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天津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
案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7 分。1~4 小题,6~7 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8~11 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7 分)
每题 3 分。以下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宽宥.(yǒu) 隧.洞(suì) 战战兢.兢(jīng)
B. 洋溢.(yì) 褴.褛(1ǎn) 如坐针毡.(zhān)
C. 惊骇.(hài) 朴.刀(pō) 喏.喏连声(ruò)
D. 锱.铢(zī) 桑梓.(zǐ) 箪.食壶浆(dān)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宽宥.(yǒu)——(yòu);
B.褴.褛(1ǎn)——(1án);
C.喏.喏连声(ruò)——(nuò);
故选 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只要有一只风筝,就能满足一个孩子所
有的快乐。高天上的风筝;舞步________,伴着风儿轻点足尖。地上的人,看悠悠流云游走,
看________的风筝渐渐高去。看得久了,有一种感觉________:是风筝在飞,也是自己在飞。
A. 翩翩
摇曳
油然而生
B. 翩翩
摇摆
不期而至
C. 姗姗
摇曳
不期而至
D. 姗姗
摇摆
油然而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姗姗:解释为走路从容,不紧不慢
的样子。形容的是“舞步”,故选“翩翩”。
(2)摇曳:轻轻地摆荡,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摇摆: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
动或变动。风筝不能来回摆动,而是轻轻摆动,故选“摇曳”。
(3)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看到
风筝飞产生一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故选“油然而生”。
故选 A。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大连达沃斯年会的“大连之夜”文化晚宴,将于 7 月 1 日晚在大连东港商务区音乐喷泉广
场举办。
②晚宴在以往基础上,将增添了许多新元素。
③声光电、海陆空多维营造的氛围,会让晚宴浪漫色彩十足;京剧、民族舞蹈等极具中国特
色的文艺节目,会让晚宴传统文化气息十足。
④在晚宴上,嘉宾还可以佩戴高级 VR 头显一体机眼镜观看宣传片《全景看大连》。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②句话语义矛盾,“了”表明事件已经发生,与本句“将增添”矛盾,应删掉
“了”。故选 B。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
分是对历史的回溯,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
道路的探索历程,通过神游天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A. , 。 。 ;
C. 、 : 、 、
【答案】D
【解析】
【分析】
B. 。 ; ; ;
D. 。 : 、 ;
【详解】(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介绍了《离骚》
作者和主要内容,是一个完整的表达,结尾用句号。
(2)“诗歌分为两部分”是总结性话语,下面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两个方面来
分说,总结性话语后面应该用冒号。
(3)“家世”“出身”是词语并列,中间用顿号。
(4)结合“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可知,“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溯,叙述诗人的家
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和“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历程,通过神游天
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并列关系,在有逗号情况之下的并列
用分号。
故选 D。
5. 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作结。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对明月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词人
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
C. 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编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
D.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
烈而奔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是诗人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明月
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
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
离人们的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才表现了诗人由心中有所郁
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故选项理解错误。故选 B。
阅读《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
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 年 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
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到了 7%。在过去 60 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
过卫星观测,1979 年至 2000 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
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北极海冰减少还导致了
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这种盐度的显着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
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
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
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
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
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
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
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
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
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
变化。
⑨“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
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
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
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 200 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
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 21 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
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
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 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 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 月面积最大。
B. 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
能力远远超过海豹。因此,海冰减少提高了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
C. 北极海冰减少还导致了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这种盐度的显着降低会改变一些
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D.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冷的结果。
7. 本文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
目?结合全文内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一定会出现的结果;题目中的引号具有强调北冰洋出
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一定是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的作用;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
呼应。
B. 作者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目,说明了北极海冰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特点;也
有介绍北极海冰减少不会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各种生物这一情况的作用;能激发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C.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题目中的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
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
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D. 作者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极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
“无冰之夏”是实际情况;强调了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不会发生动态变化的特点;有引起读者
阅读兴趣的效果。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B. 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的
现象,说明了北极海冰减少不会影响全球气候的特点;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也
有有利的一面。
C. 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 21 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
【答案】6. C
7. C
8. B
【解析】
【6 题详解】
A.从第②段的“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
化,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可知,“9 月面
积最小”“3 月面积最大”中的时间范围过于绝对,不正确;
B.从第④段的“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
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
群近几十年来锐减”可知,“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超过海豹。因此,海冰减少提高
了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是错的;
D.从第⑥段的“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
果”可知,“全球变冷的结果”是错误的;
故选 C。
【7 题详解】
A.从第⑨段的“‘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
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
最大的年份”可知,“‘无冰之夏’的时间点一定是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是错误的;
B.从第②段的“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可知,“北
极海冰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特点”是错误的;从第④段的“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
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可知“介绍北极海冰减少不会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各种生
物”也是错误的;
D.从⑧段的“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
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可知,“北极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是实际情
况”是错误的;“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不会发生动态变化”也是错误的;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B.第③段的说明中心是首句: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以海冰年龄为例”,这是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988 年 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
到了 7%”“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既有列数字,也有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没有打比方。
从第④段的“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和第⑤段的“北极海
冰减少,还会影响全球气候”可看出,“北极海冰减少不会影响全球气候”的说法是错误的,
“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也是错误的,只有第⑦段是说明“北
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故选 B。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C. 泉香而酒洌.
洌:寒冷
D. 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 下面句子中的“也”字,表达陈述语气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B. 第②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了早、晚、春、夏、
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动传神。
C. 最后一段写日暮外出。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人
知从太守游而乐”,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
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答案】9. C
10. D
11. C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洌:清。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语气的把握,注意仔细通读选项句子,揣摩语气。
A.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判断语气;
B.句意: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判断语气;
C.句意: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判断语气;
D.句意: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一般陈述语气,语气较为缓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最后一段写日暮而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
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故选 C。
【点睛】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