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 分)
1. 根据课文默写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①__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树绕村庄,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③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④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⑤《月夜忆舍弟》中,利用听觉写边地秋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
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岳阳楼记》中的原话回答)
【答案】 ①. 鸟下绿芜秦苑夕
②. 水满陂塘
③. 晓镜但愁云鬓改
④. 寂寂
江山摇落处
⑤. 戍鼓断人行
⑥. 边秋一雁声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以己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
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
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需要注意“芜、苑、陂、鬓、戍”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么,勤劳美德如何体现呢?一是对待事情尽心尽力,心无旁 wù( )。在劳动内容
选择上不拈轻怕重,在劳动效率产出上不滥竽充数。
二是要孜孜..( )不倦。无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作,还是“吟
。但是,对于勤劳的人而言,其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脑力创作,劳动的辛苦都甲
对劳动的热爱执着以及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体会,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身心苦累。
从古至今,那些广受赞 yù( )的人,都是“习其苦”“安其苦”的,并且常常以苦为乐。
(1)加点字注音。
)不倦
孜孜..(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心无旁 wù(
)
赞 yù(
)
(3)选文中甲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固
B. 不言而喻
C. 不由分说
D. 与日俱
增
【答案】(1)zī zī
(2)
①. 骛
②. 誉
(3)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注音。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心无旁 wù——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赞 yù——赞誉:赞美,称扬。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句中指劳动的辛苦都不需要说就明白,不符合语
境;
B.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句中指劳动的辛苦都不需要说就明白,
符合语境;
C.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句中指劳动的辛苦都不需要说就明白,不符合语境;
D.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句中指劳动的辛苦都不需要说就明白,
不符合语境;
故选 B。
3.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范仲淹、曾巩并称“唐宋
八大家”。
B.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
代称还有很多,如:“汗青”代指史册,“婵娟”代指月亮。
C.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
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D. 莫泊桑是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他和
马克·吐温、欧·亨利合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唐宋八大家分别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选项
“范仲淹”有误;
B.“社稷”的“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选项“‘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
有误;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选项“英
国作家”“马克·吐温”有误;
故选 C。
4.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展和繁荣戏曲艺术,人才是根本。要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首
先,
,
。
,
。
,
。
①一个好演员能带动一个剧团,甚至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
②因为戏曲艺术是“角儿”的艺术,无“角儿”则无戏
③培养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虽然不易
④要重视培养戏曲表演领军人才
⑤进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⑥但对于戏曲传承和繁荣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A. ④②①⑤③⑥
B. ③⑥①②④⑤
C. ①⑤②④③⑥
D.
④①②③⑥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根据“要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首先”可知,语段主要讲述重视培养人才的内容,所
以④应该作为首句;接着讲述为什么要培养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的原因,所以②承接④;①紧
接着②进行阐述,由“角儿”定位到一个好演员的影响;⑤承接①进一步表现好演员对艺术
的影响;接着承接上文点明培养艺术家的不容易,所以③承接⑤,最后进行转折,在③的基
础上再阐述,所以⑥承接③。故排序为:④②①⑤③⑥;
故选 A。
综合性学习(7 分)
5. 小说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我校初三年级将开展“走
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以小组活动策划人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
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想要将曾经读过的小说汇集成册,请你参照示例,任选一组小说给该版块
命名,并说明理由。
示例:小说篇目——《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
版块名称:《小说天地·见证少年成长》
理由:这三篇都是涉及少年成长这一主题的小说,讲述成长中的美好情感、苦涩滋味和无奈
叹息,展现世间百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备选小说:A 组:《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 B 组:《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
我选择_____组,版块名称:《小说天地·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务二】
为了烘托活动的气氛,你们小组打算拟写一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仿照上联,围
绕阅读小说的感悟和收获,完成下联。
上联:沉醉戏剧舞台,赏风云跌宕
下联:
(3)【任务三】
小组里部分成员对阅读小说兴趣不大,觉得小说篇幅长、人物多,尤其是某些小说,因读者
对其故事背景不熟悉,读起来费劲。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针对这些问题的活动,来激
发他们阅读小说的兴趣。
示例:活动一(针对背景问题):查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制作手抄报等
活动二(针对篇幅问题):
活动三(针对人物问题):
【答案】(1)
①. A 组
②. 畅游科幻天地
③. 理由:这些作品都是科幻小说,
用文字带领读者在科幻的海洋里畅游,感受未知世界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整体命运的
深切关注。B 组:走进名著世界 理由:这两部名著都是古代章回体小说,用文字给读者描
绘出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
求。
(2)徜徉小说王国,看人物悲欢
(3)活动二(针对篇幅问题):绘制情节思维导图、开展“重点情节我来讲”故事大赛等
活动三(针对人物问题):制作人物小传卡片、排演课本剧等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概括。
《带上她的眼睛》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人类的一艘地底探索飞船失
事,领航员被永远困在了地心的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我”和沈静相互拯救的
故事,文本核心依然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即一个人精神家园的广度突破生命的局限来获得
精神上的自由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
凡尔纳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在尼摩船长的引领下,进行海底之旅,通过种种
险象环生的情节,显示了人类顽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展现了人类不懈的开拓精神。可见《带
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都是小说,都表现了一个神奇科幻世界,据此可设计名称为《小
说天地·探索科幻世界》。原因: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展现了一个科幻的世界,启发读者对人类
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科学的探索。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
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
形象,一种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
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刘姥姥进大观园》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刘姥姥进
大观园后被鸳鸯和凤姐取笑一事,在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
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
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可见
《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都出自于文学名著,都是小说,都讲述了两个小人物的故
事,据此可设计名称为《小说天地·走进名著世界》或《小说天地·底层人物的酸甜苦辣》。
原因:这两部名著都是古代章回体小说,都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反映当时的世态炎凉。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对联的要求: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相对、语义相关、平仄相协。
根据要求和主题进行拟写即可。
示例一:走进现实生活,看社会悲欢;
示例二:驻足小说世界,品人物爱恨。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常见的语文活动:演讲、朗诵、竞赛、征文、讲座、故事会、手抄报、
看影视等。设计活动时要兼顾题干里面所提到的问题,活动要能够解决题干中提到的问题。
针对部分小说篇幅较长的问题,可设计活动:精彩情节分享会;那段情节影响着我主题班会;
针对部分小说人物多的问题,可设计活动:人物身份信息知识大赛;人物关系思维导图手抄
报。
二、阅读与赏析(63 分)
(一)(11 分)
6. 阅读下面《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
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
的客人。”老都管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
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
下坐了歇凉。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 A,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语段二】
B 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
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
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
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
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B 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
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
上,挥毫便写道:
(甲)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B 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
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乙)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语段中的 A、B 分别是谁?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2)《水浒传》虽然是小说,但其中的诗词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文章增色不少。请按要
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语段一中画线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②语段二中(甲)处“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现在却“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
江州官司缠身”,其缘由是什么?
③语段二中(乙)处诗句表达了 B 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1)
①. 白胜
②. 宋江
(2)①交代(渲染)了天气的炎热;为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口渴思饮作铺垫,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揭露了农夫与王孙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或抨击了旧时贵族对底层农民的
压迫)。
②宋江私放晁盖,晁盖上梁山后写给宋江的信被阎婆惜发现,阎婆惜以此要挟,宋江怒杀阎
婆惜。
③该诗表达了宋江被发配至江州后对家乡父老兄弟、志同道合的江湖好汉的思念;独自飘零
江湖而蹉跎岁月的苦闷与感慨;想要实现凌云志的迫切愿望;对朝廷的不满及反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语段一】写的是智取生辰纲。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为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天热行路,
此举遭到了军汉们的不满,于是军汉们便不听杨志打骂,坚持在树林里休息。杨志无奈,只
能随他们休息。这时白胜扮演酒贩过来卖酒。军汉们想买酒解暑,杨志警惕性高,疑心有蒙
汗药,杨志便说不卖了,假装商人的晁盖等人先上千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了警惕,并且趁
着舀酒的时候在酒里下了蒙汗药。最终杨志彻底放松警惕,众人买酒喝过后被药晕,晁盖等
人劫走了生辰纲。根据“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可知,A 是白胜;
【语段二】写的是浔阳楼题反诗。宋江怒杀阎婆惜后,吃了官司,被发配到江州,认识了戴
宗、李逵、张顺等人。这天,宋江寻友不得,独自来到了浔阳楼上,一边喝酒,一遍欣赏风
景。不知不觉喝醉了,他便感恨伤怀,在墙壁上留下反诗两首,还留下了姓名。根据“我生
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血染浔阳江口”可知,B 是宋江。
【小问 2 详解】
①本题考查诗句作用。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环境描写,可联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环境描写
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文章主旨,点明时间、地点等背景,推动情节发
展。“似火烧”、“半枯焦”渲染了天气的炎热;联系原文背景,北宋末年,官僚腐败,阶
级矛盾激化,百姓有苦无处伸张,所以天气的炎热也暗示社会环境不太平;因为天气炎热,
军汉们口渴难耐,这时酒贩出场,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要人物——白胜,推动情节发展。“农
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运用对比,天气炎热,农夫们只能忍受酷暑,而王孙们却
在楼上悠闲地摇扇子,表现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揭露了农夫与王孙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
②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是说自己文通经史,自有经邦济世之才。“不幸刺文双颊,
那堪配在江州”两句,记述宋江受到官府的酷刑后,又变成了流放犯,被发配到江州。结合
原文可知前后变化的缘由是:晁盖一行人在智取生辰纲后,何涛查出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
于是到郓城县的县衙联系县令调集衙役兵丁前往东溪村捉拿晁盖。宋江是郓城县押司,第一
时间看到何涛的文书,得知生辰纲事发后,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诉了晁盖。晁盖等人上梁山
后,派人给宋江送了书信和五十两黄金酬谢。不料书信落入阎婆惜手上,受到阎婆惜威胁,
宋江怒杀阎婆惜。
③本题考查人物情感。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是一首诗,作答
时要先理解诗句内容。它是宋江醉酒后在浔阳楼题下的反诗,说的是宋江人虽在山东,但心
还在吴,像蓬草一样四处飘零,蹉跎岁月。当时要是上了梁山,实现了他的凌云壮志,谁敢
嘲笑他不算大丈夫呢?结合语段二,从“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
如何得相见”可知宋江被发配至江州后对家乡父老兄弟、志同道合的江湖好汉的思念;从
“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流露出对蹉跎岁月的感伤;后两句用了典故,从“名又
不成,功又不就”可知宋江内心的郁郁不得志、想要实现凌云壮志的愿望及强烈的反抗意识。
(二)
范与兰
张岱
①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①而入,
夜舁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
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
第开口吞欱②之,如沆瀣③焉。
②花谢,粪④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⑤,
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
龙吟》三曲。
③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
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⑥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
弦而已。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
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与兰惊惶
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舁(yú):抬。②欱(hē):吸吮。③沆瀣(xiè):夜间的水气。④粪:扫除。
⑤焙(bèi):用微火烘烤。⑥锐意:意志坚决专一。
7.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香气酷.烈(非常)
C. 不肯易.(交换)
8. 下列句中的“于”与“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B. 旋.亦忘之(随即)
D. 余强.借斋头三月(尽力)
A.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生于.忧患
今人诗赋于.其上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花谢,粪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
②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
C. 告之于.帝
D. 刻唐贤
10. 文中第③段写范与兰曾跟随两位老师学琴,结果是“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
已”。这与前文说她“好琴”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C
9. ①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和范与兰商量。
②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
10. 不矛盾。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记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
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解析】
【7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