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北京丰台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某学校初三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自强不息好少年”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完成
下列任务。
1. 在认识自强不息内涵的环节,一组同学整理了下面的材料。
清华园内,历史风物随处可见。一座雕塑、一片树林、一栋建筑如粒粒明珠散落,又如
星晨璀璨生辉。意味悠长的风景旧物,见证了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
1914 年 11 月的一天,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演讲过程中,
他借用《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__①__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它们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刚
毅坚卓.,发奋图强__②__“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大地,厚实和顺,增厚美德,
容载万物。自那时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了清华校训。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
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
(1)有同学对文段①②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星晨”应写为“星辰”
B.“见证”应写为“鉴证”
C.“载”应读“zài”
D.“卓”应读“zhuó”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2. 在分享环节,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古诗词,并制作书签进行交流。
同学们介绍了唐代诗人__①__的诗,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体现了自
强不息的精神。同学们还分享了王安石的__②__,诗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最高层”也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1)在上面文字横线处填入内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陆游②《登幽州台歌》
B.①杜甫②《登幽州台歌》
C.①杜甫②《登飞来峰》
D.①陆游②《登飞来峰》
(2)组内同学为激励自己,准备制作书签。你会选择下面哪种书体,并说明理由。
【甲】
【乙】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介绍自强不息的人物环节,下面四位同学的介绍都使用了成语或修辞手法,其中不恰
当的一项是( )
A. 北斗人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B. 跳水小将全红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化身水花精灵,勇夺东京奥运会冠军。
C. 青年祖逖立志报效国家,一改少时顽劣,鸡鸣即起,持之以恒地读书,练剑。
D. 越王勾践在兵败之后,决心报仇雪耻,一意孤行,最终成为了春秋霸主之一。
4. 在演讲环节,请你使用“不仅……还……”写一段话,号召同学们争做自强不息好少年。
【答案】1. (1)A (2)B (3)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以宽
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2. (1)C (2)选甲,楷书字体庄重,笔画工整。
3. D
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学们不仅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远大目标,
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努力做一名自强不息的好少年。
【解析】
【1 题详解】
(1)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对标点符号的理解,结合句子句式、
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破折号用于转折或注解,但第一个空的后面有“即”,意思是“就
是”,和破折号意思相近,所以应使用逗号;第二个空前的句子和后面的句子是并排分句,
所以应使用分号;
故选 A。
(2)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
B.“见证”意思是目击事件发生而可以作证,符合“清华园的变迁与发展”的语境,是对的,
无需修改;“鉴证”是法律术语,不符合语境;
故选 B。
(3)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用
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语序不当,应该先实现“自我进步”,再“担负历史重任”,可
修改为:这一校训激励广大学子用不屈的意志力求自我进步,以宽厚的道德担负历史重任。
【2 题详解】
(1)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望岳》,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
为“诗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登幽州台
歌》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作品;
故选 C。
(2)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掌握。解答时,首先判断两图使用何种书法字体,再结合字体
特点进行选择和表述即可。甲,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字体;乙,狂放不拘,飞扬飘
逸,是草书字体。
示例:选乙,草书狂放不羁,青春激扬。
【3 题详解】
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成语的能力。
A.句中“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的内容采用排比的修
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用恰当;
B.句中“化身水花精灵”的内容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全红婵跳水技术的娴熟高超,
使用恰当;
C.句中成语“持之以恒”,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符合“鸡鸣即起,……读书,练剑”的语
境,使用恰当;
D.句中成语“一意孤行”,意思是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不
符合“决心报仇雪耻,……最终成为了春秋霸主之一”的语境,使用不恰当;
故选 D。
【4 题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按照题干中“不仅……还……”的句式要求,围绕“号召同学
们争做自强不息好少年”的表达主题,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进行表述即可。注意语言通顺简洁,
言之有理。
示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了祖国的富强,我们不仅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还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自强不息
的好少年!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默写。(共 4 分)
5. 默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3)积极求索、乐观豁达是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能表现这些
优秀品质的句子,你选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
外)
【答案】 ①.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 苔痕上阶绿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
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分析】
【详解】(1)(2)注意“蜡炬”“苔”的书写正确。
(3)注意紧扣“积极求索、乐观豁达”来选择诗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不可再选,不写
错别字。如选择示例中的句子,注意“沧”“畔”的书写正确。
(二)(共 6 分)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这是一首咏月词。作者将美好的月色、丰富的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上片
“欲”“恐”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是否“归去”的①____心情,下片将人世的“②____”和月
的“阴晴圆缺”进行比照,悟出了③____的人生哲理。
7. 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本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都借月抒怀,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两位诗人各自表达的情感。
【答案】6.
①. 矛盾(纠结、郁结等)
②. 悲欢离合
③. 人世的悲欢离合自
古就不可避免
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因明月引发的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祝福,希望天下人都能长久,即使不
能团聚,也能共享一轮圆月,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胸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
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
暗示月光的皎洁,“欲”“恐”二字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
了出来。
第二空:根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析,应填:悲欢离合。
第三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
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据此得
出:人世的悲欢离合自古就不可避免(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难以两全)的人生哲理。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是:我禁不住抬起头
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这两句通过动作神态
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
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
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
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本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
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
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但愿人们年年平安,
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三)(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节选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薄.暮冥冥
B. 浮光跃.金
C. 杂然前陈. 推陈.出新
D. 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日薄.西山
义薄.云天
欢呼雀跃. 鱼跃.龙门
慷慨陈.词
以.身作则
势单力薄.
龙腾虎跃.
新陈.代谢
拭目以.待
A.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感,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
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洞庭湖的阴风苦雨更加触发了迁客骚人原本就难以释怀的悲情愁绪。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理解:作者想探求古仁人的思想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是否不同,但一直没有答案。
C.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捉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情形,是滁州人
出游。
理解:因滁州山多林密,山路崎岖难行,游山百姓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10.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
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请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材料,说说“以百姓心为心”在范仲淹、欧阳
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④,复发橐中⑤黄金五十两,以
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注:①【上供米】给朝廷供奉上缴的粮食。②【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粜常
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哀(póu)羡缗(mín)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⑤【发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橐(tuó)】拿出自己囊中的东西。
【答案】8. B
9. A
10. 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欧阳修虽然被贬,
依然能够与民同乐;苏轼被贬杭州时,帮助百姓对抗饥荒和疫病。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迫近/迫近/迫近/微,少;
B.跳跃/跳跃/跳跃/跳跃;
C.陈列/旧的/陈述/旧的;
D.用/因为/用/来;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h 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理解不正确。根据【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可知,范仲淹找到了答案,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而非“一直没有答案”;
C.理解不正确。根据【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游山百姓
表达出出游的快乐,而非“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范仲淹把“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
根据【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依然能够与民
同乐;
根据【链接材料】“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和“遣
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苏轼被贬杭州时,帮助百姓对抗饥荒和疫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
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
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
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
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
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
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
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
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
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
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
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
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
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
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
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
陵欧阳修吧。
【链接材料】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
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
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