒飘逸”的解说不正确; C.丙幅是草书,结构简省,笔意奔放,偏旁假借,笔画连绵,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流畅。 所以“丙幅是篆书”的解说不正确; D.丁幅是行书,笔力遒劲,改方为圆,收放自如,连写笔画,变多为少,改变笔顺,方便连写,疏密得体,
点画之间往往有纤细的游丝牵连,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所以“丁幅是草书”的解说不正确;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结束语。注意题干用上“传承”“创造”“未来”三个词的要求。 示例:传承中轴线蕴含的精神特质,创造中轴线文化崭新的未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按照“人+事+ 结果”的形式来概括,一定要注意题目对字数 20 字以内的要求。 结合材料导语句“2022 年 9 月 7 日,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和北京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十月》杂志社承 办的‘城市·星空·中轴线’诗歌朗诵会在十月文学院隆重举办”,可概括标题为:“城市·星空·中轴 线”诗歌朗诵会隆重举办。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一)(共 6 分) 10. 默写。 (1)唐诗绘景,既有苍茫塞外,“大漠孤烟直,_________”,又有明媚江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 才能没马蹄”;既有北方的东皋原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又有江畔的楼台洲渚,“______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江大河,春秋代序,处处成诗。 (2)李清照在《渔家傲》一词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画卷,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奠定了奇丽的基调。 (3)孟子认为上天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一个人,一定要让他承受多种磨难。请你用原文写出其中的一种磨 难:“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年近 90 岁的北山愚公,苦于“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因此集合全家来商量移山的大事。(《愚 公移山》) 【答案】 ①. 长河落日圆 ②.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③. 天接云涛连晓雾 ④. 星河欲转千帆舞 ⑤.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⑥. 出入之迂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 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涛、筋、拂、迂”等字容易写错。第 3 小 题写出其中一种磨难即可。 (二)(共 5 分)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 杜甫诗的风格常被称为“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悲郁深沉,如《春望》一诗的颈联中,“连三 月”写出战火持续不断的动荡时局,“抵万金”运用①_______(填写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 思念;“顿挫”则指抒情含蓄委婉,这首诗的首联中,“山河在”明写山河犹在,暗指物是人非,“草木 深”明写草木丛生,暗指②________的景象。 12. 杜甫的《春望》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提到了“花”和“鸟”,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请 根据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填写下表。 诗题 诗句 诗人借“花”“鸟”表达情感 《春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几处早莺争 暖树 《钱塘湖春 谁家新燕啄 行》 春泥 乱花渐欲迷 人眼 借“花溅泪”“鸟惊心”写出了时 局的动乱和百姓的离散,表达了诗人 的①______之情。 借“早莺”“新燕”“乱花”写出 了早春西湖②___的特点,表达了诗 人的③_____之情。 【答案】11. ①. 夸张 ②. 城中无人/荒无人烟/萧条破败 12. ①. 忧愁悲痛/忧国思家/忧国忧民 ②. 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③. 喜爱/赞美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内容的分析。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这是杜甫目睹到的长安城一片萧条 零落的景象。“草木深”表面上是写草木杂乱丛生,实际上暗指长安城中荒无人烟、萧条破败的景象,抒 发了人去物非的历史感。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 鸣而心惊胆战。从修辞的角度看,“花溅泪”“鸟惊心”运用了拟人的写法。从表达的角度看,运用了“以 乐景写哀情”的衬托写法,具体描绘了花鸟因国家的战乱、国事的艰难都为之落泪和惊心,生动形象地表
达了作者的因时伤怀、忧国的忧愁,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 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意思是: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 诗句中写了“早莺”“新燕”的活动和“乱花”盛开的景象,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百花争艳的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了诗人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共 7 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乙】 (《孟子·滕文公下》)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文王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②曰:“父死不葬,可谓 孝乎?以臣弑③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④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 宗周⑤,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有删改) 注:①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②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③弑:专指臣杀君,下 杀上。④兵:用作动词,杀害,杀伤。⑤宗周:这里指归附周朝。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或王命.急宣 A. 父命.之 C. 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1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 妾妇之.道 D. 扶而去.之 跳往助之. 委而去.之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理解: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这句话透露出景春对他们的羡慕甚至崇拜。 B.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百姓按他的要求去做;不得志的时候,要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信守承诺,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C. 太公曰:“此义人也。”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