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
测试卷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
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 5000 多年历史这一事实。
于 2001—2003 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设置了 9 个课题,初步摸索
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004—2005 年,开展“公元前 2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这一
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
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
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因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
建立,又有较多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作为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容易推动。
2006—2008 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 3500 年—公元
前 1500 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
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
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
2009—2012 年,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 3500 年—公元前 1500 年,重点研究课
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
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
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
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2013-2018 年,对上一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
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结项报告。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课题组对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 20 多处公元前 35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的都邑性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距今 4000 多年的一个春天,晋南临汾盆地中的陶寺大城东南城墙外‘观象台’内,
上层贵族们已经陈设好了石磬、鼍鼓、俎豆和牺牲,神情肃穆,一道灿烂的阳光从第四道缝
隙中精准地射入这特殊的建筑,直达圆心。”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绘声绘色地给记者讲述
了根据新发现的遗迹复原出的古人“礼天”细节。正是工程以聚落考古学方法为核心的多学
科结合的田野工作全面展开,极大深化了对这片史书记载的陶唐之地距今 4300 年至 3900
年社会发展的认识。
随着探源工程的实施,多学科结合的田野工作,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度恢弘的良渚都邑
画卷: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内有以高耸的莫角山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
处处村邑和千顷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这正是探源工程研究充
分展示出的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发展水平。
自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的钻探与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紫禁城”——宫城、最早的
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等等。
“这些大型的中心性聚落、城址和聚落群领地都有几十平方公里,与中国古代历史上记
载的邦国规模相当,墓葬所显示的等级规模以及社会阶级矛盾或族群争斗表明了区域文明的
出现,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最好例证。”探源工程“公元前 3500 年至前 1500 年黄河、长
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弛研究员表示。
材料三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
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 3500 年
到公元前 1500 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
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
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
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
科综合研究。
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
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
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 5100 年到 4300
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提出了在距
今 5500 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
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 环境背景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B. 经济技术发展状况。
C. 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
D. 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探源工程”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手段是多学科结合。
B. 研究重点是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
C. 研究分阶段有序推进。
D. 研究的空间范围从中原扩展至更广大区域。
3. 根据材料二,对“都邑性遗址”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土了石磬、鼍鼓、俎豆等祭祀用品。
B. 发现了大型公共设施遗迹。
C. 出土了都邑整体规划图。
D. 发掘出宫室建筑群基址。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距今 5100 年到 4300 年前文明阶段”的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得到发展。
B. 具备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
C. 形成礼仪制度。
D. 广泛使用文字。
5. 基于对三则材料介绍角度的理解,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 D
2. B
3. C
4. D
5. 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过程(探源工程的几个阶段)。
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记: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重大发掘成果介绍)。
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探源工程总体介绍)。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错误。由“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
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
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可知,“探源工程第一阶段”
没有“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这一内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研究重点是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
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各地
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盐等重要资源与
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文明形成过
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出土了都邑整体规划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随着探源工程的实施,多学科结合的田
野工作,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度恢弘的良渚都邑画卷”。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广泛使用文字”错误。原文是“在距今 5100 年到 4300 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
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选项偷梁换柱。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
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 5000 多年历史这一事实”,然后
分四个阶段,介绍了探源工程的几个阶段,故材料一的标题可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
施过程(探源工程的几个阶段)”。
材料二,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课题组对黄河……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自
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的钻探与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可知,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故材料的标题可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十年记: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重大发掘成果介绍)”。
材料三,结合“‘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
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
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
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
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
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分析可知,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探源工程总体介绍),可以此
为标题。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
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
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
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
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
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
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
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
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
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
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
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
(取材于黄宗羲《诗历题辞》)
(二)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
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
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
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
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
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
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
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节选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销.永漏
B. 各有至.处
销:消磨
至:好,独到
C. 必欲一.之以唐
一:统一衡量(评判)
D. 友逊谢.不敢当
谢:感谢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皆授以.作诗之法
②以.破寂寥
B. ①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
②终于僻固而.狭陋耳
C. ①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
②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D. ①其.一人心地超然
②其.本色高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
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
B. 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
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
C. 如写家书,虽或疏卤
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
D. 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
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足够完美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少年时期向当时的诗人学习古代名家作诗之法。
B. 黄宗羲钟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触动而创作的诗。
C. 黄宗羲反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刻苦学习唐代大诗人的诗。
D. 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
10. 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材料二是如何逐层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6. D
7. C
8. B
9. D
10. 先举“以手写我心”的文章与“刻意为文而无真精神”的文章比较,提出写文章要写出
本色;之后,进一步以陶渊明与沈约的诗比较,诗文高下主要看其本色高卑。最后得出结论:
本色卑的文章“不能工”,非本色的文章更“不能工”。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D.“谢”,辞谢。句意:朋友谦逊地辞谢说不敢当。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介词,把。句意:当时的诗人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
②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来破除寂寥。
B.①连词,表承接。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行。
②连词,表并列。句意: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
C.①连词,虽然。句意: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
②连词,虽然。句意:这样文章虽然工整,却仍不免是格调低下的。
D.①代词,其中。句意:其中一人心地超凡拔俗。
②代词,他的。句意:是他的本色高卓。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错误。“为诗者”,学写诗的目标;
“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哪里。句意:有杜诗,但不知您的诗在哪里?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错误。从“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
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来看,唐顺之认为自从有诗以来,追求声律、雕
琢句文、用心最苦且创立学说最严格的人,没有比得上沈约的。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结合“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
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
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
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
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分析可知,材料二首先把“以手写我心”
的文章与“刻意为文而无真精神”的文章比较,得出结论“此文章本色也”。
结合“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
“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
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分析可知,接着,以陶渊
明与沈约的诗比较,得出结论“其本色高也”,即诗文高下主要看其本色高卑。最后得出结
论“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本色卑的文章“不能工”,非本色的文章更
“不能工”。
参考译文:
(一)我年轻时在南中(南京)学习,当时的诗人都曾把作诗方法传授给我。怎样是汉
魏,怎样是盛唐,如在抑扬顿挫声调之间,模仿得不像,无法驾驭学力,剪裁议论,就会流
为中晚唐诗,为宋元诗了。我当时颇能领略大概,妄相唱和。年龄稍大后,经历了变故,每
每看自己以前的诗作,觉得修饰词藻雕琢章句上,不是没有一两分和古人相合的,但总的讲,
味同嚼蜡,没有一点味道。明知长久学下去,必定没有长进,所以对于作诗一事,就心绪淡
漠了。其中在驴背上船篷下,在小旅店里,酒醒梦回,在不能读书的地方,有时搜括诗句,
来消磨长夜,破除寂寥,却时时有所领会。这样以后才知道学诗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行,大体
讲讲要多读书,那么作诗不求工而自然会工。假若想靠学来求工,那必定做不到。读经史百
家,虽然看不到一首诗而诗就在其中。如果只在大名家的诗里,模拟章法提炼字句,却不通
晓经史百家,终免不了狭僻固陋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