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务考研真题
一、术语解释(共 5 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接近性
2、论点
3、判断
4、即时性报道策划
5、选题策划
二、简述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请简要回答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2、写作新闻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广播稿件的修改需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三、分析题(共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按材料后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请从新闻采访的写作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你认为央视报道是否存在《人民邮电报》所说
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新闻采访中是否可以规避?如何规避?
2011 年 11 月 9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 30 分》播出了一条电信、联通涉嫌价格垄断的
报道,其中一段文稿为:
记者:如果事实成立的话,根据我们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是什么样的处置?
李青(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处以上一年度营业额的 1%-10%的
罚款,对中国电信来讲,他的互联网接入的收入相当高,一年大概有 500 个亿,对于中国联
通来讲一年大概有不到 300 个亿,如果最后经过我们案审的话,如果事实成立定性准确,那
么处罚大概在 1%-10%罚款的范围内。
画外音:记者根据初步推算,如果事实成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此将遭到数亿到数
十亿的罚款。
该报道播出后,2011 年 11 月 11 日,《人民邮电报》在头版对此作出回应。从四个方面
质疑央视报道,其中一个方面是“新闻素养丢失了吗?”,具体内容如下:
11 月 9 日,发改委对两家运营商进行的反垄断调查还未结束,发改委还没有作出最终
结论和处理意见。根据反垄断法第 44 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调查核实后,认
为构成垄断行为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然而此时,央视抢先一步
在当天中午的“新闻 30 分”播出了报道。就连投行高盛都认为:“这次的事件让我们非常惊
讶。惊讶的是,在任何官方定论还没有出台之前,央视的报道就进行了一些类似于巨额罚款
的推测。”
央视此举是否违反相关规定,自有专门的部门去裁定。但是单就这一报道本身,也是漏
洞百出,只要稍有新闻素养的人就能看出破绽重重:其一,近 4 分钟的报道只对发改委进行
了单方面采访,根本没有给另一方当事人澄清事实的机会,有悖于新闻的公正性,从而误导
公众,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二,记者在基本概念都没有厘清的基础上,用想象代替采
访,用推测代替事实,大量使用“如果”、“可能”句型,将结论硬拧向耸人听闻的方向,有
悖于新闻的客观性。此报道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但却因缺乏事实依据根本站不住脚,
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准则,不仅与国内新闻战线正在提倡的“走基层、转作风、
改文风”精神相冲突,更与央视国家级传媒的地位不符。
2、请指出下面两个新闻标题的结构(分辩主题、引题、副题),并分析比较两者在制作
思路上的特点。
云南 2012 年新课改高考方案昨发布
明年高考部分试题可选答
满分增至 772 分考试模式“三位一体”普高生可申请转读中专技校
云南省 2012 年高考方案出台
3 方面决定高考录取
四、实作题(共 60 分,消息和评论各 30 分)
请根据下面给出的材料,分别完成一篇 600 字左右的消息和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标题自拟。
资料 1:2011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中央每年拔款 160 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 3 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
补助,普惠 680 个县市、约 2600 万在校学生。
在此之前,由民间爱心人士邓飞等共同发起了“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活动,
半年来,共募集捐款 1700 万元,惠及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 77 所小学、1 万多小学生。
“对‘免费午餐’而言,它是一个奇迹;对当下社会而言,这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
范例。”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规模的政府回应,这不仅是中国慈善史上绝无仅有的,就
是欧美一些国家也没有。”
作为“免费午餐”公益行动的核心发起人,邓飞坦言,并非没有设想过这一天的到来,
但从未奢望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尽管早在今年 7 月,国家就决定从 2011 年秋季学期
启动民族县、贫困县农村免费午餐试点工作,并将宁夏确定为首批试点省区,但邓飞想不到,
短短几个月之后,这一试点政策的普惠范围,一下从宁夏的 26 万名学生迅速扩张到了全国
范围内的 2600 万在校学生。
其实,“政府接棒”正是邓飞团队的终极期望,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出手,普惠
更多的贫困学生才能成为可能。
邓飞坦言,“免费午餐”在推广过程中,从没有主动谋求过国家高层的关注,但始终坚
持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以期推动“局部的普惠”。让邓飞们欣慰的是,尽管有个别地方出于
某些顾虑而拒绝引入“免费午餐”,但更多的地方政府都表示认可与支持。湖南省新晃县主
管教育的副县长明确表态,将为开通“免费午餐”的学校配建厨房,同时为每所学校每年提
供 1000 元配套资金。“免费午餐”出 2 块钱、当地政府出 1 块钱,本来仅在当地普及了 4
所小学的“免费午餐”计划,后来一下推向了全县 41 所小学。
作为一项旨在为贫困地区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的纯民间公益行动,邓飞及其团队设想并
付诸操作的模式是这样的:利用微博平台,通过 500 名记者的联合倡议发起,通过挂靠既有
基金会完善募捐资格,借助区域性主流平面媒体的报道推动,吸引社会力量补给贫困地区儿
童营养。邓飞及其团队承认,如果没有记者及媒体公信力的保障,“免费午餐”注定无法获
得公众的普遍认可,
7 月 13 日,“免费午餐”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正式入驻淘宝商城。借助电子商务平台,
人们只要登录淘宝商城,即可通过义拍商品或直接购买 3 元一份的“免费午餐”产品达成捐
款。“淘宝模式”的创新保证了“免费午餐”自身更具成长力,邓飞说,根据预算,仅此一
项,“免费午餐”一年便可募集捐款 2000 万元。
民间行为与国家政策形成良性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免费午餐”短短 6 个月的
实践就赢得了国家普惠政策的出台,王振耀认为这是“慈善史上的一件大事”,抛开“免费
午餐”操作层面的可取之处,他认为,慈善归根结底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善的力量,“免费
午餐”恰恰完美展现了这种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邓飞他们这些参与者没
有任何抱怨、指责和批评,只是无怨无悔地去做,而从来都不说这是谁的错、应该由谁来担
责。”王振耀说,对于一帮年轻人来说,这是特别不容易的一点,但他们做到了。
在王振耀看来,与其说“免费午餐”的实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不如说民间对社
会现实问题的理性对待而非对抗,让政府切实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意。
资料 2:“国家初等教育营养支持项目”,又称“免费午餐计划”,是一项印度政府 1995
年启动的项目,在 2002 年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推广到全国后,到如今,已经每年约有 1.2 亿
中小学生每天能享用到一顿免费午餐。每年印度政府为此投入的经费约在 20 亿美元左右。
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免费午餐项目。不过,这个伙食成本相当于人均每天
0.3 元人民币的项目,实在难以称得上有多成功。2009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称,仍有
21%的印度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比起 10 年前甚至有所增多。根据全球饥饿指数 GHI,2011
年印度为 23.7,也比 1996 年的 22.9 为高。除去国家投入的不足外,许多研究报告都声称,
腐败是印度“免费午餐”计划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的最大原因。印度的一家媒体甚至总结到,
“广泛”的财务违纪问题在“免费午餐”项目中被暴露出来。
就在大陆政府提出“免费午餐”项目后的两天,台湾版的“免费午餐”项目也爆发了丑
闻。自台湾“教育部”去年推出“免费营养午餐”政策以来,就不断给地方带来困扰,更是
传出不少食物中毒,餐桶长蛆等负面消息。而这几天爆发的新北市“校长集体向营养午餐业
者索贿”弊案,导致十余人被收监,更是让整个台湾教育界蒙上了羞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针对农村贫困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显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
摄入量严重不足:对四省农村 1458 名 10 岁-13 岁小学生的体检发现,100 个农村孩子中,
有近 12 个生长迟缓,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城市孩子 6 至 15 厘米;此外,还有 9 个体重低于同
龄城市孩子约 7 至 15 公斤;在宁夏西吉、广西都安、云南寻甸,这三个地方的寄宿学生,
每日摄入的热量,分别为专家推荐量的 62%、66%和 68%;接受调查的这些农村学生中,有
72%的学生在上课期间有饥饿感,其中每天都会有饥饿感的学生高达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