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28 分) 1.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歼.灭(jiān)翘.首(qiáo)摧枯拉朽.(xiǔ) B. 悄.然(qiǎo)默契.(qiè)正襟.危坐(jīn) C. 锃.亮(zèng)桅.杆(wéi)磅礴澎湃.(pài) D. 炽.热(chì)窒.息(zhì)惟妙惟肖.(xiào)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字音的辨析。 B.默契(qiè)——qì; 故选 B。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疫情防控阶段的线上学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律,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面对每一节课,我们 都不能________,应该是以________的诚恳态度对待,否则,疫情结束回到校园,成绩一泻千里真的不是 ________。 A. 不以为然 不胜其烦 骇人听闻 B. 不以为意 不厌其烦 耸人听闻 C. 不以为意 不厌其烦 骇人听闻 D. 不以为然 不胜其烦 耸人听闻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空:“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认为是这样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或轻视。然,正确, 对,这样。“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根据前文“面对每一节课”, 可知此处应填“不以为意”; 第二空:“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根据后文的“诚恳 态度”可知此处应填“不厌其烦”; 第三空:“骇人听闻”,使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含贬义。“耸人听闻”, 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根据前文的“成绩一泻千里”可知此处应填“耸人听闻”; 故选 B。 3. 下面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的无疑就是阅读。②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
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 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第④句病因:成分残缺;将“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改为“提高生活的质量并提升个人的气质”; 故选 D。 4.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空缺处,使用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①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③ 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④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 A. , 。 , 。 C. 、 : , ! 【答案】A 【解析】 B. , : 、 。 D. 、 。 ; !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本句中“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两个短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优秀传统 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这句话意思完整,后面用句号;“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与“滋养着我们的 心灵”是相互独立的成分间的短暂停顿,用逗号;“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 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句话意思完整,后面用句号。 故选 A。 5.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 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 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 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 A. ①⑤④②③ B. ①③⑤②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①句的“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承接上文的“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故①句 在首位。(2)“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和①句的“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
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照应,故①③。(3)②④⑤三句都是和“艾草”“菖蒲”相关,⑤句是总起句, 指出二者配对关系,接着先是“平日里”情况,然后是“每到端午”情况,故⑤②④。故①③⑤②④,故 选 B。 6. 下面对《黄鹤楼》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 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 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 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怅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述错误。颔联意思是“黄鹤一去再 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此联并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故选 B。 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新京报讯 9 月 17 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流失文物 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 15 万余件 回归文物中遴选 25 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 12 个省市、18 家文博单位的 600 余件文 物参展。 从 1949 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 300 余批次、 15 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 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此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 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蓥、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 与故事。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 11 月中下旬。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 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 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 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 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 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 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 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蓥、意 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 破与发展....。 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 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7. 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 ) A. 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B. 70 年归国流失文物 600 余件现国博 C. 归国文物展展品展出至 11 月中下旬 D. 国家博物馆展出 600 余件文物 8. 对这则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则消息,简洁明了地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B. “新京报讯”放在文稿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的发稿单位。 C. 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概括介绍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D. 导语后面的内容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9. 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自然段中罗列了许多准确的数字,目的是突出“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 式展现”。 B. 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此次展览的组成部分,最后 补充介绍部分珍贵书画的展出情况。 C. 这则新闻客观、真实,但是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例如文中加 点的“突破性成就”“迅速扭转”“突破与发展”等。 D. 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次要事实到主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结尾,引起 读者的注意。 【答案】7. B8. A9. D 【解析】 【7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标题的拟写。依据这则新闻重点记述了“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 式展现,从 15 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 25 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 12 个省市、18 家文 博单位的 600 余件文物参展”及后面对展出文物的分类介绍可知,文章的标题用“70 年归国流失文物 600
余件现国博”更为准确。故选 B。 【8 题详解】 考查对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这则新闻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展览的重点展品及组成部分 等内容,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所以 A 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的说法是错误的。 【9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 项有误,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主要事实到次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 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起始部分。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溯:逆流而上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 B. 则素湍.绿潭 C. 良.多趣味 D. 林寒涧肃. 1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肃:严肃,严厉 湍:急流 良:甚,很 A. 略无阙.处 B. 至于夏水襄陵. C. 清荣峻茂. D. 空谷传响. 12.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自然段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依次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 B. 第二至四自然段主要写水,是按照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 大、水流急的特点。 C. “绝巘多生怪柏”一句,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 觉生意盎然。 D. 最后一段,以“猿鸣”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氛,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 【答案】10. D11. A12. A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 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D.“林寒涧肃”的意思是: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肃:肃杀,凄寒。不是“严肃,严厉”。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 A.“略无阙处”的意思是: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依次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有误,第一段先用“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然后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描写,突出山多、山 连、山高的特点。 故选 A。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 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 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 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 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 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 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二、默写题(5 分) 13.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的上下句。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答案】 ①. 山山唯落晖 ②. 大漠孤烟直 ③. 江入大荒流 ④.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⑤. 志在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 本题中易错字词有“唯、晖、莺”等。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 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 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在是.( 15.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卒.全其城 ( ) 16. 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 这 ②. 最终 15. 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意思正确即可) 16. 示例: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人;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表 现出足智多谋;亲临一线,过家不入说明他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决不让洪水毁城说明他关爱百姓;派官 吏分堵以守说明他善于指挥。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要有我在这里。是:这; (2)句意: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庐,搭建的草庐;其,代词,指城;过,经过;家,家门;入,进入。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没有自己先去避难,而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选择与百姓共进 退,说明他是一个临危不惧、以身作则、亲民爱民的人; “驱使复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使官吏分堵以守”,写苏轼 采取了驱使富民回城、调动军队筑堤护城、让官吏分堵守护等措施来守城,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指挥、足智 多谋的人;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写苏轼过家门而不入,则说明他是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 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 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 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 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 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 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苏轼搭建草庐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 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墙,又用树木筑起堤岸,以防 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 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 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 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 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 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 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 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 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 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