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加固体药品
C. 滴加液体药品
D. 检验气密性
【1 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
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
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不符合题意;
D、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
出,说明气密性良好,符合题意。
故选 D。
2. 下列科学实验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A.
①区分铁和硫化亚铁 B.
②
验证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C.
③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 D.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能被磁铁吸引,硫酸亚铁不能被磁铁吸引,可以用磁铁吸引区分,符合题意;
B、左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试管中铁钉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铁
生锈需要水,不符合题意;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万用瓶收集,应“长进短出”,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的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3. 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
工业制取金属钛的主要反应式是:①
2FeTiO +6C+7Cl
3
2
一定条件
2FeCl +2TiCl +6CO
3
4
;②
高温
2Mg+TiCl
4
2MgCl +Ti
2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FeTiO3 属于氧化物
B. 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 TiCl4 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 96:71
【3 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TiO3 是由 Fe、Ti、O 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钛合金是在钛中加入其它物质混合而成,不属于单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②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
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D、TiCl4 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48:(35.5×4)=24:71,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科学推理法。下列结论通
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是
A. ①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
B.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
点
C. ③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
D. ④牛顿第一定律
【4 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C、叶片的下表面一般气孔数目较多,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D、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事实上不受
摩擦力的物体不存在),符合题意。
故选 D。
5. 向一定质量的 Mg(NO3)2 和 Cu(NO3)2 混合溶液中加入 a 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
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仍为
a 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滤渣中可能有铜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液中一定有 Mg(NO3)2、Zn(NO3)2 和 Fe(NO3)2,可能有 Cu(NO3)2
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金属活动性:Mg>Zn>Fe>Cu,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镁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ag 锌 粉 和 铁 粉 的 混 合 物 , 锌 先 与 硝 酸 铜 反 应 生 成 硝 酸 锌 和 铜 , 即 :
Zn+Cu(NO )
3 2
Zn=
NO +Cu
3 2
,65 份的锌置换出 64 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溶液质量
增 加 , 待 硝 酸 铜 完 全 反 应 后 , 铁 与 硝 酸 铜 反 应 生 成 硝 酸 亚 铁 和 铜 , 即
Fe+Cu(NO )
3 2
Fe=
NO +Cu
3 2
,56 份的铁置换出 64 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
减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
体质量仍为 a 克,故一定发生了铁和硝酸铜的反应。
①一定发生了锌和硝酸铜、铁和硝酸铜的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铜,错误;
②铁可能过量,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正确;
③硝酸镁不参与反应,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镁,锌、铁一定与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滤液中一定
含硝酸锌和硝酸亚铁,可能含硝酸铜,正确;
④锌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增加,铁与硝酸铜反应,溶液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滤渣的
质量不变,故滤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错误。
故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 C。
6. 2021 年 3 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
______(选填
“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为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十 2 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应用碳-14 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 3000 年左右,碳-12 和碳-14 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
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______数不同。
【6 题答案】
【答案】
①. 弱
②. -2
③. 中子
【解析】
【详解】(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
比铜弱,金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2)CuFeS2 中铁元素显+2 价,铜元素显+2 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正、
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2x=0,x=-2;
(3)碳-12 和碳-14 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
中子数不同。
7. 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
因是氢氧化钙______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上表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______。
(3)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 0.1%)
【7 题答案】
【答案】
①. 微溶
②.
【解析】
SO +Ca OH =CaSO +H O
3
2
2
2
③. 52.2%
【详解】(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
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浓度低,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有限;
(2)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生成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 +Ca(OH) =CaSO +H O
;
2
3
2
2
(3)20℃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 109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9g
109g 100g
100% 52.2%
。
8. 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 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 世纪木,朴素的酸感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
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
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③19 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
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 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
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两者彼
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碱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
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 属于______(选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3)已知
H CO
2
3
碱是______。
HCO +H
-
3
+
和
HCO
3
CO +H
2
3
+
,由酸碱质子理论,H2CO3 的共轭
(4)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
论的分析合理的是______。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8 题答案】
【答案】
①. 碱
②. 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或 +
H +OH =H O )
-
2
③.
3HCO
④. AC
【解析】
【详解】(1)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变蓝的物质
叫碱。碳酸钠能与酸反应,失去原有特性,且碳酸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根据朴素的
酸碱理论,Na2CO3 属于碱;
(2)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
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的氢氧根
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3)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故碳酸的共轭碱是:
3HCO ;
(4)A、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
离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叫碱,故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符合题意;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符合题意;
C、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故酸碱质子理论
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符合题意;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是具有局限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 AC。
9. 按我国政府要求 2021 年 1 月 1 日起餐饮行业已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
之的是一些可降解的环保吸管。环保纸吸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化学式为(C6H10O5)n,而
原来塑料吸管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化学式为(C3H6)n。
(1)纤维素是一种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3)计算 32.4 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聚丙烯中所含碳元素质量相同?
【9 题答案】
【答案】(1)有机物
(2)2:1
(3)32.4 克纤维素中所含碳元素质量:
32.4g
72n
72n+10n+16×5n
100%=14.4g
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聚丙烯为:
14.4g
36n
36n 6n
100% =16.8g
【解析】
【详解】(1)纤维素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2)纤维素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0n:5n=2:1;
(3)见答案。
10. 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
得溶液 X 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______。
(3)溶液 X 的溶质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