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截至 2021 年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67 亿,占总人口的 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 3 亿,
占比将超过 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
要内容。
“养老”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
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燕、飨、食等礼仪都是借祭祀鬼神之日,以宴会的形式编排
长幼序列,演示敬老之礼。这里的“养老”还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养老行为。
周代养老的仪式除了设置公宴外,还给国老颁发上顶端镶有木雕鸠鸟形状的黑色木制拐
杖——鸠杖(同王杖、玉杖)。鸠鸟食道宽,吞咽顺利,意在祝福老年人吃好吃饱;鸠杖象
征着一种权利和荣誉,持杖老人凭杖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优抚政策,除给予老人一些荣誉之外,还
向社会颁布养老的法令,明确养老范围,建立了具体的保障监督措施,比如汉代就明确规定
“子孙为国而死的父祖”等四类人归社会养老。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
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起草皇帝诏书,协助科举考试。《唐书》
中还有国家为高龄老人配备家庭服务人员的记载。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
穷丐”的机构——“福田院”。明代除参照汉代做法外,还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政权建设,
并在多地设立了养济院。清代沿用了明朝的养济制度。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
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
精神寄托。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
两千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
家庭或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和“在
家养老”的结合。这样的家庭养老促进了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取材于刘松林、曾富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
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
都是有限的。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居
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种模式满足
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围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2021 年 11 月印发的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
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
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
年人能够在步行 15 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建立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既保留
了家庭养老的优点,又强化和拓展了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社交等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可
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更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旻表
示。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服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
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
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能设备包含提供环境安全
及身体健康监测的智能家居设备以及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智慧养老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
下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无论是 15 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
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
(取材于任海、陈春柳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养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早是指一种敬老仪式。
B. 在周和汉时有敬老意味。
C. 唐宋时敬老、养老并举。
D. 在家养老就是传统养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代,鸠杖对老人意味着受人尊敬和享有待遇。
B. 唐宋时,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
C. 中国式赡养不仅是“孝”的要求,也是“孝”的体现。
D. 家庭养老能让老人在闲适生活中体会到天伦之乐。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享受智慧养老服务的一项是(
)
A. 老年人出门佩戴定位呼叫器,遇险一键呼救。
B. 老年人通过机顶盒获取健康资讯,远程问诊。
C. 居家老人线上预约康复理疗师上门进行服务。
D. 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B.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现实需要。
C. 社区在现代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 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
【答案】1. D
2. B
3. D
4. B
5. ①传承传统孝文化的内在需求。
②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和子女尽孝的心理需求。
③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421”家庭结构现状带来的社会问题。
④居家社区养老拥有自身优势。
⑤信息技术和便捷生活圈的发展助推居家社区养老。
⑥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疾孤穷丐’的机构——‘福田院’”可知,我国传
统的养老不仅仅是在家养老。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老年人都有权参与文史研究机构的工作”错误,扩大范围,由“唐宋时期,敬老和崇文
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组织老年学士修史编志”可知,文中说的是
“老年学士”,不是所有老年人。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智慧养老服务是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获取老人服务需求信息,以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为中枢,
以线下服务圈为支撑,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D.“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现场购买智能看护床垫”是老人的个人行为,不属于“享受智慧养
老服务”。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断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国历代都重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错误,曲解文意,由“唐宋时期,敬老
和崇文并举,国家建立了‘文学馆’等文史研究机构……北宋出现了最先用财政资金救助‘老
疾孤穷丐’的机构”可知,原文只是提到唐宋建设了养老机构,不能推断出“我国历代都重
视制定养老政策和建设养老机构”。
C.“起决定作用”错误,曲解文意,由“目前,中国有 90%左右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
可知,原文只是说社区养老占的比例高,而“15 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都不是
“社区”“起决定作用”。
D.“15 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错误,变未然为已然,由“无论是 15
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可知,
该养老模式建设在完善之中,并非“解决了我国老年人出行问题”。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我国为什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说明学生需要分析发展居家社区养老的原因。
由“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核心是‘孝’,而以‘孝’为核心的古代养老文化,从诞生之日起,
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可知,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是传承传统孝文化的内在需求。
由“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
多年来早已在国人的思维之中根深蒂固”“这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
可知,社区居家养老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和子女尽孝的心理需求。
由“‘421’家庭模式,独生子女的现实,导致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还是亲子交往、
精神慰藉,老人能从子女身上得到的都是有限的”可知,社区居家养老可以缓解我国人口老
龄化与“421”家庭结构现状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享受‘亲人服务’的同时又能得到所在社区有偿或无偿服务。这
种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情感需求,也能够降低老年群体的养老成本,有效节约
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可知,居家社区养老拥有自身优势。
由“为了更好地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目前,全国多地正在打造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以便老
年人能够在步行 15 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养老服”可知,信息技术和便捷生活圈的发展
助推居家社区养老。
由“无论是 15 分钟养老圈,还是智慧养老服务,养老模式建设的不断完善,让幸福晚年触
手可及。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本心与初心”可知,居家社区养老更好地
实现国家“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
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
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
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
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
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
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
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
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
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
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
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
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
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
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
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
亡者,幸也,非数也。
(取材于《东坡志林》
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
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
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
回师途中灭了虞国。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有道也,特.巧耳
特:特别
B. 秦遂围邯郸,几.亡赵
几:几乎
C. 而齐之亡形.成矣
形:局势
D. 岂以谨故置.齐也哉
置:放过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请粟于.齐
B. 赵虽.未亡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
C. 齐人不悟而.与秦合 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D. 齐乃.发兵守西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
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
B. 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
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
C. 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
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
D. 今秦易楚,以 为龆齿也可拔。
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
B. 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
C. 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
D. 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
10.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
【答案】6. A
7. B
8. B
9. D
10. 答案要点:(1)援助抗秦同盟不彻底。赵国缺粮时,齐国拒绝援助。(2)对秦国长期不
加兵的原因没有清醒认识,亲附秦国。(3)缺乏危机意识。三晋被灭,仍然不与楚国、燕国
联合。(4)正视秦国的威胁过晚。五国灭亡后才拒绝通使,采取防御措施。(5)君臣才能平
庸。不能抓住有利时机一举覆灭秦国。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特,只是。句意:不是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思的能力。
A.于,介词,向,句意:向齐国请求援助。
于,介词,比,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B.虽,转折连词,虽然,句意: 赵国虽然没有灭亡。
虽,转折连词,虽然,句意: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羡慕效仿。
C.而,转折连词,却,句意:齐国人不醒悟却和秦国联合。
而,表示修饰,句意: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D.乃,副词,才,句意:齐国才发兵防守西边的疆界。
乃,副词,竟然,句意: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B. “之”,指代“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即“赵国虽然没有灭亡,但齐国灭亡的局
势形成了”。
句意:秦国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错误,由“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可知,原
文说的是:所以秦国不灭亡,是侥幸,不是技巧办法的原因。不是秦国统一天下,而是秦国
不灭亡的原因。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可知,赵、齐两国作为同盟国并
不彻底,在赵国缺粮时,齐国拒绝援助。
由“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齐、秦不两立,
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可知,秦国知道
齐国即将灭亡,因而不对齐国用兵,但是齐国却没有明白其中的原因,亲附秦国。
由“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
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可知,面对秦国强大、齐国危险的现状,齐
国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三晋被灭,仍然不与楚国、燕国联合。
由“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可知,当齐国明白当下的形势,
发兵守卫西边疆界的时候,为时已晚。
由“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
如反掌也”可知,齐国的连有才能中等的君臣都没有,不能在秦国空虚的时候抓住时机。
参考译文:
秦始皇十八年,攻取了韩国;二十二年,攻取了魏国;二十五年,攻取了赵国、攻取了
楚国;二十六年,攻取了燕国、攻取了齐国,天下开始统一。苏子说:秦国兼并天下,不是
有正道,仅仅是方法巧妙罢了,当然也并不是侥幸。但是我认为(秦)攻取齐国的办法巧妙,
而攻取楚国的办法笨拙,没有被楚国打败,(纯粹)是侥幸。
唉!秦国巧取六国,只是以智伯为戒罢了。魏桓子、韩康子联合(反戈),智伯就灭亡。
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秦国兼并天下,不也应该吗!齐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