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
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 I 卷
H1
S32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127
C135.5
K39
Mn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
C. 蔗糖溶解
【答案】D
【解析】
B. 冰糕融化
D. 钢铁生锈
【详解】A.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冰糕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蔗糖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钢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
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液体的倾倒
取用固体
加热液体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细口瓶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细口瓶
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将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
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图中操
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
题意;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放在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
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D。
3. 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空气中可分离出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 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活泼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B、氧气支持呼吸,故可用于医疗急救,故正确;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故错误;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错误;故选 B。
【点睛】
4.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酱油
B. 豆浆
C. 海水
D. 氧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详解】A、酱油中含有色素、氯化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豆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故选 D。
5. 2020 年 6 月,某高速路上一辆液化着油气槽罐车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以下物质不属于
空气污染物的是(
)
B. CO
C. 粉尘
D. H2O
A. N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
染物;
B、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C、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粉尘属于空气污染物;
D、水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选:D。
6. 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其他条件下原子还可以再分,
如核裂变,故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错误;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 D。
7.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D.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 磷元素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 属于金属元素
B. 原子核外有 16 个电子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 g
D. 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石”字旁可知,磷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15,
不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0.97,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氮、磷、钾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 D。
9. 世卫组织(WHO)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C22H29FO3)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B. 地塞米松由 4 种元素组成
C. 地塞米松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地塞米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2:5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地塞米松的化学式为 C22H29FO3,则有:
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地塞米松是由碳、氢、
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A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地塞米松中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22):(1 29):19:(16 3)=264:29:19:48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 选项说法不正确,
不符合题意;
D、地塞米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22):(16 3)=11:2
,D 选项说法不正确,不
符合题意。故选 B。
10.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 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不变
D. 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能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错误;
C、催化剂在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分解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选择其他物质做催化剂,故选项错误。故选
C。
【点睛】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
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
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二、选择题(毎小题 2 分,共 10 分,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
得分,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题意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
得分)
11. 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 变化与守恒:某物质 R 燃烧后生成 CO2 和 H2O,则 R 中一定含 C、H 元素,可能含 O 元素
B. 模型与推理: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宏观与微观: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 探究与创新:探究红砖粉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红砖粉能否
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答案】BD
【解析】
【详解】A、某物质 R 燃烧后生成 2CO 和 2H O ,因为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院子的数量和种
类不会发生变化,所以 R 物质中一定含有 C、H,因为物质燃烧消耗掉了氧气,所以氧元素
也许是氧气提供的,所以可能含有 O。故 A 正确;
B、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
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 B 错误;
C、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 C 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发
生改变,所以如果想要验证红砖粉是否为催化剂,除了证明它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速率,还
需要证明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 B、D。
12.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 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40mL 刻度
线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装置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反应后,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
下,量筒中的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实验前需检查装置的气
密性,否则,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会使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白磷的作用是将试管内的氧气耗尽,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量筒中的
水进入试管,进入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
空间,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使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1
5
,故进入水的体积大约是:130mL×
1
5
=26mL,故最
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50mL-26mL=24mL 刻度线处,符合题意。
故选 D。
13. 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KClO3)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MnO2)并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m)与时间(t)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A 选项反应还没有进行就有氧气的质量,错误;
B 选项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正确;
C 选项氯化钾的质量反应结束时应该最大,不能为零,错误;
D 选项反应不再产生氧气时,氯酸钾的质量应该为零,错误;
故选 B。
14. 小明等四位同学以”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
果”为课题开展研究。下面是他们设计的四组实验装置。在两两对比实验中,下列观察(或
测定)方法最难以比较样品对过氧化氢分解加速效果的是
A. 第一组是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情况
B. 第二组是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 第三组是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 第四组是分两次实验,比较反应过程中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所需的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在两两对比实验中,选择最难以比较样品对过氧化氢分解加速效果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