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张家港市语文期末试题
及答案
1.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第一部分(17 分)
自古文坛大家,哪个没有[甲]______的名声?哪个不是传奇般的存在?
不过,我们眼中的传奇,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却是难言的忧(qī)_________ ,无尽
的苦涩。李白用“①
”“②
”(《行路难》)来状写人生路上的坎坷与艰难;面对
亲人离散,苏轼举杯问月,以“不应有恨,③
”诉说思亲之情;杜甫饱经丧乱,以
“④
,况乃未休兵”⑤《
》,写尽内心的忧思。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似乎又是
他们的共同命运,刘禹锡“巴山楚水凑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伤感惆怅跃然纸上;辛弃
疾“而今识尽愁滋味,⑥
”,悲愤愁苦(yì)
于言表。
也许正是人生境遇不尽如人意,才让他们展现出无与(lún)
比的人格魅力。李白
即便深感行路限难,依旧相信有长风破浪之日;苏轼即便无法与弟弟团聚,依旧能送上“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增娟”的美好祝愿;杜甫即便饱受战乱之苦,依旧如⑦
(作家名)
的“先忧后乐”理想一般,寄托“安得广厦千万间,⑧
”的热切期待;[丙]
。
面对困境,他们并没有[乙]_______,或是(huò) 达乐观,或是坚定自持,以博大
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成就了自己,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忧(qī)____ ②(yì)____于言表 ③无与(lún)____ 比 ④(huò)____达
(2)根据语境,为[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短语。
自古文坛大家,哪个没有[甲]____的名声(A.如雷贯耳 B.大名鼎鼎)
面对困境,他们并没有[乙]____(A.自惭形秽 B.自暴自弃)
(3)根据提示,在相应位置填写古诗文名句,或作家、篇名。
(4)根据语段内容,在[丙]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上文语义连贯,句式相仿。
【答案】(1)
①. 戚
②. 溢
③. 伦
④. 豁
(2)
①. A
②. B
(3)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何事长向别时圆④寄书长不达⑤月夜忆舍弟⑥
欲说还休⑦范仲淹⑧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所选对象与段首的观点一致,人物、事件的叙述准确,句式与原文保持一致。示例:
刘禹锡即便远谪巴楚,跪跎了二十多年,依旧高唱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忧戚:意思是忧愁哀伤。
②溢于言表: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③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④豁达:意思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
如雷贯耳: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极其有名。结合语
境中“名声”可知,填“如雷贯耳”更恰当。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结合语境“面对困境”可知,用“自暴自弃”更恰当。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本题中“塞、事、圆、休、庇、俱欢颜”等字词容易写错。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诗人强烈
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
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注意答题时,所选对象要与段首“也许正是人生境遇不尽如人意,才让
他们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观点保持一致,句式要做到与上文语义连贯,句式相仿。
示例:陆游即便身怀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依旧不感伤颓废,传递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哲理。
第二部分(53 分)
阅读相关名著。
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借鉴传统评书“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为避免行文呆板,增加
叙事的节奏和波澜,往往在篇幅较长的故事中插入其他事件,如“三打祝家庄”中穿插“孙
立孙新大劫牢”的情节。
B. 《聊斋志异》在行文笔法、褒贬精神等方面均深受《汉书》的影响,蒲松龄在《自序》
中称此书为“孤愤之作”,各篇篇末多以“异史氏曰”抒发自己的见解,此即源自对《汉书》
中“太史公曰”的模仿。
C. 艾青的诗歌一般通过描写太阳、土地等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表达对黎明、光明、希望的
向往与追求。形式上,不拘泥于韵脚、字数、行数的划一,而是借助有规律的排比、复沓,
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D. 《世说新语》善用简练传神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用
“惭”“下”“引”三个动词,刻画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和行为;用“入门不顾”四个字,
把元方的“方正”描绘得惟妙惟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有误。正确为:司马迁的《史记》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在褒贬精神的继承、人物故事的运用、行文笔法的模仿、语言的借用等几个方面。
蒲松龄在《自序》中称此书为“孤愤之作”,而且篇末又多有“异史氏曰”字样,类似于《史
记》中的“太史公曰”,乃是将《聊斋志异》比作《史记》,而以司马迁自比了。故选 B。
3. 老师布置同学们以“团结合作”为话题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
论述充分。在准备过程中,小明同学发现《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很好的论据
材料,但是他不知道怎样展开论述。请结合你对《智取生辰纲》的了解,帮助小明完成写作
任务。
观点
论据
(1)
《智取生辰纲》
论述过程
(2)
【答案】观点:团结协作是成功的秘钥。
论证过程:杨志奉命护送生辰纲,在黄泥岗休息,吴用等人化成贩枣商人也在此歇息在此,
白胜装扮成卖酒汉子沿路叫卖。杨志担心酒里有毒不让军士买。吴用等人先买了一桶喝,再
从另一桶里舀了一瓢并借机下了毒。杨志等人不明白,糊里糊涂买了酒喝,结果一个个晕倒,
生辰纲全部被吴用等人劫走。吴用等人配合默契,团结协作,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生辰
纲”。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及语言表达。
本题要求以“智取生辰纲”为论据,以“团结合作”为论题,写一篇 10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
字,首先要围绕“团结合作”为论题,明确中心论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例如: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法宝;团结合作乃成功之良方等。接下来回忆“智取生辰纲”的有关内容,
选取与“团结合作”有关的情节,作为论据。
智取生辰纲:杨志为了重回朝廷而接下了护送生辰纲的重任。为了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
开始趁凉行路,后来到了荒凉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
的防范之策,却得不到军汉的理解。最后,连老都管、虞候都开始抱怨,于是军汉们便不听
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岗的树林里休息。这时,扮作商人的晁盖等人出现了。
随后,白胜也挑着酒上了山岗。军汉们想买酒,但杨志怀疑酒里有蒙汗药,不让买。白胜便
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警惕,并借舀酒作掩护,向
酒里下药。白胜也演得毫无破绽。这时杨志便放松警惕,同意买酒。但白胜却不肯卖了,这
使杨志等人彻底放松了警惕,买到酒后开怀畅饮,最终全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走。正
是吴用等人的相互配合,借机在酒水里下药,迷晕杨志等人,才使“生辰纲”到手,完成任
务。最后重申“团结协作”之重要,使论证过程完整。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①,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成,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森森,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②,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③达潇湘。
[注释]①拆(chè):分裂。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
《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然九水发,
巴江①“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森,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竭此
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②,而不敢与之争。九水愈退,巴
江愈进,向来之坎窦,隘不能受,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
八九百里。而岳阳楼特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楼
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③,排当水面,林木可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得
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④,以
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故楼之观,得水而壮,
得山而妍也。
[注释]①巴江:这里指长江。②衽(rèn):衣襟。③垆(lú):土台子。④蒨(qiàn):义同
“茜”,用以形容草长得茂盛的状貌。
4.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与对应成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穷.其吞吐之变态 黔驴技穷.
B. 以文其陋. 孤陋.寡闻
C. 而无一山以屯蓄.之 蓄.势待发
D. 故楼之观. 蔚为大观.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当其涸时,如匹练耳。
(2)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6. 班级组织“为岳阳楼找对联”活动,要求能表现“岳阳楼之大观”,小明同学找到了杜
甫诗中的“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一联,认为它写尽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你
能从刘长卿和袁中道的诗文中各找一联来完成这一任务吗?
7. 在朗读“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一句时,对于句中“没”的读音,同学们发生了分
歧。请你为它选择正确的读音,并阐述理由。
A.méi
B.mò
8. 杜甫和刘长卿的两首诗中都写到了“孤舟”,它们所寄托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结合全诗
作简要分析。
9. 岳阳楼这一天下奇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你根据袁中道的叙述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
括。
10. 袁中道描写江湖之水用语奇特,形象生动。请从下面的语句中任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1)(巴江之水)卷雪轰雷
(2)(洞庭之水)粘天沃日
【答案】4. B
5. (1)当洞庭湖干涸(枯水期)时,它就像一匹白绢。
(2)九条江水方才(像人一样)屏住呼吸、收束衣襟,不敢和它争锋。
6. 刘诗: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袁文:澄鲜宇宙,摇荡乾坤。
7. 选 B,“没”是吞没、淹没的意思。这里借洞庭湖水涌动,似有吞没天日的气势。
8. 杜甫身处“孤舟”,亲朋好友全无音信,年老多病只有“孤舟”相伴,表达了内心的孤
寂与愁苦,而想到国家战乱不止,自己报国无门,内心又充满忧虑与哀伤。刘长卿远眺洞庭
湖,望见“孤舟”,就此展开联想,由舟中归客引发“何时达潇湘”的感叹,表达自己独处
异乡、思乡盼归、无奈失落的情绪。
9. 岳阳楼处在长江和沅湘等九水交汇的地方,春夏时节水量丰沛;湖面宽阔,水天相接,
在岳阳楼上可以看尽洞庭湖变幻无穷的姿态;因为有君山的存在,水势得以屯蓄,景色又增
加了层次和变化。
10. (1)“卷雪”用比喻的修辞,从视觉角度表现江水翻涌、白浪滔天之态;“轰雷”用
比喻的修辞,从听觉角度突出江水的声势浩大。
(2)写洞庭湖水仿佛与天空相粘连,太阳被湖水包纳共中,被湖水浇淮,极言洞庭湖水的
浩渺无垠。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
A.都是“尽”的意思;
B.不足、丑陋/浅陋;
C.都是“积聚,储存”的意思;
D.都是“景象,气势”的意思;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其:代词,代指洞庭湖;涸:干涸;匹练:一匹白绢(白布)。
(2)重点字词:屏息:屏住呼吸;敛祍:收束衣襟;争:竞争,较量。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明确“岳阳楼之大观”的意思是岳阳楼的壮丽
景象,注意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杜甫诗中“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
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足可见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
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诗中“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意思是洞庭湖湖水涌动、
生气弥漫,波浪滔天,好像要吞没太阳,可见以上之景为诗人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象。
袁宏道文中“始漫衍为青草,为赤沙,为云梦,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的意思开
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可见“澄鲜宇宙,
摇荡乾坤”实属“岳阳楼之大观”。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需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作答。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了洞庭湖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的景象,洞庭湖
波浪滔天,好像要吞没太阳景中含情,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
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可见句中的“没”是吞没、淹没的意思,这里借洞庭湖水涌动,似
有吞天没日的气势,故选 B,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对比分析能力。
分析杜甫全诗可知,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用“昔闻”
为“今上”蓄势,为后文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则描绘了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
掀天,浩茫无际的壮阔景象。颈联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孤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更是流露出诗人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与哀伤。
分析刘长卿诗可知,首联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洞庭湖时空的漫长广远,令人感慨
万千,颔联以“森森”“苍苍”两个叠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境界雄阔苍凉,颈联“叠
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了洞庭湖波浪滔天,好像要吞没太阳的景象,尾联“孤舟”凸
显一个“孤”字,诗歌情感变化“由愁到豪再到孤”,跌宕起伏,诗人由舟中归客引发“何
时达潇湘”的感叹,表达自己独处异乡、思乡盼归、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由文中“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等内
容可知,岳阳楼处在长江和沅湘等九水交汇的地方,春夏时节水量丰沛;
由文中“而岳阳楼特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洞
庭得水最多,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等内容可知,湖面宽阔,水天相接,在岳阳
楼上可以看尽洞庭湖变幻无穷的姿态;
由文中“此楼得水稍诎,前见北岸,政须君山妖蒨,以文其陋。况江湖于此会,而无一山以
屯蓄之,莽莽洪流,亦复何致”等内容可知,因为有君山的存在,水势得以屯蓄,景色又增
加了层次和变化。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题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作答。结合文本可知,“而巴江之水,
卷雪轰雷,自天上来”的意思是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
九天上飞流直下,可见“卷雪轰雷”中,“卷雪”和“轰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
听觉的角度表现了长江江水翻涌、白浪滔天之态及声音震天的浩大之势;“洞庭得水最多,
故直以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的意思是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
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可见“粘天沃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
湖水天相连,太阳被湖水包拱,阳光撒满水面的景象,突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无边。
【点睛】参考译文:
《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
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
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
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
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九条河流越
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
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
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
一尊雀尾垆,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
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
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
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
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兴趣与成就
陈之藩
①“兴趣”就是恋人。一个人凝视自己的恋人时,一切全是美的;一个人从事感兴趣的
事业时,一切全是乐的。
②我们常看见深山修行的道士,他们在寂寞的岁月、呻吟的钟声里过着垂亡的日子。然
而他们的快乐洋溢于内心。为什么?“宗教的兴趣”。
③我们也常看见十年闭户的书生,在叠架起屋的书堆中耗尽了自己的血汗,他们在忘忧
忘食的境界中不感觉日月的蹉跎。为什么?“知识的兴趣”。
④冒险家不怕山的坎坷与水的惊险;发明家不怕油泥的污秽与毒气的弥蒙;有一生足迹
不出六十里在哲学家,有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的英雄,有弃江山如敝履、视爱情如生命在皇
帝,这些在他人无法理解、自我疯狂如命的东西无以名之,只能名之为“兴趣”。
⑤然而,就在这种旁人无从理解、自我疯狂如命的过程中,各个嗜好者逐渐攀至各种造
诣的极峰。披头散发的诗人,给我们酝酿出来文字的闪电;枯坐焦思的哲者给我们带来璀璨
的篇章;就是志在移山的愚公,也终于给我们带来一动人的故事。回过头来一想:真少有人
不对什么感兴趣而会对什么有所成就的。
⑥那么,兴趣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⑦从一方面看,兴趣是天赋的倾向,而由自己启发出来。爱因斯坦十八岁有相对论的观
念;普希金二十岁即唱起动人的歌声。我们有时候对他们的成就均无法解释,莎士比亚只受
过“文法教育”,十几岁即失了学,而竟著出几十部大戏,句句那么深刻,那么动人。我们
除了解释为天赋的倾向,而由自己启发出来的兴趣,因而造成惊人的成就以外,实在无从说
明其理由。
⑧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兴趣又是受环境影响,而由自己培养出来。这在历史上的例子
更多:比如以瓦特为例,他是想做抽水唧筒以赚钱,而对蒸汽机有了兴趣;比如爱迪生,他
是为赚钱而办报纸,为办报纸而收消息而学电报,以后大赚其钱,鼓励了他的兴趣。这些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