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3 月 18 日广东韶关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9:00-11:00 时
笔试内容:为案例分析,重点测试报名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满分为 100 分。
第一题:服务号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解决的对策措
施?(30 分)
[参考解析]
考察的是广大考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
“最后一公里”的表现形式为:一些口号高高喊起,轻轻落下,声音到了,
举措没到;一些举措停留在文件,流转于形式,动静到了,行动没到;一些行动 尽管开展
了,但便民性、操作性较差,意识到了,服务没到,等等。凡此种种,使得政策往往止步于
纸上、停留在嘴上、行驶在路上,就是不能落到实处,到不 了号众家门口,民怨、民需、
民盼,无法得到及时回应。
解决对策:
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坚决纠正号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真正实现联系号
众零距离、服务号众零障碍、干号关系零隔阂。
思想上要打通。打通“最后一公里”,要从心出发。领导干部要减官气、降
傲气、除霸气,破除官僚主义的心障,打开为民服务的心窗,解开号众怨怒的心
结。
行动上要打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就必须以狠、准、韧的劲头,聚焦发生 在号众身边
的不正之风,对“四风”沉疴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对文山会海、迎来送往等问
题,敢于破陋习、树新风;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等衙门习气,以“踏石留印、抓
铁有痕”的态度,着力扫除。
服务上要打通。坚持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充分发
挥其服务发展、服务号众、服务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集中大排查、集中大检修,
找准基层短板,抓整改、促转化,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制度上要打通。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将深入基层、
走进号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
于党员干部心中。
第二题:论述人口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30 分)
[参考解析]
考察的政治理论水平。
[参考答案]
人口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
首先,经济贫困是导致人口高出生率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数量影响生产发展和家
庭收入,人们为了家庭的收入,多生孩子,结果,因为不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
劳动力培养费用低,从而导致收入也较低,家庭经济得不到好转,越是贫困就越
生育,导致恶性循环。
实际上,一个家庭孩子多了,每个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降低,不但影响子女文
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下一代劳动力的质量。只有少生孩子,重视子女文化
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家庭富裕创造条件。
其次,经济发展不能代替人口控制。
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又进入经济改革开放,显而 易见这是
国家控制人口促进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正在开始建立。然 而,随着国民经济
状况的好转,人民号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不断越高,人口 与经济的矛盾凸显,还是因
为中国的“传宗接代”观念依然存在。
因此,控制人口主要不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 只有国民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真正转变,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促使生育的下降,才
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因此,必须对人口问题实行国家宏观调
控,使人口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宣传,越来越多
的人逐渐摆脱了旧的生育习俗,从根本上转变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 婚晚育、
少生优生;追求的不再是多生,而是生育质量,为人口、经济、社会的 协调健康发展提供
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三题:以“全面二孩政策”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40 分)
[参考解析]
考察的政治理论理解水平。
[参考范文](1219 字)
全面二孩,让家庭更美好
建国以来,我们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推动经济
快速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世界性贡献。而如今,积极施行“一个家庭可以自由 生育两个
小孩”的新人口政策。这一新政的出台和实施,对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 展、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重大 深远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二孩政策的施行,最大的好处是直接优
化家庭结构、改善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环境,缓解我们普遍面临的养老问 题和家庭教育问
题,助推当代家庭走上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健康发展之路。
首先,有助于优化家庭结构,适度缓解家庭养老问题。在古老中国的传统发
展时期,崇尚和追求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大家庭,是中国文化基因和生育行为
的基本特征,子女赡养老人的基本伦理也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并没有出现如今的
养老问题;而如今,全国家庭结构的主体部分是一对父母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所谓
核心家庭或小家庭,所谓的“421”家庭结构对自古以来子女赡养老人的传统伦理
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乃至养老成为当今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虽然一个
家庭到底应该有几个孩子才算合理,没有现成答案,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
格局,对孩子成长、家庭养老等都不是最理想的结构模式。而二孩政策的实施,
将会塑造“422”的新型家庭结构,一个四口之家,虽然无法达到传统时期的大家
庭规模,但更不是“孩子是唯一核心”的小家庭,也算是个中型家庭吧。尽管现
在的养老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与表现,需要国家综合制度的构建来慢慢化解,
但原来由一个孩子承担的赡养老人的负担由未来的两个孩子分担,想必会缓解当
今父母对未来养老的心理担忧和现实危机,更有助于推动中国“孝文化”的传统
美德在家庭中得到自然延续和自觉落实。
其次,有助于让人生充满不可缺少的亲情,化解家庭教育的难题。正是在传
统大家庭的背景下,老祖先给我们规定了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姑姑、舅
舅等诸多称谓,这些成员也成为一个人在世期间能够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的持久动力和
重要依靠,亲情和温暖相伴一生。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古老 的家风、家训、家教等优秀家庭
教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孩政策的实行, 一方面,会有效减轻孩子一生没有兄弟姐妹
而产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有效防止 中国语境中叔伯姑姨舅婶等传统家庭长辈称谓的消失,
换句话说,二孩政策可以 重建孩子完整的人生初级关系网络,构筑多元化的亲情来源,为其
往后的心理健康、快乐成长、勇往直前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在当今
的 所谓核心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成为全家人的唯一关注点,任何好的东西都给了孩 子,缺
乏同伴的情况下,让孩子懂得分享、爱幼自然成为空中楼阁,而有了自己 的兄弟姐妹以后,
家庭的一个关注核心可能变成双中心,尤其是当一个好吃好玩 的东西一掰为二时,很自然地
就培养了孩子分享、忍让、关心、爱护等高贵人格,这有助于化解如今家庭教育面临的种种难
题,使家庭变得更加健康、快乐、融洽。