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西城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资料共2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西城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30 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列考古发现能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证据的是 A. 哈拉帕遗址 B. 克里特遗址 C. 半坡遗址 D. 雅典卫城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半坡遗位于黄河流域,距今约五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C 项正确; 哈拉帕遗址是古印度文明,排除 A 项;克里特遗址是古希腊文明,排除 B 项;雅典卫城遗址是古希腊文明,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下图是北京琉璃河出土的铜罍(léi),其内壁有“令(命)克(召公之子)侯于匽(燕)” 的铭文。《史 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史记》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了 A. 禅让制的出现 C. 武王伐纣 【答案】D 【解析】 B. 夏朝的建立 D. 分封制的实行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青铜器内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封召公之子克为燕地的诸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 制;《史记·燕召公世家》中有“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的记载,即周武王封召公为北燕的诸侯, 文物和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了分封制的实行,D 项正确;禅让制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建立者禹死 后这一制度即被世袭制取代,排除 A 项;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与题中人物无关,排除 B 项;武王伐纣与西 周建立后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对此历史现象反 映的时代特征概括准确的是 A. 文明的产生 C. 动荡与变革 B. 早期国家的建立 D. 大一统国家巩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材料反映 的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革,所以 C 项正 确;文明的产生是在炎黄时期,排除 A 项;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建立,排除 B 项;大一统 国家巩固是汉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点睛】 4. 公元前 8-3 世纪的历史时代,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如中国的孟子就是儒 家主要代表人物。下列言论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A 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时期 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排除 B 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排除 C 项;“认 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点睛】 5. 古蜀国时期,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到秦汉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 下谓之‘天府’也”。促使成都平原发生这一变化的工程是 B. 长城 C. 灵渠 D. 大运河 A. 都江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 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A 项正确;长城没有经过成都平原,排除 B 项;灵渠位于广西,排除 C 项;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没有经过 成都平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点睛】 6. 下图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鞅方升”,其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它体现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是 A. 经济不断发展 C. 国家走向统一 【答案】C 【解析】 左壁刻:“十八年(公元前 344 年),齐率卿大夫 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 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刻:“廿六年(公元前 221 年),皇帝尽并兼 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B. 兼并战争频繁 D. 文化百家争鸣 【详解】根据材料“商鞅方升”可知是战国时期秦国制造的量器。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主持变 法时,为推动经济的发展,统一了度量衡,方升就是秦国计量标准统一的代表,当时规定“大良造鞅爰积 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这一度量标准的确立,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加强 了秦国内部的联系,加快了秦国强盛的步伐。底部铭文“廿六年(公元前 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证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 度量衡沿用了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标准,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 项正 确;材料体现国家统一,经济不断发展说法不全面,排除 A 项;BD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 C 项。 7. 2021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汉文帝霸陵所在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汉文帝开启了“文景 之治”,从下面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是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 减轻农民徭役 C. 提倡勤俭治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重视农业生产 D. 废除严刑峻法 【详解】根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等诏令内容可知,这
些诏令反映出了汉文帝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的治国理念,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以农为本,重 视农业,没有涉及减轻徭役、提倡勤俭、废除严刑峻法的信息,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点睛】 8. 公元 1-2 世纪,罗马帝国是亚欧大陆西端的大国。此时亚欧大陆东端的强国是 B. 秦 C. 汉 D. 隋 A. 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西汉灭亡。所以公元 1-2 世纪,亚欧大陆东端的强国是西汉,C 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 ABD 项。故 选 C 项。 【点睛】 9. 陕西西安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 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 各民族间战争不断 C. 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 文明的体现”,可知中原农耕文明引入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 项符合题意;各民族间战争不断、 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AC 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10. 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 高则泻水”。此处描述的是 B. 翻车 C. 曲辕犁 D. 筒车 A. 耧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的信息说明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发明的
筒车,D 项正确;耧车是铁犁牛耕阶段的播种工具,排除 A 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出现于三国时期,依靠 人力,排除 B 项;曲辕犁属犁耕工具,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点睛】 11. 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A. 唐朝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B.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C.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元朝时发明了火 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民族关系,排除 A 项;材 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 有益处。下列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名句,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文天祥是南宋的,司马迁是西汉 时期的,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④②③,B 项正确,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13.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 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 A. 三省六部制 B. 中书省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 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 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 湖广十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再结合题干可知,D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完善, 排除 A 项;中书省属于中央行政机关,排除 B 项;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4. 下图是《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朝北京城的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朝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特征,有宫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这体现出明朝的政治特征是 A. 郡县制的实行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B. 科举制的完善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可以看出宫城处于北京城的核心部位,宫城也叫紫禁城,是 皇帝居住地,外围有皇城、内城、外城拱卫,同时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处于中轴线上,宫城就突 出地体现了明朝帝王宫殿的至尊,在政治特征上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D 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 A 项;从北京城布局不能体现出科举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15. 1662 年,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戚继光抗击倭寇战争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D. 雅克萨之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 38 年的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故 B 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排除 A 项;1771 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 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排除 C 项;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 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点睛】 16. 在西欧中世纪的乡村,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在领主的统治下,组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 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个“经济和政治单位”指的是 A. 公民大会 B. 西欧庄园 C. 自治城市 D. 行会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欧庄园在 9 世纪开始形成,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 小群体,在领主的统治下,组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耕地包括灵芝爱直接经营 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B 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不符题意,排除 A 项;材料体 现的是“乡村”,不是城市,排除 C 项;行会是工商业组织,与才中“在西欧中世纪的乡村”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 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与中国唐朝有贸易往来 ②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方法
③ 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④ 实行了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唐朝有贸易往来,故①正确;阿拉伯数字 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 0 到 9 的计数法,形成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②正确;阿拉伯帝国极 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 拉沙漠,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故③正确;阿拉伯帝国确立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 排除④。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 BCD,A 项正确。故选 A 项。 【点睛】 18. 下图是 13 世纪末到 14 世纪初的航海图,是现存最古老的新型航海图。这种航海图呈现了海岸、海域 地貌,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它可以用来研究 A. 罗马帝国不断扩张 C. 唐朝丝绸之路盛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B. 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D. 远洋航海技术进步 【详解】根据材料“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这一信息可知,13 世纪末-14 世纪初的远洋航海已 经广泛应用指南针,据此可知,材料所展示的航海图可以用来研究远洋航海技术进步,D 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 13 世纪末到 14 世纪初的西欧新型航海图,与罗马帝国扩张、亚历山大帝国东征、唐朝丝绸之路均不 相符,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点睛】 19. 据记载,“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从菲律宾马尼拉出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