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下半年上海教师资格考试初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中国已知最早的骨笛有 9000 年历史,它出土于黄河流域的哪个省()
A.甘肃 B. 陕西 C.河南 D. 山东
2.1978 年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震惊全世界,它出土于哪个省()
A. 山西 B. 河北 C. 湖北 D. 湖南
3.《海青拿天鹅》是产生于元代的一首著名乐曲,当时演奏的乐器是()
A.古琴 B. 古筝 C. 琵琶 D. 笛子
4.创作第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作曲家是()
A. 贝多芬 B. 威柏 C. 门德尔松 D. 瓦格纳
5.与 J.S 巴赫同属于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是()
A.海顿 B.亨德尔 C.杜费 D.蒙特威尔第
6.属于元调音乐体裁的作品是()
A.巴赫《b 小调弥撒曲》B. 冼星海《怒吼吧,黄河》
C.拉索《回声》D. 黄自《山在虚无缥缈间》
7.下列属于日本传统乐器的是()
A.三味线 B. 西塔尔 C.三弦 D. 伽倻琴
8.爵士乐起源于哪个国家()
A.肯尼亚 B.美国 C.巴西 D.印度
9.音乐术语“Allegro”的意思是()
A.小快板 B.快板 C.行板 D.集板
10.下列谱例选自()
A.莫扎特《小夜曲》B.舒伯特《小夜曲》
C.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D.鲍罗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
11.下列选项中,哪一组是正三和弦()
A.Ⅰ、Ⅱ、Ⅲ 和弦 B.Ⅰ、Ⅳ、Ⅴ和弦
C.Ⅰ、Ⅲ、Ⅴ 和弦 D.Ⅰ、Ⅳ、Ⅵ和弦
12.下列属于民族徵调式旋律的是()
13.弹拨乐器冬不拉属于哪个民族()
A.瑶族 B.彝族 C.蒙古族 D.哈萨克族
14.长度相等的 A、B 两乐句构成的结构形式是()
A.平行方整性结构 B.对比方整性结构
C.对比非方整性结构 D.平行非方整性结构
15.班级合唱排练时,能始终保持全体学生动力的是()
A.学生的音准 B.学生的节奏
C.学生的兴趣 D.学生的音色
16.下列属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的是()
A.《梁山伯与祝英台》B.《乱云飞》
C.《御风万里》D.《云南音诗》
17.构成交响乐队的基本乐器是()
A.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
B.弦乐组管乐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C.弦乐组木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D.弦乐组铜管组弹拨组打击乐组
18.以青少年交响乐团交流为目的的“音乐救助计划”起源于哪个国家()
A.委内瑞拉 B.墨西哥 C.美国 D.加拿大
19.歌曲《同一首歌》的基本指挥图式是下列那一项()
20.京剧当中老旦的发声属于()
A.真假声结合 B.真声 C.假声 D.虚声
2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
A.感受与欣赏唱歌乐器创造
B.感受与欣赏识谱表现创造
C.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D.歌唱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2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感受与欣赏中的第一项内容是()
A.识读乐谱 B.演唱
C.即兴创编 D.音乐表现要素
23.在歌曲《鳟鱼》的欣赏教学中,最能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思维的过程是()
A.讲述背景,学生谈感受
B.识读乐谱,学生谈感受
C.抄写主题,学生谈感受
D.聆听作品,学生谈感受
24.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抽象思维学习音乐是在认知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A.形式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25.运用下列谱例的音乐教学体系是()
A.达尔克罗兹 B.柯达伊
C.铃木镇一 D.奥尔夫
26.《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创造部分内容的描述具体包括()
A.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编创作实践
B.即兴创编创作实践识读乐谱
C.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编综合性艺术表演
D.探索音响与音乐创作实践综合性艺术表演
27.班级合唱教学初级阶段最有效的形式是()
A.齐唱 B.混声四声部
C.轮唱 D.童声二声部
28.学校教育中,合奏、重奏等音乐活动最主要的价值是()
A.个性发展 B.合作交流
C.创造性培养 D.技能训练
29.下列不适合在音乐课日常教学中实施的评价方式是()
A.主题判断演唱演奏创造
B.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
C.聆听演唱演奏主题判断
D.演唱演奏创造表现
30.针对音乐了解程度较浅的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节拍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是
()
A.实践体验 B.教师讲解
C.学生做题 D.相互讨论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共 1 题,10 分)
31.为歌曲《猎人合唱》(人音版 16 册 4 单元 1 课)编配钢琴伴奏
要求:(1)标记和声功能(4 分)
(2)根据和声功能,为第一行旋律编配钢琴伴奏织体(6 分) 注意:线谱、简谱均可。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 1 题,15 分)
32.分析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的谱例。
要求:(1)说明曲式名称,画出结构图示(5 分)
(2)写出调式调性(5 分)
(3)说明乐曲的旋律特点(5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1 题,35 分)
33.根据上面对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谱例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七年级唱歌课进
行教学设计。
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歌唱教学的基本环节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题,15 分)
34.案例:
初中音乐课:二部合唱《大海啊故乡》(课时:45 分钟) 一、导入:教师认真带领学生朗
读歌词(5 分钟)
二、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歌曲创作背景(10 分钟)
2、引导学生讨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话题(10 分钟)
3、完整聆听歌曲(3 分钟)
4、学生谈感受(4 分钟)
5、讨论作品结构(10 分钟)
6、分句教唱高、低声部歌谱(3 分钟)
7、分句教唱歌词(3 分钟)
8、教师课堂小结(2 分钟)
问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分析上面的教学案例,简述自己的观
点。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共 1 题,15 分)
35.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通过对下面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提炼出
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课程名称】《东南亚风情》年级:七年级
【教学内容】
1、 歌曲:《划船曲》《星星索》(印尼)
2、 乐曲:《竹竿舞》(菲律宾)
【教学目标】
(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钟”音乐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中展现的东南亚风情。教学难点:掌握
弱起节奏,演唱二声部乐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亚洲风光视频导入新课
(二) 欣赏:感受印尼歌曲《划船曲》
1、 欣赏印尼语版本乐曲,感受乐曲浓郁的印尼风格。
2、 按节奏朗读歌词,解决弱起节奏这个难点。
3、 学习用印尼语演唱歌曲片段。
4、 播放印尼国家风光视频。
(三) 欣赏:感唱学唱印尼歌曲《星星索》
1、 播放《星星索》片段,找出印象深刻的一句。
2、 了解“啊,星星索”的含义,并在意境中做简单的律动,帮助体验乐曲情绪。
3、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并有感情地跟随钢琴学唱乐曲旋律。
4、 用录音软件 cool edit 录下“啊,星星索”的伴唱声,学生跟随自己的伴唱声加入主
旋律声部。
5、 尝试师生、生生合作演绎歌曲。
6、 总结克隆钟音乐的风格特征。
(四) 律动:综合活动菲律宾民歌《竹竿舞》
1、 聆听音乐《竹竿舞》。
2、 尝试为三拍子节奏配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声势练习,并在三拍子节奏中敲竹竿。
3、 为乐曲配上律动——个别展示。
4、 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调动学生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其他同学选择打击乐器为个别展示
的同学伴奏。
5、 现场制作伴奏并律动——集体参与。
6、 分组合作尝试跳竹竿的律动。
7、 合作表演——感受浓郁的东南亚风情。
(五) 课堂总结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取一个精准、贴切的小标题,如:美丽的东南亚、热情饿东
南亚人民等。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选 C。
【解析】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现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
等的藏族牧区。1979 年,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小学的教师贾建国意外发现了贾湖
遗址,在一座部落酋长的墓葬里躺着一支沉睡了八九千年的骨笛。经过测音,这支骨笛不仅
已经具备音阶结构,而且还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
出现的笛子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贾湖骨笛作为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
可吹奏乐器,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
2、选 C。
【解析】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 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
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
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
宝”。
3、选 C。
【解析】中国古代琵琶曲。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
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原注:“《海青拿天鹅》,新声也”。表明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