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任务一:准确用词】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小组:魅力湿地 在 11 月 5 日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盐城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 市”。在保护和利用湿地方面,盐城取得的成果汗牛充栋,世界瞩目。本次与会..的中外代表 对盐城印象都十分深刻。走进盐城展厅,沉浸式的展陈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眼前是光影.. 变幻..、水清岸绿;耳畔是呦呦鹿鸣、百鸟欢唱;轻轻一嗅,沁人心脾的湿地气息扑面而来; 伸手触摸,粗粝的树皮、轻柔的苔藓在指尖划过……千万年的苍海桑田....,赋予盐城黄海湿地 不可多得的精彩与绚丽..,展现着希望与生机。这方生灵奇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 脚。 1. 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书写作出了判断。请你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 “与会”应写为“于会” B. “光影变幻”应写为“光影变换” C. “绚丽”应写为“炫丽” D. “苍海桑田”应写为“沧海桑田” 2. 文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请你用下列成语替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微不足道 B. 硕果累累 C. 不胜枚举 D. 首当其 冲 【答案】1. D 2. C 【解析】 【1 题详解】 考查字形辨析。 A.与会:参加会议。字形正确,无需修改; B.光影变幻:令人不可捉摸的变化。字形正确,无需修改; C.绚丽:灿烂美丽。字形正确,无需修改; D.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苍海桑田”书写错误; 故选 D。 【2 题详解】 考查成语运用。 A.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B.硕果累累: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 C.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D.首当其冲:处于首先受到攻击或压力的地位; 根据前文“盐城取得的成果”可知,这里表示成果太多,无法全部列举出来,应用“不胜枚 举”; 故选 C。 【任务二:选择对联】 3. 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称,可以涵养地下水,可以帮助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干旱和洪 涝。湿地还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此外,很多珍稀水鸟的繁殖及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 湿地还被称作“鸟类的乐园”。 查阅关于湿地功能的资料时,同学们找到了几副对联。你认为下列哪副对联最准确地概括了 上文提及的湿地功能。( ) A. 上联:风月无边,信是湖山著意;下联:园林有幸,只缘翰墨多情。 B. 上联:水丰草茂,鸾鹭翔云,绿岛放歌臻化境;下联:霞锦波柔,渔樵戴月,鸿鹄弄影 舞仙姿。 C. 上联:栖鸥翔鹤,濯月浣云,三千画卷写湖海;下联:防旱蓄洪,调温净水,万顷清流 泽古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理解。 根据“可以涵养地下水,可以帮助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干旱和洪涝。湿地还有强大的生态净 化作用”可知,“防旱蓄洪,调温净水,万顷清流泽古今”能含括此意:“很多珍稀水鸟的 繁殖及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还被称作‘鸟类的乐园’”可知,“栖鸥翔鹤,濯月浣 云,三千画卷写湖海”可表现此特点。故选 C。 【任务三:完善语句】 4. 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广袤的滨海湿地,其形成得益于大江大河携带入海的大 量泥沙、无机盐与其他营养物质。这里有丰富的海洋生物,养育了以滨海水鸟为代表的众多 其他生物,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评世 界自然遗产,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价值。 根据语境,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保护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 ②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③缓解人类活动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威胁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A.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排序。 根据语段中的“进而”可知,三空中所填语句在语义上应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再联系三句话 的内容可知,应先“我国”,再“东亚——澳大利西亚”,最后是“全球”。故排序为: ①③②。 故选 B。 第二小组:君子自强不息 【任务一:整理自强不息名句】 5. 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有关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文名句,请你补全。 序号 名句 精神内涵 (1) (2) (3) (4) (5) (6) 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 纵使年老被贬,忠君之心弥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坚。 醉能同其乐,______,太守也。 与民同醉同乐,内心怡然自 (欧阳修《醉翁亭记》) 得。 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彻悟人事岁月,充满旷达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观。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_____ ! 遍尝世间辛酸,也要自嘲言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欢, ______,______。 自信一往无前,直抵理想彼 [李白《行路难(其一)》] 岸。 ______, ______ 抛开自我悲苦,喜看新人辈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 (7) ______, ______。 (李商隐《无题》) 即便耗尽生命,此心依然不 变。 【答案】 ①.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②. 醒能述以文者 ③. 人有悲欢离合 ④. 却 道天凉好个秋 ⑤.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⑥.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⑧.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⑨.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⑩.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衰朽、醒、离、 济、沧、畔、病、蚕、炬”等字词容易写错。 【任务二:推荐自强不息人物】 小赋推荐:世界技能大赛“刮腻子”世界冠军马宏达 今年 10 月 23 日,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的比赛中,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 22 岁学 生马宏达在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夺冠。小通准备讲述“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马宏达的 故事。为增加文化色彩,他找到以下两首诗,请你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 苔①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②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①苔:苔藓。②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6. 你认为小通在讲述马宏达的事迹时引用哪首诗的三四两句最合适?请结合具体的诗句以 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读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当时家里人觉得要有一技之长,学一门手艺将来方 便找工作。”谈及过往,马宏达并不避讳曾经在学习上的短板,他觉得这反而更像是个契机, 让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拿金牌,马宏达每天的训练不少于 7 小时,5 厘米 厚的钢头鞋,不到 2 个月就磨破了底。对于网上关于他“土味冠军”的调侃,他说:“我很 热爱我现在的事业,能做到这个层级我已经很满意了。至于人家怎么说我并不会放在心上。” 7. 就第上题中你选择的那句诗,请从重音、语气两方面提出朗读建议。 【答案】6. 示例 1: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是说,苔花虽微小如米, 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 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马宏达平凡、普通,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上 技师学院,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获 得了成功。他的经历与苔花相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示例 2:我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句诗写竹子任由千般磨折,万般打 击,它反而更苍劲挺拔,坚韧不移,顽强不屈突出了竹子无视环境压力,坚韧无畏、从容自
信的气概。马宏达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上技师学院,但是他没有因 此放弃自己,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也不 在意网上的调侃,坚持做好自己。他的精神与竹子相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7. 示例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重读的词语有:“如米小”“也”“牡丹开”; 语气:昂扬、自豪等。 示例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重读的词语有:“还”“坚劲”“任”; 语气:坚定、豪迈。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分析诗句。根据链接材料可知,马宏达初中时成绩不好,在家长的鼓励下,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并获得金牌,同时对于网上的调侃,不以为然。 (1)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 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通过苔花和牡丹的对比,写苔花虽微小 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 自若,沉稳持重,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 自弃,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结合马宏达的经历:马 宏达平凡、普通,学习成绩不好的他只能选择学习一门技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 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赢得金牌,获得成功。他的经历与苔花相 似,都是很渺小的存在,但只要不自弃,就有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可以引用这句诗。 (2)引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历经无数磨难依然那 么坚韧,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北风。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 自信、无视环境压力的神态,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坚定顽强的赞美。结合马宏达的经历:求 学之路并不顺利,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只能选择学习一门技术,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 而是在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终赢得金牌,获得成功。成功之后,对于网 上的调侃,不以为然,坚持做好自己。他的精神与竹子坚韧无畏的精神相似,所以可以引用 这句诗。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重读的词语有:“如米小”“也”“牡丹开”;通过 写苔花虽小,但不自弃,也可以像牡丹一样傲然盛开,表现了作者对于苔花这种自信、不自 怜,不自弃的昂扬精神的赞美和肯定,所以在朗读时要有一种昂扬、自豪、自信的语气。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重读的词语有:“还”“坚劲”“任”;通 过写竹子在岩缝中顽强的生长,不畏惧自然条件的恶略,表现了作者对于竹子的坚韧不移、 顽强不屈的高洁情操的赞扬,也体现了诗人渴望像竹子一样的追求,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语一
种坚定、豪迈、激昂的语气。 小宁的推荐:乐观旷达、自强不息的苏轼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①,仿佛 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②于斯民,固宜也。东 武滨海多风,而沟渎③不留,故率④常苦早。祷于兹山⑤,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 常德⑥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 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 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 上,而名之曰雩泉。 ②古者谓吁嗟⑦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⑧ 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遣 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去。 【材料二】 (苏轼《雩泉记》有删改)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材料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材料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注】①雉堞:城上短墙。楼观:泛指高大建筑物。②食: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③沟读: 指田间水道。④率:大都。⑤祷:向神灵祈求保佑。兹:这个。⑤常德:始终不变的品德。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⑦吁嗟:叹息。⑧哀:同情,怜悯。 8. 请用“/”标出材料一中划线句子的停顿。(限两处)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9.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的词。 语句 方法 释义 仿佛..可数 联系课内词语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1)_______
而名.之曰雩泉 释义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_______ 乃新.其庙 联系课内词语 用法 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3)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以其可信,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11. 材料一第②段横线处应填感叹号还是句号?请结合前后文说明理由。 12. 苏轼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难容于朝,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后转任密州太 守。再后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以上材料前三则写于密州,第四则写于黄州。 小宁用“乐观旷达、自强不息”评价苏轼,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四则材料阐述。 【答案】8. 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9. ①. 隐隐约约 ②. 命名 ③. 更新,翻新 10. 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 11. 感叹号。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是作者对官不怜惜百姓、不为民所信赖的现实而发出的 慨叹,用感叹号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用句号显得平淡。 12. 赞同。苏轼虽然仕途不顺,自请外放,或是被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他 为政一方,能心忧百姓,以天下事为己任。他会因祈雨灵验而欣喜万分,因官不为民所用所 依的现实而慨叹自愧。他心忧天下,借出城狩猎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能够承担卫国 守边重任的原望。中秋夜倍思亲,但是他能把自己对弟弟的思念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祝原。 被贬黄州,逆境不惧,胸怀坦荡,听任自然。这些都可看出苏轼是一个乐观旷达、自强不息 的人。 【解析】 【8 题详解】 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 验证。句意:百姓现在为没有收获而叹息,为生活病痛而呻吟,也是很普遍的啊。故可断句 为: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课内词语进行作答。 (1)“仿佛若有光”句意:隐隐约约好像有光照出来。仿佛:隐隐约约。“仿佛可数”句 意:都隐约可数;仿佛:隐隐约约。 (2)“名之者谁”句意:给他命名的人是谁。名:取名、命名。“而名之口雩泉”句意: 给泉取名为雩泉。名:取名、命名。 (3)“互相轩邈”句意:(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邈:名词作动词,
争向高处远处伸展。“乃新其庙”句意:于是更新庙宇。新:名词作动词,更新,翻新。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以:因为;信:信赖;盖:大概;常德:始终不变的德行;故:所以;谓:称为。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原句前后的意思:(可现在)还有听见百姓叹息呻吟能怜悯他们,答应他们的要求,像 常山雩泉一样可以信赖的官吏吗?我因此在神面前感到惭愧,于是写了如下一首《吁嗟》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这里用官吏的漠视百姓和常山雩泉的始终如一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 官不怜惜百姓、不为民所信赖的现实而发出的慨叹,用感叹号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责问的 语气更加明显,用句号显得平淡。故填感叹号。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明确观点:赞同。根据材料一“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 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可知,苏轼会因祈雨灵验而欣喜万分,因官不为民所用 所依的现实而慨叹自愧;根据材料二“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苏轼心忧天下,出城狩猎,借冯唐的典 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能够承担卫国守边重任的愿望;根据材料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可知,中秋夜倍思亲,但是苏轼思念自己的弟弟,但他心系天下,能把自己对 弟弟的思念转化为对天下离人的祝愿。苏轼虽然仕途不顺,自请外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 沉沦,相反,他为政一方,能心忧百姓,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些都可看出苏轼是一个乐观旷 达、自强不息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常山在密州州治之南二十里,不很高大,而从山上俯视州城,州城如在山下, 城上短墙和城中楼观,都隐约可数。从城中眺望常山,常山如在城上,在日常生活中,无论 到哪里都可以看见它。常山神享受密州百姓的祭祖奉献,确实是合适的。密州临海多风,沟 渠又不留水,所以经常为干旱所苦。在常山祷雨,没有不感应降雨的。百姓因为它可以信赖, 有始终不变的德性,所以把它称为常山。熙宁八年春夏干旱,我两次到常山祷雨,常山神都 感应降雨,像回声应答声音一样。于是就修理更新常山神庙。在庙门西南十五步的地方,有 一口泉,汪洋回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如一,泉水溢满流出,直到山下。常山之所以能 够保持不变的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密州百姓,想必就在于它有这口泉。于是砍石为井, 深七尺,广三尺二,在上面建亭,给泉取名为雩泉。古人称叹息求雨为雩。百姓现在为没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