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9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 9 月月考试 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2018 年 4 月 2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宜昌考察了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下列 做法不利于生态修复的是 A.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C. 工业废气——净化排放 【答案】D 【解析】 B. 农药化肥——合理施用 D. 废旧电池——随手丢弃 【详解】A、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B、农药化肥—合理施用,有利于保护 环境,防止污染;C、工业废气—净化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D、废旧电池—随 手丢弃,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修复。 点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农药化肥要合理施用,工业废气要净化 排放。 2. 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A. 铜 【答案】C 【解析】 B. 氮气 C. 海水 D. 氧气 【详解】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铜、氮气、氧气都 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海水中除水外,还溶解着氯化钠等其他物质,是混合物,故选 C。 3.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酒精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故 A 选项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 选项错误; C、倾倒液体时,应用手拿起试管,手拿试管中上部,试管稍倾斜,瓶塞倒放,图示中这些 都是存在问题的,故 C 选项错误; D、向试管加滴加液体时,滴管应竖直于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A。 4.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碎 B. 石蜡熔化 C. 食物腐败 D. 汽油挥 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 化。A、玻璃破碎,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石蜡熔化, 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食物腐败,生成了其他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D、汽油挥发,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 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 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木条或火柴梗,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B.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火柴梗系在铁丝的一端,引燃铁丝 D. 把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 A 选项能达到 目的;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木条的燃烧,都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氮气和二氧化碳,故 B 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用火柴梗系在铁丝的一端,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伸 入到集气瓶中,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故 C 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把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秒后取出,根据火柴梗颜色变化,判断各层火焰 的温度,故 D 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B。 6.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C. 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 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故 A 选项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 B 选项正确; C、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 C 选项错误; D、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需要在细铁丝前端系火柴梗,用于引燃细铁丝,直接将铁丝伸 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不能燃烧,故 D 选项错误; 故选 B。 7. 氧气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的氧气与水中溶解的氧气化学性质同样活泼 B. 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C.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 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的氧气与水中溶解的氧气是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同样活泼,故 A 正确; B、工业上可以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控制温度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故 B 正确;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故 C 错误; D、氧气能供给呼吸,它和体内葡萄糖等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故 D 正确。 故选 C。 8.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 氧气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 B. 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C. 二氧化碳不燃烧,用于灭火 D. 氮气性质不活泼,用于防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故 A 选项正确; B、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没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 B 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可燃、不助燃,能用来灭火,故 C 选项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充气包装、充氮灯泡等,作保护气,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 B。 9. 实验室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正确的是
C. B. D. A. 【答案】A 【解析】 【详解】A、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 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故正确;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 短,故 B 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不能伸入集气瓶内,故 C 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内要放一些水或细沙,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 裂,图示操作未放水或细沙,故 D 错误。 故选 A。 10. 15%的 H2O2 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 O2.实验室欲利用 15%的 H2O2 溶液 制取 O2,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因此不能控制反应速率,错误;B、B 中分 液漏斗中应该盛放过氧化氢溶液,错误;C、从长颈漏斗加入的应该是过氧化氢溶液,不能 将过氧化氢溶液一次性加入,否则不能控制反应速率,错误;D、过氧化氢溶液从分液漏斗 中加入,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而控制反应速率,能使生成氧气的速率平稳,正确。故 选 D。 二、非选择题(文字表达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40 分) 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元素符号或名称。 氢______;碳______;氧______;Fe______;Cu______;Au______。 (2)请根据提供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③用作较多量固体和液体反应的容器是______(填仪器名称); ④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木炭的仪器是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答案】(1) ①. H ②. C ③. O ④. 铁元素 ⑤. 铜元素 ⑥. 金元 素 (2) ①. D ②. F ③. F ④. 坩埚钳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氢元素号为:H;碳元素符号为:C;氧元素符号为:O;Fe 的元素名称为:铁元素;Cu 的元 素名称为:铜元素;Au 的元素名称为:金元素。
【小问 2 详解】 ①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故选填 D; ②漏斗、集气瓶不能加热,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锥形瓶,故 选填 F; ③用作较多量固体和液体反应的容器是锥形瓶,故选填 F; ④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夹持木炭的仪器是 E,其名称为:坩埚钳。 12.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通过学习已经知道: (1)人呼出的气体中增多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减少的成分为_________; (2)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___,写出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 (3)澄清石灰水久置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__________; (4)放置的饼干受潮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二氧化碳 ②. 水蒸气 ③. 氧气 硫 氧气 二氧化硫 (3)二氧化碳  点燃  (4)水蒸气 (2) ①. 氧气 ②. 【解析】 【小问 1 详解】 人的呼吸作用是氧气在体内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呼出的气体中增多的成 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减少的成分为氧气。 【小问 2 详解】 可燃物在空气中能够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点燃 硫 氧气 二氧化硫 。   【小问 3 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二氧化碳。 【小问 4 详解】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会使酥脆的食品受潮,饼干受潮是因为空气中有含有水蒸气。 13. 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 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 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填“化合”、“分解”)反 应,燃烧的主要现象_________; (2)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 1/5,可能的一种原因是_______。 【答案】(1) ①. 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②. 化合  点燃  ③. 产生大量白烟 (2)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没有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等)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红 磷 在 空 气 中 燃 烧 时 , 与 氧 气 反 应 生 成 五 氧 化 二 磷 , 反 应 的 文 字 表 达 式 为 : 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  点燃  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小问 2 详解】 红磷量不足,致使装置内的氧气有剩余,从而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少于瓶内空间的五分之一; 另外装置漏气、没有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导气管内没注水、红磷中含有燃烧 后产生气体的杂质,这些原因都能引起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 1/5,答案合 理即可。 14. A 为暗紫色固体,B 为白色固体,C、D 都是黑色粉末,将 A、B 分别加热都有 F 气体产 生,将 B 和 C 混合加热比只加热 B 生成 F 的速率要快,且反应前后 C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 有变,加热 A 时,还会有 C 产生,D 在 F 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 E,E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色液体 G 在常温下与 C 接触反应也能很快生成气体 F。 (1)根据以上事实写出各物质的名称:B.________;D._______;E.______;F.________。 (2)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B 和 C 混合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G 和 C 混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氯酸钾 ②. 木炭 ③. 二氧化碳 ④. 氧气 加热  二氧化锰 氯化钾 氧气  ②. ( 2 ) ①. 氯酸钾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水 氧气  【解析】 【分析】D 是黑色粉末,D 在 F 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气体 E,E 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E 为二氧化碳,F 气体为氧气,D 为木炭;则 A 为暗紫色固体,B 为白 色固体,将 A、B 分别加热都有氧气产生,说明 A 为高锰酸钾,B 为氯酸钾;C 是黑色粉末, 无色液体 G 在常温下与 C 接触反应也能很快生成氧气,所以 G 为过氧化氢,C 为二氧化锰。
【小问 1 详解】 由分析可知,B 为氯酸钾、D 为木炭、E 为二氧化面碳、F 为氧气。 【小问 2 详解】 B 为 氯 酸 钾 , C 为 二 氧 化 锰 , G 为 过 氧 化 氢 , 反 的 文 字 表 达 式 分 别 为 : 氯酸钾 加热  二氧化锰 氯化钾 氧气 、 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 水 氧气 。 15. 氧气是我们身边无法离开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对氧气的研究如下: I、氧气的制备: (1)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_____ 。该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 _____ ,图中装置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_____ 。 II、氧气的收集: [实验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 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 3 次。 [实验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 40 秒, 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 3 次。 [实验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 3 次。实验数据: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氧气的体积分数(%) 79.7 79.6 79.9 88.4 89.0 87.9 90.0 89.8 89.3 氧气的平均体积分数(%) 79.7 88.4 89.7 数据分析: (2)由实验 1、2 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可采取 的措施是 _____ 。 (3)不考虑操作因素,实验 3 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 100%的主要原因是 _____ 。 Ⅲ、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4)铁丝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_____ 。 (5)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经研究表明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同时生成了某种 气体,推测该气体是 _____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