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6 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市某日的气温是一 2℃~6℃,则该日的温差是( ). (A)8℃ (B)6℃ (C)4℃ (D)一 2℃ 2.如图 1,AB∥CD,若∠2=135°,则么∠l 的度数是( ). (A)30° (B)45° (C)60° (D)75° 3.若代数式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 X 的取值范围为( ). (A)x>0 (B)x≥0 (C)X≠0 (D)x≥0 且 X≠1 4.图 2 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该物体的形状是( ). (A)圆锥 (B)圆柱 (C)三棱锥 (D)三棱柱 5.一元二次方程 2 x 2 x   的两个根分别为( 3 0 ). (B)Xl=1,x2=-3 (A)Xl=1,x2=3 6.抛物线 Y=X2-1 的顶点坐标是( (B)(0,一 1) (A)(0,1) (C)X1=-1,X2=3 (D)XI=-1,X2=-3 ). (C)(1,0) (D)(一 1,0) 7.已知四组线段的长分别如下,以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l,2,3 (B)2,5,8 (D)4,5,10 8.下列图象中,表示直线 y=x-1 的是( (C)3,4,5 ). 9.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相邻边长分别为 10 和 16 的矩形,则该圆柱的底面圆半径是( ). (A) 5  (B) 8  (c) 8 5   或 (D) 10 16   或 10.如图 3 一①,将一块正方形木板用虚线划分成 36 个全等的小正方形,然后,按其中的 实线切成七块形状不完全相同的小木片,制成一副七巧板.用这副七巧板拼成图 3 一② 的图案,则图 3 一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案面积的( ). (A) (c) 1 2 2 1 7 (B) 1 4 (D) 1 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1.计算: 5a ÷ 3a = .
12.计算: 2 x x x  1   . y k x n  , B=3 1 2 13.若反比例函数  的图象经过点(1,一 1),则 k 的值是 . 14.已知 A= n  (n 为正整数).当 n≤5 时,有 A
并用一种合适的方法(例如:树状图,列表)说明其公平性.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目前广州市小学和初中在任校生共有约 128 万人,其中小学生在校 人数比初中生在校人数的 2 倍多 14 万人(数据来源:2005 学年度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 (1)求目前广州市在校的小学生人数和初中生人数; (2)假设今年小学生每人需交杂费 500 元,初中生每人需交杂费 1000 元,而这些费用全 部由广州市政府拨款解决,则广州市政府要为此拨款多少? 22.(本小题满分 12 分)如图 7 ⊙0 的半径为 1,过点 A(2,0)的直线切⊙0 于点 B,交 y 轴 于点 C.(1)求线段 AB 的长; (2)求以直线 AC 为图象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3.(本小题满分 12 分) 图 8 是某区部分街道示意图,其中 CE 垂直平分 AF,AB∥DC,BC∥ DF.从 B 站乘车到 E 站只有两条路线有直接到达的公交车,路线 1 是 B---D---A---E,路线 2 是 B---C---F---E,请比较两条路线路程的长短,并给出证明. 24.(本小题满分 14 分) 在△ABC 中,AB=BC,将 ABC 绕点 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得△A1B1C1,使点 Cl 落在 直线 BC 上(点 Cl 与点 C 不重合), (1)如图 9 一①,当  C>60°时,写出边 ABl 与边 CB 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2)当  C=60°时,写出边 ABl 与边 CB 的位置关系(不要求证明); (3)当  C<60°时,请你在图 9 一②中用尺规作图法作出△AB1C1(保留作图痕迹,不写 作法),再猜想你在(1)、(2)中得出的结论是否还成立?并说明理由. 25.(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抛物线 Y=x2+mx 一 2m2(m≠0). (1)求证:该抛物线与 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过点 P(0,n)作 Y 轴的垂线交该抛物线于点 A 和点 B(点 A 在点 P 的左边),是否存在 实数 m、n,使得 AP=2PB?若存在,则求出 m、n 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数 学 参 考 答 案 2 B 3 A 4 A 5 C 6 B 7 C 8 C 9 C 10 D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1 A 二、填空题: 11. 2a 12. x 13. 1 14. A B 15. 20 16. ab 2 三、解答题: 17.解: x 2 x 3 0 3      1 2 x 1 0     取其公共部分,得 x 3    x 1 2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3    x 1 2 18.说明:开放题,结论不唯一,下面只给出一种情况,并加以证明。 解:命题:如图, AC 交 BD 于点O ,若OA OC COD 证明:∵OA OC A AOB ∴△ AOB ≌△COD ∴ C    (已知)    ∴ //AB DC ,OB OD ,那么 //AB DC 。 (对顶角相等) OB OD (已知) 19.(1) 40 (3 4 13 6) 14   a     ,图略。(2)结论不唯一,只要合情理即可。 20.解:(1)所有可能结果为: 甲 乙 和 1 4 5 1 5 6 2 4 6 2 5 7 3 4 7 由表格可知,小夏获胜的可能为: 4 6  ;小秋获胜的可能性为: 2 3 3 5 8 2 6  。 1 3 (2)同上表,易知,和的可能性中,有三个奇数、三个偶数;三个质数、三个合数。 因此游戏规则可设计为:如果和为奇数,小夏胜;为偶数,小秋胜。(答案不唯一) 21.解:(1)设初中生人数为 x 万,那么小学生人数为: 2 x  万,则 14   x  2 x 14 128 解得 38 x ∴初中生人数为 38 万人,小学生人数为 90 万 (2)500 900000 1000 380000 830000000     元, 即8.3 亿元。 22.解:(1)连结OB ,则△OAB 为直角三角形 ∴ AB  2 2  2 1  3
(2)∵ A    (公共角) ABO  A   AOC (直角相等) ∴△ ABO ∽△ AOC ∴ AB BO AO OC    3 2 1 OC   OC 2 3 3 ∴点C 坐标为 (0, 2 3 3 ) 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 kx  2 3 3 ,将点 (2,0) A 代入,解得 k   3 3 ∴以直线 AC 为图像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 3 3 x  2 3 3 。 23.(方法不止一种!)解:这两条路线路程的长度一样。 证明:延长 FD 交 AB 于点G ∵ //BC DF ∴ //BC FG ∴ BCD ∴ CBD ∵ BCD CBD FDC DFC FDC DFC             , CBD  CD 是公共边   GDB , DGB    DFC ………① ∴△ BCD ≌△ FDC ∴ BC FD ∴四边形 BCFD 是平行四边形 ∴CF BD ∵CE 垂直平分 AF ∴ AE FE , FD DA ∴ BC DA ………③ 路线1的长度为: BD DA AE 综合①②③,可知路线1路程长度与路线 2 路程长度相等。 ………②   ,路线 2 的长度为: BC CF FE   24.解:(1) 1 // AB CB 证明:由旋转的特征可知  B AC 1 1   BAC , 1AC AC
∵ AB BC ∴ BAC    C ∵ 1AC AC ∴  1AC C   C ∴ 1 B AC 1    AC C 1 ∴ 1 // AB CB (2) 1 // AB CB (3)作图略。成立。理由与第一问类似。 25.解:(1)△ 2 m  4 1 [ 2     m 2 ] 9  m 2 ∵ 0m  ∴△ 0 ∴该抛物线与 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由题意易知点 A 、 B 的坐标满足方程: 2 x mx m n 22  ,即 2 x mx     (2 2 m n  ) 0  由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 0 ,即 2 m     4 1 [ (2 2 m n  )] 0   2 9 m  4 n  ………………….① 0 由求根公式可知两根为: m   x A   4 n 29 m 2 m   , x B   4 m 29 m 2 m   m   9 m 2 9 m 2 ∴ AB x   x A  B PB x  B  x P  分两种情况讨论: 2  4 n m    2  4 n 9 m 2  9 m 2  4 n 2  4 n m   0   2  4 n 9 m 2 第一种:点 A 在点 P 左边,点 B 在点 P 的右边 ∵ AP  2 PB
 2 9 m  4 n  ……………….② 3 m ∴ AB  3 PB ∴ 2 9 m  4 n 3   m   2  4 n 9 m 2 ∴ 0m  ……………………….③ 由②式可解得 n  …………………………..④ 0 第二种:点 A 、 B 都在点 P 左边  2 ∵ AP PB ∴ AB PB  3 9 m 2  4 n m  ……………….⑤ ∴ 2 9 m  4 n   0 m   2  4 n 9 m 2 ∴ 0m  ……………………….⑥ 由⑤式可解得 n   20 9 2 m ……….⑦ 综合①③④⑥⑦可知,满足条件的点 P 存在,此时 m 、 n 应满足条件: 0m  , 0 n  或 n   20 9 2 m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