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四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 真题及答案 1. 看拼音,写词语。 zhú jiàn pú tao jià shǐ ào mì kòng xì xuǎn zé mào shèng bēi cǎn 【 答 案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读拼音写汉字的能力。 完成这一类题目时,要先把拼音读准确,根据拼音写词语,写完要再次确认写的词语是否有 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顺和笔画,不要写错别字,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拼读时要注意前 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这一道题的“葡、萄、奥、空、隙、茂”这些字容易错。 2.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堤.(dī) B. 豌.豆(wǎn) C. 茎.叶(jīng) D. 花蕊. (ru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豌.豆(wǎn)——wān。 3.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稼 奋奋不平 B. 俞快 漫天卷地 C. 立既 横七竖八 D. 违抗 精疲力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书写。 A.有误,奋奋不平——愤愤不平。 B.有误,俞快——愉快。 C.有误,立既——立即。 D.正确。 4.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全部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 倾.斜 均.匀 归还. 洞穴. 系.鞋带 荧光屏. 轰隆.隆 系.铃铛 A. 家雀. B. 投降. C. 少.年 D. 弯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音字。 A.家雀(qiǎo),另一个读音:què;系鞋带(jì),另一个读音:xì。 B.投降(xiáng),另一个读音:jiàng。 C.少年(shào),另一个读音:shǎo;归还(huán),另一个读音:hái;轰隆隆(lōng),
另一个读音:lóng。 D.弯曲(qū),还有一个读音:qǔ。系铃铛(jì),另一个读音:xì。 故选 C。 5. “人声鼎沸”中“鼎”的意思是( )。 A.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B. 大 C. 锅 D. 正当,正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鼎:古代烹煮用的器 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故选 A。 6. 下面的词语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山崩地裂 C. 腾云驾雾 【答案】C 【解析】 B. 震耳欲聋 D. 鸦雀无声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归类。 A.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B.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C.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D.腾云驾雾:1.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2.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迷糊,感到身子 轻飘飘的。 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鸦雀无声都是形容声音的。故答案为D。 7. 奶奶一生( ),总是过得十分快乐。 A. 半明半昧 B. 随遇而安
D. 归根到底 C. 风号浪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A.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B.随遇而安:指处于各种环境都能满足。 C.风号浪吼:形容风浪很大,比喻未来会遇到很多严峻的考验。 D.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根据“总是过得十分快乐”可知,老奶奶处于各种环境都能满足,故应选择词语“随遇而安”, 答案选 B。 8. 括号中依次应填写的最合适的一组词语是( )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________,看着非常________,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________,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________。 舒适 舒服 舒服 舒适 匀称 均匀 均匀 匀称 空隙 缝隙 空隙 缝隙 A. 新鲜 B. 鲜亮 C. 新鲜 D. 明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解答此题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鲜亮:意思是指鲜明,漂亮。 新鲜:没有枯萎的。 舒适:指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 舒服:能使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匀称:比例和谐。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结合词义与语境分析可知,“叶子绿得”与“鲜亮”搭配;“看着”与“舒服”搭配;“在墙 上铺得”与“均匀”搭配;“一点儿不留”与“缝隙”搭配。 故本题选 B。 9.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小女孩用兴奋的目光望着这座小小的花园。(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住宅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用加点的词语 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树林里呢?处处到处是水珠滚坠。(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小女孩望着花园。 ②. 这样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③. 茂盛 的榕树犹如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 ④. 树林里呢?处处是水珠滚坠。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 主要意思,就是去枝减叶。缩句步骤:①弄懂句子的意思;②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 留的枝叶);③检查对错优劣。找出“的”“地”“得”,把“的”“地”前面的修饰成分去掉, 把“得”后面的补充部分去掉。 句子里的修饰成分:用兴奋的目光、这座、小小的。句子里应留的词语:小女孩、望着、花 园 。原句应改为:小女孩望着花园。 (2)本题考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技巧: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有“不”去“不”,没“不”加“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 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根据以上方法,原句应将“不是”改为“是”;删去“难道”“吗”;将问号改为句号。原句 应改为:这样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3)本题考查词语造句。
题目要求用“犹如”来造句,同学们可以想一下身边有哪些事物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怎么 的。 示例一:安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示例二:高挂在夜空中的明月犹如一个大银盘。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句子“树林里呢?处处到处是水珠滚坠。”存在语病重复累赘。“到处”和“处处”意思相近。 因此,原句应删去“处处”或“到处”。 10. 根据积累填空。 (1)《暮江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 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 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 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卫填海》中,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答案】 ①. 唐 ②. 白居易 ③. 可爱 ④.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⑤. 只缘身 在此山中 ⑥. 当局者迷 ⑦. 旁观者清 ⑧.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接文学常识。 (1)《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是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2)《题西林壁》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 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 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 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 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出自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
(3)《精卫填海》,全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意思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课内阅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 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 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 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 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11. 蝙蝠在夜里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12.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用“____”在选文中画出来。 13. 科学家为什么要在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绳子,而不是规则地排列呢?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12.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3. 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弄清楚蝙蝠是否靠眼睛来避开东西,如果是规则地排列,蝙蝠就有可 能掌握绳子的规律,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 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可以知道,蝙蝠在夜间 飞行的特点是:夜里还能捉捕飞蛾和蚊子,而且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回答这道题时要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做解答。“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结合“难道它的
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可得出答案。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文段的全部内容并认真分析可以知道,科学家没有规律的将绳子排列在屋子里,就是想 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到底是通过什么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东西的。如果把绳子排放规律,蝙 蝠就有可能掌握规律,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课外阅读。 花瓣飘香 ①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②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③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 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④“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⑤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⑥“摘花瓣做什么呀?” ⑦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些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 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⑧“你爸爸呢?” ⑨“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的 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⑪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 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14. 结合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小女孩摘带露水的花瓣是因为自己喜欢。( ) ②小女孩摘花瓣想寄给在南沙当解放军的爸爸。( ) ③小女孩摘花瓣想让生病的妈妈早日好起来。(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