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2021 年 4 月 22 日是第 52 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 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 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 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含磷洗衣粉的滥用可能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会污染水体,不符合题意;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会损害自然调节环境的能力、对动植物生长、繁衍不利,不符合
题意;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一方面减少了塑料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再循环利用矿泉水瓶的塑料
组分,节约了资源,符合题意;
D、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会污染环境,造成大气、水体等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转移蒸发皿
C. 闻气味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发
生火灾,选项 A 不正确;
B、刚刚加热的蒸发皿温度很高,转移时应该用坩埚钳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选项 B 不
正确;
C、因为有些气体对人体有害,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该采用“招气入鼻法”,选项 C 正确;
D、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
水时放出的大量热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因此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
酸沿着烧杯的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C。
3. 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C. 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 1:1
D. 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
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A 正确。
B、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乙为 H2O,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B 错误。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 1:1,质量比为 28:18=14:
9,C 错误。
D、由图可知,该反应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D 错误。
故选:A。
4. 不同品牌的洗手液 pH 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 pH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洗手液 a 用蒸馏水稀释后 pH 减小
B. 洗手液 b 的酸性比 a 弱
C. 洗手液 c 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D. 洗手液 d 和 a 混合液的 pH 可能等
于 7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从图中可知,洗手液 a 的 pH 在 3~4 之间,pH 小于 7,呈酸性,用蒸馏水稀释
后酸性减弱,pH 增大,选项 A 错误;
B、溶液的 pH 越小,酸性越强。洗手液 b 的 pH 在 5~6 之间,洗手液 a 的 pH 在 3~4 之间,
洗手液 b 的 pH 比洗手液 a 的 pH 大,因此洗手液 b 的酸性比 a 弱,选项 B 正确;
C、洗手液 c 的 pH 在 8~9 之间,pH﹥7,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选项 C 正确;
D、洗手液 d 的 pH 在 12~13 之间,呈碱性,洗手液 a 呈酸性,洗手液 d 和 a 混合时,如果
洗手液 a 中的酸性物质和洗手液 d 中的碱性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混合液的 pH 可能等于 7,
如果洗手液 a 中的酸性物质剩余则混合液的 pH 就小于 7,如果洗手液 d 中的碱性物质剩余
则混合液的 pH 就大于 7,选项 D 正确。
故选 A。
5. 含硫元素的同类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同,不同类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可能相
同,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单质
氧化物
酸
x
0
+4
+6
a
一
一
一
b
c
一
d
e
一
Na2SO3 等
f
A. X 表示碱
B. 物质 a 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物质 b 是二氧化硫,它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D. 物质 d 和 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Na2SO4 和 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从表中可知,Na2SO3 属于类别 X,Na2SO3 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
盐,因此 X 表示盐,选项 A 不正确;
B、因为物质 a 中硫元素化合价为 0,所以 a 是硫单质,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
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 B 不正确;
C、物质 b 中硫显+4 价,属于氧化物,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 0,该氧化物的化
学式是 SO2,名称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会形成酸雨,它是空气污染物之一,选项 C
正确;
D、物质 d 属于酸,硫元素化合价为+4,化学式是 H2SO3,中和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因此 H2SO3 和 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Na2SO3 和 H2O,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C。
6. 在 5.6g 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 Cu(NO3)2 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 AgNO3 溶液,
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加溶液质量为 M1g 时,生成 Cu 的质量为 m1g
B. bc 段发生的是 Cu 和 AgNO3 溶液的反应
C. m3 的值为 21.6
D. e 点溶液中不含 Cu(NO3)2
【答案】C
【解析】
【分析】首先,ab 段,铁粉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M1 点时,硝酸铜被完全消耗,之后 bc
段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直到 M2 点时铁粉消耗完毕,然后 cd 段之前生成的铜与硝酸
银发生置换反应,直至 M3 点时,铜被完全消耗;
Cu(NO )
3 2
= Fe(NO )
3 2
【详解】A、设有质量为 x的铁粉与硝酸铜反应,并生成质量为 y的铜,
Fe
56
x
56 =
64
5.6g+ - =
+ Cu
64
y
x
y
y x m
1
解方程组得 y=8(m1-5.6)g,不符合题意;
B、bc 段是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M3 点时铁粉被完全消耗,沉淀完全是 Ag,整体反应过程相当于铁粉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
应,设生成 Ag 的质量为 x,则有:
~
Fe
56
5.6g
56
108 2
2Ag
108 2
x
g
5.6=
x
解得 x=21.6g,符合题意;
D、cd 段之前生成的铜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了银单质和硝酸铜溶液,后面在滴加硝酸
银也不会与硝酸铜反应,因此 e 点含有硝酸铜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bc 的斜率大于 cd 的斜率,而相对原子质量是 Ag>Cu>Fe,在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
可以得出 b 点的转折是因为硝酸铜被完全消耗,而不是铁粉被完全消耗。
二、填空题
7. 2021 年 5 月 10 日,成都市某小区电梯内发生一起电瓶车自燃事故。
(1)电瓶车自燃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由于电源短路,形成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的热。这一
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再转化为______能。
(2)针对上述电梯内电瓶车自燃隐患,宁波市未雨绸缪,早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其中“阻
车感应系统”已在多个小区推行。如图所示是某阻车感应系统在电梯轿厢内的信息传递示意
图,一旦电瓶车进入电梯,就会被摄像头检测到,语音告警器将进行语音提示,同时电梯门
不会关闭。这一信息传递过程与反射弧类似,图中的______(填序号)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感
受器。
(3)电动汽车一般由电池包供电。若电池包意外进水,可能引发电动汽车自燃,其机理如
图:
这里的可燃性气体是______。
【答案】
①. 内
②. ①
③. 氢气(H2)
【解析】
【分析】
【详解】(1)电瓶车电源短路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形成大电流。大电流导致电源线路产
生大量的热,电能再转化为内能。
(2)阻车感应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与反射弧类似,系统中电瓶车识别预警摄像头的作用
是检测是否有电瓶车进入电梯,相当于反射弧中接受信息的感受器。故填:①。
(3)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引发电动汽车自燃的可燃性气体是氢气
(H2)。
8.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 BaCl2、NaOH、Na2CO3、Na2SO4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
成分,某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则:(1)无色溶液 A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2)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
【答案】
①. 氯化钠(NaC1)
②. 氯化钡和碳酸钠(BaCl2 和 Na2CO3)
【解析】
【分析】白色粉末加水生成白色沉淀,那么一定有氯化钡,碳酸钠和硫酸钠至少有一种没因
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可以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
钠,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沉淀加酸溶解说明白色粉末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没有硫
酸钠,无色溶液 A,pH=7,说明溶液一定没有氢氧化钠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氢氧化钠,故白色
粉末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
【详解】(1)白色粉末一定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没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
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无色溶液 A 中一定有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2)由分析可知,白色粉末的成分氯化钡和碳酸钠,故填:氯化钡和碳酸钠。
三、实验探究题
9. 有一瓶气体,可能由 O2、CO、CO2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在老师的指导下,
实验小组对该瓶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脱氧剂(还原铁粉)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通入一定量氮气;③通入该气体,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A 装置无现象,B 和 F 装置出现白色沉淀,E 装置中出现
光亮的红色物质。
【实验结论】该气体由______组成。
【实验反思】
(1)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2)步骤②通入一定量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3)E 装置中氧化铜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
①.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CO 和 CO2)
②. 除去 CO2 气体
③. 排尽装
置中原有的空气
④.
Δ
CO+CuO Cu+CO
2
【解析】
【分析】
【详解】[实验结论]
根据资料,脱氧剂(还原铁粉)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如果该气体中含有氧气,氧气和还
原铁粉会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氧化铁,而步骤③实验中 A 装置无明显现象,说明该气体中不含
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步骤③中 B 装置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气
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经过 C 装置,二氧化碳被除去,再经过浓硫酸干燥,气体进入 E
装置,实验过程中 F 装置内的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沉淀,E 装置中出现黑色的氧化铜变成
光亮的红色物质,说明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能
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该气体中还含有一氧化碳。故该气体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CO
和 CO2)组成。
[实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