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运用一些 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的说法,这 里的“怜悯”“恐惧”“陶冶”,都已经是心理学概念。但是,他在论述喜剧时就无法沿用类 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立论。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 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例如把悲剧美 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只不过 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从深层心理上说,悲剧美和喜剧美,对应着人类对社会物象的仰视需要和俯视需要。 悲剧营造英雄,而悲剧英雄就是人们仰视的对象。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 无关,而主要决定于他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其他物象的崇高感,也都与不 可抵达有关,甚至与牺牲有关。仰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而悲剧美的仰视,则是 这种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方式。 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了。克服这种心理疲劳 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把仰视的高度降低;二是让自己内心产生与被仰视对象近似的因素,造 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但这两点,在古典主义悲剧中很难做到。那种悲剧为了摆脱人们的疲劳 只能寻找新的刺激,而那种刺激总是让悲剧英雄更加走向惨烈,结果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越来 越大。 在西方,古典主义悲剧的转型从雨果的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产生重大突破,而真正获得 理论成果的却是比利时文学家梅特林克。 梅特林克认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毒药、自杀、决斗,都太偶然,又离普通观众太远, 因此那种悲剧是“偶然悲剧”,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远的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大 量与人人有关的悲剧,例如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这种悲剧看似琐碎
却最为普遍,而且可以撬动人生的前前后后。第一根白发是一个转折点,从童年到这里的过 程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从这里到死亡的过程也产生了另一种意义。这一来,这种日常生活中 的悲剧也就成了“必然悲剧”,而且对观众而言是“与自己很近的悲剧”。但是这种悲剧也有 重大失落,那就是与悲剧美紧紧相连的崇高和庄严,不见了。 (摘编自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对悲剧体裁的界定,或者说对“悲剧性”的现解,是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悲 剧人物是“比我们好”但又不完美、“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悲剧情节的主要成分 是“突转”“发现”和“苦难”(《诗学》)。这些论断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悲 剧性”。 在思考悲剧冲突时,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 ...........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 深层的必然性、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在理解悲剧主 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 意义。悲剧主人公导致悲惨结局的行动,古典诗学称之为“过失”,但这一范畴的实际内容,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戏剧作品中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因为某种性格缺点 或对真实情况暂时无知而采取的错误行动,也可能表现为悲剧主人公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 某种自觉抉择。悲剧主人公犯下过失,而又自觉承担这一过失的后果,宁愿毁灭,也不向悲 剧命运低头,“通过自己的牺牲,英雄表现出配得上悲剧性之伟大”(帕特里斯·帕维斯《戏 剧艺术辞典》)要全面地看待悲剧作品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认识价值,要避免在欣赏悲剧作品 时将其简单化,在缺乏充分的阅读(观看)体验基础时进行抽象的思想探讨,而应该首先驻 足于悲剧作品带来的情感震荡,以面对作品时的实际体验为基础,透过具体的细读品味来导 入思想主题的探讨。这实际上是学习一切文学作品时的基本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 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生境界”。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无法用类似的心理学概念完成对喜剧的立论,康德却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B. 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上,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只是停留在浅层心理之上。 C. 古典主义悲剧很难借助降低仰视高度和与之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来克服观众心理疲劳。 D. 面对两难处境时作出的某种自觉抉择,常常成为悲剧主人公“过失”的可能表现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体现了他在古典美学论述上的进步。 B. 因悲剧美提供的仰视是心理需要的最高实现,崇高且感人,故时间一长就令人产生疲劳。 C. 在古典主义悲剧的发展历程中,亚里士多德、康德、雨果、梅特林克均是关键性人物。 D. “必然悲剧”比“偶然悲剧”更为普遍,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更近,但崇高和庄严缺失。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一项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窦娥法场发誓愿引发天降大雪。 B. 曹禺《雷雨》:周朴园偶然想起让侍萍取衬衣。 C.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 D.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王利发是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请依据材料二分析其悲剧性。 【答案】1. A 2. D 3. D 4. ①引用论证,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观点来证明古典美学对悲剧美和喜剧美会破 例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②举例论证,如举生活中“某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的例子,阐释“必 然悲剧”的内涵。 5. ①性格特点:王利发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性; ②深层原因:其生活的时代的黑暗注定悲剧的发生; ③思想意义:借王利发的悲惨人生,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出色的完成”说法有误,原文是“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 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却也存在‘以偏概全’之弊”,认为其存在“以偏概全”之弊。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率先使用心理学概念对悲剧进行定义”错误,古典美学会“破例”使用一些心理分析, 而亚里士多德 是否“率先”使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于文无据。
B.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悲剧美所提供的仰视,既崇高又感人,但时间一长就太令人疲劳 了”,可知“时间一长”不是产生疲劳的原因。 C.“康德……是关键性人物”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直到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才用‘心 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康德论述的是“喜剧”,而不是“悲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A.具有幻想特征; B.具有偶然性; C.具有偶然性; D.结合“要努力理解在那些看似偶然或带有幻想特征的情节之后,悲剧冲突深层的必然性、 严肃性,理解悲剧冲突既是人与人的冲突,也是思想的冲突”,理解,“娜拉毅然离家出走” 体现悲剧冲突必然性、严肃性所在,是必然性情节。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引用论证,“对于悲剧美和喜剧美这对范畴,古典美学在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之余,也会破例 运用一些心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时就用了‘通过怜悯和恐惧使心灵获得陶冶’ 的说法”“康德,才用‘心理预期逆反性失重’来论述喜剧”,分别引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 观点来证明古典美学对悲剧美和喜剧美会破例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举例论证,“例如把悲剧美说成是对悲哀记忆的释放,把喜剧美说成是对愉悦欲求的满足”, 例举观点,证明“人们也习惯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悲剧美和喜剧美”的观点;如举生活中“某 天早晨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的例子,阐释“必然悲剧”的内涵。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 义”可分析出,王利发的性格悲剧。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十分普通的小人物。精 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但单从他的茶馆里那张“莫谈国事”就可以看出,他也和其他 小人物一样,愚昧无知,精神麻木。王利发性格软弱,缺乏反抗性; 结合“在理解悲剧主人公时,要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分析出深层原因。故事发生
的时间,恰好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那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又有内 忧外患,社会及其动荡。而外国资本主义又在此时对中国进行侵略,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外 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听任外强欺凌。国内内战连连, 民不聊生。其生活的时代的黑暗注定悲剧的发生; 结合“透过其具体性格特点,把握这一人物所承载的思想意义”分析其思想意义。作品以“剪 影式”的方式,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 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 临。在这个不公正的黑暗社会的逼迫下,王利发最终上吊自杀,作品借王利发的悲惨人生, 表达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棘鸟(节选) 考琳·麦卡洛(澳大利亚) 1915 年 12 月 8 日,梅吉·克利里过了她的第四个生日。妈妈收拾好早饭的盘碟,不声 不响地把一个褐色的纸包塞到了她的怀里,叫她到外面去。于是,梅吉便蹲在前门旁边的金 雀花丛背后,不耐烦地扯了起来。她的手指不灵活,那纸包又扎得挺结实。它有几分像是波 利尼西亚人开的杂货店里的东西,这使她觉得,不管它里边包的是什么,反正不是家里做的, 也不是捐赠的,而是买来的。这可真了不起。 包的一角露出了一个好看的淡金色的东西。她更加起劲地扯着那纸包,扯下的长长的纸 条乱成一团。 “艾格尼丝,啊,艾格尼丝!”她无比爱怜地说,朝在扯得稀烂的套子里躺着的布娃娃 眨眨眼。 真不简单啊。梅吉有生以来只进过一次韦汉的杂货店,那是远在 5 月间的事了。因为她 已经是个像样儿的姑娘了,所以她就规规矩矩地端坐在妈妈身边的小车里,激动的心情使她 对满架货物目不暇接,记不胜记。但那个放在杂货店柜台上的、穿着粉红色锦缎裙子、上面 缀满了米色花边的布娃娃艾格尼丝,她却看得清楚,记得真切。就是在那个时候,她心里就 管它叫艾格尼丝了,这是她所知道的唯一的足以配得上这个无与伦比的小东西的漂亮名字。 然而,在那以后的几个月里,她空怀惆怅地思念着艾格尼丝。梅吉没有布娃娃,也不知道小 姑娘总是和布娃娃联系在一起的。她高高兴兴地玩着哥哥们丢下的哨子、弹弓和玩旧了的兵 偶,两手弄得肮里肮脏的,靴子上沾满了泥点。
她从来没想过和艾格尼丝一块儿玩。现在她轻轻抚弄着那粉红色裙子的褶边,这裙子比 她所见过的女人身上穿的都要华丽。她温情脉脉地将艾格尼丝抱了起来。这布娃娃的胳膊腿 儿是接榫的,可以随意扳动。甚至连她的脖子和纤细、匀称的腰肢也是接榫的。她那金色的 头发梳成了漂亮的高高的发髻,上面插满了珠子,别着珠花别针的米黄色三角披肩围巾上隐 隐地显露出她白色的胸脯。画在骨灰瓷上的脸蛋儿非常美丽,瓷面没有上釉,这使那精心画 出的皮肤显出一种天然的、无光泽的肌理。那对闪耀在真毛发制成的睫毛之间的蓝眼睛栩栩 如生,虹膜周围画着深蓝色条纹和色晕。看得着了迷的梅吉还发现,当艾格尼丝向后倾倒到 一定程度时,她的眼睛就合上了。在她的一侧微红的面颊上方.有一颗黑色的美人痣,她那 颜色略深的嘴微微张开,露出了洁白的小牙齿。梅吉把布娃娃轻轻地放到膝盖上,舒适地交 叉起双脚,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瞧个没完。 当杰克和休吉沙沙地穿过靠近栅栏的那片长柄镰割不到的草地走过来时,她依然坐在金 雀花丛的背后。她的头发是典型的克利里家的标志,克利里家的孩子们除弗兰克以外都长着 一头微微发红而又浓又密的头发。杰克用胳膊肘轻轻地捅了一下他的兄弟,兴奋地指了指。 他们相互龇牙咧嘴地笑了笑,分成了两路,装出正在追赶一个毛利叛逆骑兵的模样。可是梅 吉一点儿也没听见,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艾格尼丝,自顾自地轻声哼唱着。 “梅吉,你拿的是什么呀?”杰克大喊一声,扑将过去,“给我们看看!” “对,给我们看看!”休吉格格地笑着,包抄了过来。 她把布娃娃紧紧地搂在胸前,摇晃着脑袋:“不!她是我的!是给我的生日礼物!” “给我们看看,快!我们就看一眼。” 骄傲和喜悦占了上风。她举起了布娃娃让她的哥哥们看。“你们看,她漂亮吗?她叫艾 格尼丝。” “艾格尼丝﹖艾格尼丝?”杰克毫不留情地取笑道,“多傻气的名字呀!你干吗不叫她 玛格丽特或贝蒂呢?” “因为她就是艾格尼丝嘛!” 休吉发现布娃娃的腕节是结榫的,便打了声口哨。“嘿,杰克,看哪!它的手能动!” “哪儿?让我瞧瞧。” “不!”梅吉又紧紧地搂定了布娃娃,眼泪汪汪,“不,你会把它弄坏的!噢,杰克,别 把她拿走——你会把她弄坏的!” “呸!”杰克那双小脏手紧紧地抓住了梅吉的腕子,“你想来个狗吃屎吗?别哭哭啼啼的, 不然我就告诉鲍勃去。”他将她反转过去,直到她的皮肤变得青白。休吉抓住了娃娃的裙子,
拉着它说:“给我,要不我真使劲儿啦!” “别!别这样,杰克,求你别这样!你会把她弄坏的,我知道,你会弄坏的!哦,你别 动她吧!别把她拿走,我求求你!”她也顾不得被粗暴地攥住的手腕,只是紧紧地抱着布娃 娃,一边哭着,一边乱踢着。 “拿到喽!”当布娃娃从梅吉交叉的前臂中滑落下来时,休吉欢呼了起来, 杰克、休吉和梅吉一样,内心也觉得那布娃娃迷人极了,他们脱下了她的外衣、裙子艾 格尼丝躺在那里,任凭男孩们拉拉扯扯。他们一会儿把她的一只脚强扭到脑后,一会又叫她 低头看着自己的脊背,所有想得到的柔软术他们都让她做遍了。梅吉站在一边哭着,他们根 本就不加理睬。她没想到要寻求什么帮助,因为在克利里家里不为自己去争斗的人是得不到 什么帮助和同情的,女孩子们也概莫能外。 布娃娃的金发被掀掉了,那些珠子转眼间就飞到了深深的草从里,不知去向。一只肮脏 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踩到了被丢弃的衣服上,使那缎子面上沾满了从铁匠铺子里带来的油污。 梅吉跪了下来,发狂似地在地上扒找着,收集着那些小巧玲珑的衣裤,以防它们再受损害。 然后,她开始在她认为珠子可能散落的地方拨草寻找。她泪眼模糊,这是她心中从未体验过 的痛苦,因为到目前为止,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值得悲伤的事呢。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吉在四岁生日时才第一次收到妈妈送的礼物,只是因为自己年纪幼小,加上礼物包装 结实,导致她在拆礼物时很没有耐心。 B. 物质条件的匮乏,梅吉没有布娃娃,在玩哥哥们丢下的玩具时,因为她总惦记着艾格尼 丝,所以玩得并不高兴。 C. 梅吉沉迷于美丽的艾格尼丝,连哥哥们来到身边都未察觉。当哥哥们想者布建是时,任 骄傲和喜悦的驱使下,梅吉举起布娃娃给哥哥们看。 D. 虽然哥哥们也认为布娃娃是美丽的,但因嫉妒心理的作祟,他们肆无忌惮地蹂躏艾格尼 丝,给梅吉带来很深的痛苦。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生动细致地记叙了艾格尼丝作为礼物被送给梅吉, 又被杰克和休吉这两个小男孩损坏的故事。 B. 小说通过补叙梅吉第一次见到艾格尼丝的情形,说明了梅吉再见艾格尼丝无比爱怜的原 因,使情节衔接自然,无突兀之感。 C. 小说对杰克和休吉兄弟俩采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使“捣蛋”男
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D. 梅吉坐在“金雀花丛背后”,兄弟俩“穿过靠近栅栏的那片长柄镰割不到的草地”,小说 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对下文情节的展开是有铺垫作用的。 8. 梅吉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9. 考琳·麦卡洛是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以描写细腻著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她是如何表 现“梅吉对艾格尼丝的无比爱怜”的? 【答案】6. C 7. B 8. ①经济状况拮据:梅吉 4 岁以来只进过一次韦汉的杂货店;之前梅吉没有布娃娃,只能 玩着哥哥们丢下的玩具; ②家庭成员关系疏远:梅吉受到兄长鲍勃的恐吓,被哥哥们粗暴的抢走布娃娃。 ③子女教育奉行“丛林法则”:成长文化氛围冷漠,为己争斗,强权生存法则,得不到同情。 9. (1)正面描写 ①语言描写,如“艾格尼丝,啊,艾格尼丝”“你们看,她漂亮吗?她叫艾格尼丝”; ②神态描写,如“朝在扯得稀烂的套子里躺着的布娃娃眨眨眼”“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艾 格尼丝”; ③动作描写,如“把布娃娃轻轻地放到膝盖上,舒适地交叉起双脚,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瞧 个没完”“轻轻抚弄着那粉红色裙子的褶边”; ④心理描写,如“她泪眼模糊,这是她心中从未体验过的痛苦,因为到目前为止,她还从来 没有遇到过任何值得悲伤的事呢”。 (2)侧面描写:哥哥们来到身边都未察觉,梅吉没有察觉到,侧面烘托其对布娃娃的喜爱。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梅吉在四岁生日时才第一次收到妈妈送的礼物”错误。未必是“第一次”收到礼物,也 不全是因为急切的心理,也有好奇心。 B.“所以玩得并不高兴”错误。根据原文“她高高兴兴地玩着哥哥们丢下的哨子、弹弓和玩 旧了的兵偶,两手弄得肮里肮脏的,靴子上沾满了泥点”可知,梅吉“玩得高兴”。 D.“但因嫉妒心理的作祟”错误。根据原文“杰克、休吉和梅吉一样,内心也觉得那布娃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